声音简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句独立,后世并入此章。)

刍狗:草做的狗,用于祭祀。

含义:天地不言仁,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言仁,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



朋友们,大家好,我们接着聊《道德经》。这第四章我们就聊完了,有朋友说,您怎么就聊完了呢?第四章不还有别的话嘛,说“渊呵,似万物之宗”,后边有一句话叫“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话您怎么没讲?我觉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不是这章里的,我认为这一定是给抄错了,因为这句话在后边又一模一样的出现过一次,它放在这里显得不伦不类,因为这章整个是在描述道的状态,描述它如何深远,是什么什么之先等等,您非突然加一个动作,如何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都是动作,在描述中加一个动作,我觉得于文体是不和的。所以,我真的认为这两句话是给抄错了,以后我们再来讲这句话。

 

今天我们来讲第五章,这第五章上来的两句话就特别有名,说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话什么意思?这句话历代解释多了,首先这刍狗是什么?庄子说这刍狗是人们古代在祭祀的时候,用草扎的狗,做好以后把它给装扮上,戴上头冠,披上衣服等等,是祭祀鬼神用的。这个刍狗有什么特点?在用得到它的时候就给它装扮上盛装,不用了,祭祀完毕了,就在地上任意践踏。这句话怎么解释?有人说是天地不仁的意思,是天地没有仁慈之心,不讲仁慈,对万物一视同仁,说所有万物都看作是一样的,用得着你的时候有给你盛装用上,用不着的时候就给你放弃,好像这天地有点无情无义的感觉。圣人不仁也是圣人没有仁义之心,不怀任何仁义之心,他对万物一视同仁,对百姓也是,没有说对谁好,对谁不好。你怎么解释它用得着的时候就装扮好,用不着就不装扮?有人就说,用得着你的时候怎么怎么样,圣人对老百姓会这样吗?所以,这种解释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还有人解释说天地不怀仁义之心,对万物一切公平,任万物自己去发展。比如生出羊来,让老虎吃它,它不对羊悲悯,因为它生万物后就这么让它们自己运转的。您说这么解也能解的通,可是圣人对老百姓也是这样吗?圣人不仁,让老百姓自己去怎样,这个人欺负他,就让他欺负去吗?顺应自然之道让他欺负去吧。

 

所以,我觉得历朝历代对这话解起来都模模糊糊,我觉得大家理解得都不清楚,那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来说说我的理解。

 

刍狗是草扎的狗,没错,但是我们站在天地的角度,站在道德角度来看,这个草扎的狗和真的狗有什么区别呢?这好像有点区别,过去狗肉是好东西,那不是一般的东西,汉朝时候皇帝都喜欢吃狗肉,假如说我是这个神,你拿这真的狗祭祀我,祭祀完了可能神仙要吃这个狗,好像要享用这个狗肉,你拿草扎的狗放在那,只是摆了一下,说好像尊敬我,实际神仙是享用不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你就明白了,这个道对众生是什么感觉?就是大家尊重我,我是道,但是我不在意这尊重,你不用真的给我什么回报,我不需要那真正的回报,你只是拿一个草做的狗放那做做样子就好了。

 

所以,这个角度是很独特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就是天地不把仁义放到嘴边,不标榜自己多么仁义,然后它对万物不索取回报。虽然我是万物的主宰,但是我不索取回报,大家尊敬我,有一点尊敬就可以了,但是我绝对不要大家回报,这是道对万物的原则。“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圣人不标榜自己多么的仁义,他不把这个放到嘴边,不抬高自己位置,对老百姓不索取回报,虽然我为大家奉献,大家尊我为圣人,尊我为管理者,但是我不索取大家回报,这叫“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么一解释顺理成章,我们明白了道是怎么对万物的,我们也明白了圣人是怎么对百姓的,绝对不是我没有仁义之心,我让你自生自灭,让你自己去互相冲突,我不管,绝对不会的,没有那种想法。圣人是为大家做事的,但是人家不说自己多么仁义,人家也不索取回报,就像天道对万物一样,这是《道德经》的灵魂。

 

这么解这句话就能解得通了,否则按古代那种解法,说圣人没有仁义之心,天地也没有仁义之心,任万物自生自灭,这么看《道德经》各位就看不懂了。所以,《道德经》被误解了好多,这里边的含义,如果不讲出来的话,大家会觉得老子说的这话怎么糊里糊涂的,这话什么意思?琢磨上千年都琢磨不清楚,实际老子的话很清楚的放在这,是您没站在那个角度去想,这就是《道德经》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您去想自己的生活,您会获得好多智慧的,比如说我们平时做事,为大家做事,用不用标榜自己很仁义,你说我多么的高明,但凡这么标榜的人,大家都要划个问号,这人很可能就有问题,老子讲的真正符合道的原则的人,人家为大家做事,是不标榜自己多么仁义、仁慈的。我们为大家做事要不要回报?不用的!大家一定会尊重你,当然,你不需要大家真正的回报,因为您所负责的就是您自己的内心,我认为这事值,我就做了。大家一定要给我回报,用不着。实际上,你越这么做,大家越来成就你,但是把它看虚一点,就看成像草扎的那个狗一样,虚幻的,不要在意它,我们就为内心负责,去做事,做善事,帮大家就好了,把任何回报都看做像草一样,不大在意它,这样的人才是真人,才是真正通达世界道理之人。这是《道德经》给我们的启发。

 

朋友们,今天聊的这句话,可能跟历朝历代的大家讲的都不一样。我们不抬杠,只要我们讲的道理能够启发到您的人生,就没白讲。


政行

好不好 朋友们,好的 再见😀

回复@政行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明绮

感觉不对,罗老师解释是从入世观解释的,从有情的角度理解,如果从出世观解释,从天道的角度,那就是无情啊,所谓“大道无情,大音希声”,无情即为有情,大道维持平衡,如果对某一样有情,那就是对其它事物无情。所以我觉得还是无情的,就是不仁的。所谓刍狗,应该是比喻众生平等,众生为包括所有生物

黎黎黎333 回复 @听友292889760

天地视万物皆如刍狗,所以不会任意践踏具体哪一个。

乘风破浪的做手 回复 @我是好学的小学生

我也认同你的这种解释,感觉老子在这里还是在说天道的公平,“不仁”是在与前面论证的好坏会随着标准的变化而变花相呼应

王伟_kq

关于刍狗,我的理解和罗先生的有些不同,读老子应该站在老子那个境界看问题,文章就解释通了,别和世俗去掺合。现在老子的境界看,不需要仁,这和前面讲的美丑善恶高下等等一样,没有比较就没有仁与不仁,佛家讲就是没有分别心,大家都一样。这里是那刍狗举例,该怎样就怎样,顺其自然,别矫情。

专管后勤 回复 @海纳百川_cdq

我觉得不要带主观情感去理解“道”,道不是一个具象化的“上帝”,“道”就是自然法则,所以没有绝对的善、仁的概念,这些都是人的主观投射。联想一下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他说的自然规律,奉劝领导者要依照“天之道”而行,要摒弃掉“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我认为老子的意思绝对不是让老百姓自生自灭,否则他没必要跟我们说“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区别,因为如果撒手不管老百姓死活就会成为“马太效应”的人之道和“进化论”的弱肉强食了,这两者都是“人之道”。

专管后勤 回复 @王伟_kq

我觉得跟后面的“上善若水”篇结合起来看就比较清晰了。

听友86721543 回复 @海纳百川_cdq

为什么你会觉得有"没有仁"之后百姓就会自相残杀?按“道”来推论人之所以能成为这个星球的统治者是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可以说“进化论就约等于道”,原始人不就是因为顺应自然规律(优胜劣汰,就是你所说的自相残杀之类)成为智人的吗?这个过程中,没有所谓的"仁"吧,但结果确是好的。因为人是群居动物,所以需要规则,延伸到现在就是法律。法律就可以避免自相残杀,不需要“仁”。当然,道德经中心思想应该像水,润物细无声,人心向善,无私奉献,我后半段说不太明白,也许就是对应了老子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吧,人生在世只能无限接近道,只有百年之后,名字被歌颂,这时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天地同寿,日月同辉,才是得道。

小雨_OSZ

天地有自己的规则,万物必须服从,所以万物都是他的祭品(刍狗)。圣人(明君圣主)不仁义,制定了一堆规则制度,百姓必须服从,所以百姓都是他的祭品(刍狗)。

听友500779757 回复 @小雨_OSZ

你是被现代社会带偏了

时间的分子 回复 @小雨_OSZ

是的,这么理解是对的,是正向发展思维

沧溟离火 回复 @小雨_OSZ

狗屁不通

英菲小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应是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万物自有生存发展规律,一切顺其自然,宇宙没有目的,神是冷酷,仁或不仁只是人的感情投射。

听友310802427 回复 @英菲小可

道的无为乃有为在先的最高境界,道如果推崇顺其自然,就不会出《道德经》了。

听友473693320 回复 @英菲小可

有道理

深海一微光 回复 @英菲小可

我觉得罗老师讲的更好。

三儿的春天啊

实际上,老子说这话,是在反对儒家的“仁”。儒家把“仁”当做人必须无条件遵守的道德准则,而老子认为万物的本质“道”,是不包含所谓“仁”的。 “仁”是儒家后天产生的东西。圣人是用它统治教化万民用的,因此,老子对儒生说,老天爷那里是没有“仁”的概念的,你们主张“仁”没有道理。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万物对于老天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所谓的仁与不仁,儒家提出来就已然错了,一切本应顺从自然,自然即是道。

团子滴滴 回复 @三儿的春天啊

万物都是道创造的,所以没有仁慈偏爱之心,就像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

俄罗斯必胜 回复 @三儿的春天啊

这个解释听起来还是比较可行的。

当前评论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