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奥佩特拉_1c

这种解读毫无意义!

回复@克里奥佩特拉_1c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西方01

从《色戒》到《补天》到《社戏》到《风筝》每次听到郜老师讲课都觉得心理特别安静,都觉得非常通透,娓娓道来,条分缕析。有幸听过郜老师的一场讲座,有关鲁迅,资料之细密,印象很深。最近略忙不能时常评论,其实也没什么需要特别评论的,欣赏和羡慕很容易也很享受,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也是蛮难的事情,所幸以后时间还长,可以慢慢地倾听慢慢地思考慢慢地分享自己的感受。

知行2000

个人认为鲁迅的这篇是自我忏悔,从而自我救赎。是对幼小心灵受到伤害的痛惜。人生于世,必有创伤。创伤无法避免,因为孩童弱势。没有创伤的人基本不存在。我们都是带伤成长、前行的人。而人到中年,若不懂得自我恢复(疗愈)的方法,内心只会更沉重。若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恐怕鲁迅先生的沉重也是不无道理的。

kylin007

人是很奇怪的吧,学生时代的我很怕学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理解不到先生的深意,所以不喜欢,然而成年后的我,即使依然不能理解文中深意,但却爱上了先生文中那份情怀,无论是呐喊彷徨及一系列杂文对当时社会国人的解析,还是朝花夕拾对儿时一些经历的描写,总觉得是让我看到了一个让我痴迷的鲁迅先生。风筝这篇文对我来说很特别,不止学生时代学到时所心怀的不解,还有讲给他人时却不知道怎么让别人理解到自己的那份心情。人就是这么奇怪吧,已年过而立的我时常会习惯性追溯自己时而阴郁时而疯癫的性格是怎么来的,元宝老师的讲解几乎把文中所隐含的我能想到却理不清的点全都说到了,真好,有些小事微不足道,但他的影响之深远,却总部被人察觉~

听友212983446 回复 @kylin007

说明成熟了

这里是苏苏

鲁迅是不会轻易原谅自己的人,就算是“弟弟”真的接受了道歉,他笔下的“我”也不会放下心。老师对“弟弟”和“我”精神层面的分析已经很细致了,总的来说,无论是忘却还是永远记着,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躲着“我”做风筝的“弟弟”已经藏起来了,他内心知道这是一件“错误”的事。这种被植入的“罪恶感”会像风筝线一样牵制住他,使他备受束缚。鲁迅在谈到他的教育思想时提出要“解放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就是要释放孩子的天性,快乐最重要。当然也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余华《现实一种》当中的皮皮那样的小孩是很可怕的,小说最后的结局也很可怕,就像《风筝》结尾一样,私以为它们都是在敲响警钟:以孩童为本位。

sodagreen0816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写了互文性视阈下中学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研究,综述阶段读了很多郜老师鲁迅研究的著作与论文,如今在每一个清晨黄昏,能亲耳聆听老师抽丝剥茧的细述实在幸运。简单谈谈我对于这篇文章如何更好地阅读的一点想法,不管是从中学阅读教学还是文学爱好者品读的角度,都可以采用《我的兄弟》和《风筝》互文对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明确作者“怎么写”把握“写什么”作为学习目的,基于文本细读的内互文比较,相信能对这篇文本有更多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