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一.思维导图



二.文稿原文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冬梅,欢迎收听“冬梅讲国史”。今天我们来谈谈明太祖朱元璋。传世的朱元璋画像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红袍、马脸的异人相,另一个黄袍、方面大耳的标准帝王相。历史学者对于朱元璋的评价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朱元璋是个伟大的皇帝,他的伟大体现在两点,第一“得国最正”,取得政权的方式最正当,“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苦孩子、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江山是靠自己打下来的,而且投身革命的本意是为民除暴,当皇帝只是上天的安排;第二,朱元璋有“拨乱反正”再造华夏制度之功,“当元尽紊法度之后,(朱元璋)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蒙元把中国法度搞得乱七八糟,全靠朱元璋清理再造。另一派则认为“明代是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然而恶化了。…明太祖一人的私意…使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



朱元璋的两个画像


我属于后一派。朱元璋所建立的朝代的确存在了276年,堪称长治久安,然而明朝政治文化的水平实在谈不上高明。明朝虽然是汉人政权,但是就政治文化而言,明朝在蒙元的延长线上,华夏制度恢复工作大多流于表面,蒙元政治文化的野蛮基因却在血脉里倔强流淌。不高明而能致长久的原因,有待思考。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明太祖一人的私意”是怎样“使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的。



朱元璋嗜杀。他的功臣问题解决方案就是杀,他的贪腐问题解决方案,也是杀。肉体上消灭,解决的很彻底。中国人口基数大,成千上万的杀人,在历史书上一点都不罕见。读多了会让人麻木,只见数字不见人,感觉不到痛。从前学唐史,学到武则天杀李唐宗室和忠臣。老师说,这并不影响对武则天的评价,因为上层的杀戮,与老百姓无关。朱元璋杀人;老百姓看,杀的是官;小官看,杀的是大官。总之,杀的是别人,与我无伤,不仅如此,官比我大的,比我富贵的,也都有今天,我虽得不着实际的好处,心理上的满足还是有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岂不快哉!然而,这样任性的杀戮真的与普通官员、老百姓无关吗?


还是有关系的。朱元璋的杀人,多半属于法外酷刑。皇帝一人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独裁专制,任意用刑,法律的尊严荡然无存。比如说“空印案”。地方政府派官吏到户部来核准钱粮军需事宜,因为道路遥远,往返不便,所以事先会准备好盖了印的空白文书,遇到吏部驳回,便就地修改,换了新文书交上去。严格按规定抠,这样做肯定不对。可是,大家都这么做,“空印文书”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地方上做,户部知道,大家心照不宣。忽然有一天,“帝疑有奸,大怒”,朱元璋疑心这里边有猫腻,龙颜大怒,万钧雷霆之下,数百名地方官员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有人抗议,说:“且国家立法,必先明示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故犯也。自立国至今,未尝有空印之律…今一旦诛之,何以使受诛者无辞?!”(《明史·郑士利传》)先立定了罪名,昭示天下,然后才能追究那些犯法的人,这是自有成文法以来的治国通例。可是到了朱元璋这里,想讲道理,门儿都没有。当一个人的意志凌驾于法令制度,其他人是否有罪、何时得罪、怎样判罚,都要看这个人的心情了。


朱元璋杀的最多的,除了功臣,就是读书人。他最恨的就是读书人不合作。改朝换代之际,读书人忠于前朝,不愿出来做官,是很正常的事情。元末明初也不例外,毕竟蒙古人统治了中原109年,而且蒙古人对文化虽然不重视但是干预也少,自由空间留的大。在朱元璋看来,不合作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苏州有姚叔闰、王谔两个书生,朱元璋“欲擢用,分理庶务,共造民福”,可是这俩人不识抬举,竟然买通官府编造理由,死活不肯进京。事发之后,砍头,抄家!朱元璋仍然觉得不解恨,亲自写文章大张挞伐,说:“呜呼,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说其来远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寰宇之中士大夫胆敢不接受君王的任用,分明是自外于教化,砍他的头抄他的家,一点都不过分!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这是朱元璋新创的罪名,史无前例。华夏传统从来都是允许士大夫不合作的。皇帝拥有政统,凭借政治权力统治国家;道统则靠孔门弟子一脉相承。读书人在政权之外传承、探求修齐治平之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来去自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卷而怀之。”这都是允许的。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没有了多国竞争,读书人只能服务于唯一的政府,不合作的自由成了传统读书人最后的独立思考空间。到了朱元璋这里,“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成了重罪,这最后的空间也没有了。这条罪名虽然没有正式入律,但是作为皇明祖训——开国皇帝的教诲,它就像是紧箍咒一样,一直都在,任何时候念起来都会让人瑟瑟发抖。一百多年以后,朱元璋的后嗣中格外荒唐活泼的正德皇帝在位,宦官刘瑾专权。王云凤为母服丧完毕,升任国子监祭酒。“接到任命,想要坚决推辞”。友人写信告诉他:“当政的人可是正在念叨太祖爷那句‘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当杀身灭家’呢。”你要小心啊。王云凤的爹一听就吓软了,说:“我老了,你打算让我怎么着啊?”王云凤没奈何,“收拾平生诗文付门生周朝著藏之,泣而就道。”当个国子祭酒竟然要哭着上路,就像是要赴死一般。这样的景象,哪一朝有?明太祖真是厉害。


朱元璋要读书人出来做官,并不是说他有多重视知识,而是他不能容忍读书人不合作。相反,那些合作了的读书人官员,在朱元璋的眼里,都是德行可疑、随时会作奸犯科的贪婪之徒。比如说,对于地方官,朱元璋制定了一项无比奇葩的规定,禁止官吏下乡。按道理讲,地方官下乡是了解政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所描述的就是苏轼做徐州知州时下乡的情景。可是,朱元璋却认为地方官吏下乡,就是去“扰吾良民”了,因此,他屡屡下诏,加以禁止。洪武十七年,福建布政司右布政陈泰因下乡扰民,“拿赴京师,斩首于市。”朱元璋趁机再次重申不许下乡的禁令,并且宣布,如果还有“贪婪之徒”“不畏死罪,违旨下乡”,那便允许“民间高年有徳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大诰续编》,“官吏下鄉第十七”,“民拿下鄉官吏第十八”)


在朱元璋的眼里,好官凤毛麟角,贪官比比皆是。洪武十八年,他自己说:“朕自即位以来,提拔了很多官员,希望他们能够忠诚廉洁。用久了就发现,俱系奸贪。朕于是明白地向他们展示法令制度,和刑责地不可饶恕。可是内外官僚,守职惟难,能得善终的少,杀头抄家的多。”已经杀了那么多人,惩罚不可谓不严,然而还是“能得善终得少”,为什么呢?难道朱元璋赶上的就真是一个官僚“俱系奸贪”的坏时代吗?


朱元璋鼓励老百姓揪斗官员。他把自己亲自抓的大案要案精选成集,亲自加上批示,印发全国,这就是《大诰》,犯罪者会背大诰可以减刑。洪武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有农民手持《大诰》进京告状,遭到了途中镇寨巡检、弓兵的刁难、勒索。朱元璋指示涉事弓兵枭首示众,巡檢剁去双足枷号示众。但是,如果你以为朱元璋就相信老百姓,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在朱元璋的认识中,这些来告状的、还有地方上有势力的耆老,都是刁民。他的做法,只不过是让刁民看着奸官。


朱元璋唯一相信的是他自己,他有一种奇特的“以一人而治天下”的偏执。朱元璋操心的事情,亲自制定的法令,绝对超过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皇帝。比如,他竟然亲自制定了地方官的《到任须知》,一共三十一条,事无巨细,一一画定。并且在前言中以一种传播邪教的口吻,威胁加诱惑,要求官员勤读此纲领。“若人懒于观是纲领,虽是聪敏过人官,为之事亦不能成。若能喜读勤观,则永保禄位,事不劳而疾办。此书所载,学生及野人辈皆可预先讲读,以待任用。”朱元璋的这个《到任须知》,实在是太细了。相比之下,宋真宗御制的文臣七条,才真正是言简意赅,提纲挈领,从根本上下功夫。“一曰清心,二曰奉公,三曰修徳,四曰责实,五曰明察,六曰劝课,七曰革弊”。第五条“明察”要求勤察民情,第七条“革弊”,涉及对地方政治的纠错改良,都需要地方官亲自下乡,考察民间疾苦——这样的自主权,朱元璋怎么可能交给那些“贪婪之徒”呢?!他只要他们老老实实做工具,亦步亦趋,按照他的指令行事。


朱元璋的《到任须知》和宋真宗的《御制七条》,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相信不相信人是有道德可以自律的,宋真宗信,朱元璋彻底不信。朱元璋是一个安全感的极度缺乏的人,他对人性缺乏最起码的信心,“人心叵测,至诚者少,不诚者多,暂诚者或有之”,这是朱元璋批示中的话。“有能者或面从志异,有德者无所建明,中材下士寡廉鲜耻。”这是朱元璋御制策问中的原话。总之,这普天之下,除了“予一人”,就没有德才均备讲究廉耻的人。这样的皇帝,外表有多膨胀,内心就有多荒凉。


朱元璋“取天下于群盗,救生民于涂炭”,可以说“得国之正,非唐宋所及”。现代有学者认为,正是这种“得国之正”赋予了朱元璋肆无忌惮地伸张君权的合法性。然而,这种“以一人而治天下”的荒唐,恐怕只说“得国之正”是不能解释的,朱元璋缺乏政治家的见识和学识,他从下层崛起,在坎坷中成长,历尽人间险恶,他在成长中所经历的官员也好、耆老、读书人也罢,可能真的是坏人居多,这让他怀疑一切。他又自认是高尚的人,所以特重私德,过于强调生活细节。他对待外部别人和外部世界的方法就是用暴力压服,而凑巧,作为皇帝,他拥有最强大的暴力。朱元璋的暴力统治,“不究其习之所由成而徒用其威,必终于威竭而不振也。”比如,学者指出“就颁行《大诘》本身的社会效果而论,由于朱元璋所倡导的是无视正常法制的、无区别的和无节制的大行诛戮,因而人心不服,收效有限,流弊很大,难以持久实行。也就是说,未能达到朱元境的预期目的。”好,这就是今天的内容,我最讨厌的皇帝朱元璋。谢谢大家。另外,今天的文字版后面有彩蛋,敬请关注。


附:

1.《大明会典》卷九《吏部八》,《授职到任须知·目录》:

一祀神,二恤孤,三狱囚,四田粮,五制书榜文,六吏典,七吏典不许那移,八承行事务,九印信衙门,十仓库,十一所属仓场库务,十二系官头匹,十三会计粮储,十四各色课程,十五鱼湖,十六金银场,十七窑冶,十八盐场,十九公廨,二十系官房屋,二十一书生员数,二十二耆宿,二十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二十四官户,二十五境内儒者,二十六起灭词讼,二十七好闲不务生理,二十八祗禁弓兵,二十九犯法官吏,三十犯法民戸,三十一警迹人。


2.《宋大诏令集》卷一九一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

今赐诸道牧守及知州、知军、通判、知监、知县七条如左: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谓公直㓗已,则民自投服;三曰修徳,谓以徳化人,不必专尚威猛;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兢虚誉;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六曰劝课,谓劝谕下民勤于孝弟之行农桑之务;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3.《咸淳临安志》卷四二,宋太宗“戒石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在路上71

读书人惹不得,惹毛了会被骂千年

回复@在路上71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气吞六合如虎

明朝很多制度都来自元,元又来自金,比如廷杖,比如主奴的概念。这足以回答为何宋明相隔不到百年,却恍如隔世。

无边无际的

请问在封建社会除了大力杀伐惩治贪官外还有更好的办法么?难道都和你喜欢的宋朝的官员那样,官僚集团十倍于唐朝,俸禄那么高,农民起义最多的就是宋朝吧!所谓的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少数人合伙欺压老百姓而已!

幽兰_x61 回复 @无边无际的

首先,自秦统一天下以后就再无封建王朝而是中央集权的帝制朝代!制度导致杀不杀,杀多少人都无法遏制腐败。

溪夕_36 回复 @无边无际的

历史上反贪力度最大,惩处贪腐最严厉的莫过于朱元璋,可为什么明朝最终还是灭于腐败?历史有好的出路吗?

海月儿Seamoon

如此说来,明朝到底是凭借什么力量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呢

赵冬梅老师 回复 @海月儿Seamoon

这需要明史专家作答

大汉兰台令史 回复 @赵冬梅老师

不再敢于反抗暴政

罗浮女神 回复 @海月儿Seamoon

也许是程朱理学的力量。

1539092oous

朱元璋是经历过元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乱世出生的平民皇帝,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人性犀利的洞察告诉他正吏治必须用严法。不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解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必定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老师的讲解个人理想化、情绪化多,这不是看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月下聽簫聲 回复 @1539092oous

借古人之酒,浇自己胸中块垒。历史没有真相,只有一个道理,能从历史中悟出为我所用、借古喻今的东西,便不是泥古不化的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喜欢赵老师的“文化”读史——以情、理、文“化”史,挺好的,比“戏说”、“演义”强多了。

魔力鸟009 回复 @1539092oous

我觉得你说的对,现在的一群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历史,真的是很幼稚,虽然学历很高知识很多,但是很不客观,更何况古代皇帝不信任知识分子,不信任当官的,不是很正常吗?人家看到的历史都是如此过来的,腐败是政权倒塌的根源。。。

沉默的大多数1983

很多看似平民百姓不被影响的政策,最后却坏了世道人心。第N次听这期节目,第一次看评论,评论里的批评声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赵老师在这期节目里是有情绪的,正是这样的情绪让我敬佩赵老师。想起柏杨的一句话,只有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