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表里如一的孔子突显异象

2024-04-09 16:14:2816:51 2861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礼记
声音简介


颜回过世两年后,孔子收到他家人送过来的祭品,为何弹琴而后食之?
孔子右手掌包住左拳站在大门右边应对进退,几个学生学样照做,为何被骂?
孔子一日早起,有很多异常的举动,如吟唱泰山将倒了吗?圣人还表现了哪些异于平常的言行?欲知详情,请听本集讲解。


颜渊之丧,馈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弹琴而后食之。

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


颜渊之丧,馈祥肉,颜渊过世了,而且过世了很久之后,就有一个大祥祭,大祥祭就祭奠的时候,就会有三牲五礼,就会有一些肉品,这个祥肉的祥,就是大祥祭。大祥祭是什么时候呢?对丧家而言,第二十四个月,两年满了,跨入第二十五个月就称为三年,就可以除丧服,就会有一个祭祀,这个祭祀的肉,就叫做祥肉。颜家的人,因为孔子是颜回的师傅,非常亲的,孔子把颜回视作亲生儿子一样的,所以颜家的人就把大祥祭之后的肉,就送来给孔子。

“孔子出而受之“,所谓出而受之,而不是在房子里面受,那就表示什么?一种敬重。颜家送来,而且是当时最疼爱的这个弟子的丧事,当颜家的人一敲门,要进来的时候,孔子就出去接,那一霎那,那种思念颜回的心思,也就从他的内心泉涌而出,对不对?当然孔子每天都要教学生,不能每天哀伤,但是一提到颜回就哀伤,一提到颜回就哀伤,这个也是一种难免的一种情绪了,这个时候有颜家的人出现,端着祭肉来,孔子那个时候脑海中涌现出来就是,“时间有这么快吗?一过已经两年了吗?我最疼爱的弟子,已经在山头也两年了吗?”那种哀伤呐。

“入,弹琴而后食之。“他进到家里的时候,因为这是古代的礼,这古代的礼就是说,这个丧家送来的一些祭品,那你要很端庄、很沉静的心来享用。那享用完这个祥祭的祭品之后,你的心就要放下所有的一切的哀思,要完全恢复到人的正常,要音乐、要载歌载舞啦,这些事情都是人性的自然,这是古人规定的一个节度,从此之后不许你哀伤,你必须恢复正常的生活,长久的哀伤,对人的身心是有害的等等,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问题是当他碰到颜家的人,一股脑马上就涌出颜回的形象,那种思念、哀伤又跑出来,说他进去的时候,没有办法马上饮食了。

弹琴而后食之,就先弹琴,先弹琴就是从肢体先动,也许刚开始弹下去,又不成声调,一个人的心是愉悦的,弹出来的琴的乐曲,自然是愉悦的;你是哀伤的,你弹下去,要弹一个愉悦的,自然是非常困难。不过先从拨弄心弦开始,当琴弦音符一动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也会跟着感应,每一颗的音符都好像跳跃入你的这个胸坎里,是一样的,慢慢的弹,慢慢的弹,气氛就慢慢的变,内心也在慢慢的变,慢慢的变,变到内心已经可以坦然面对这个事情,释怀、调整到可以比较愉悦。

用这个心情,这个亡者已经经过了两年这么漫长的时间,而圣人交代给我们,从此刻开始,我们要以愉悦健康的心情,来面对这个人生必须接受的事实,要用愉悦的心情,所以先弹琴,弹到内心已经可以释怀,由哀思已经慢慢转变成,想到以前颜回的以前一切的好,一切的可爱,他对他的一切的疼爱,那种愉悦已经慢慢起来,而后才开始吃颜家人送来的这些祭品。

各位你从这个细节,你可以知道孔子是多么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呐!他就不愿说,那一霎那的哀思、心酸又起来,又要假装着说,已经过了两年,我必须对所有的事情,一切释怀。各位,心是一股气做成的,当你这股气在纠结的时候,这个气还没散,你的心,你再怎么骗自己说散了,那是不可能的,当你的心还在哀伤的时候,那股气还在哀伤的这个状态下,你要骗自己说现在是多么的愉悦,这也是很困难。

其所用的方法就是先弹琴,把哀思散掉,然后渐渐已经进入到比较愉悦的曲风,心情已经真正开朗。那我们就用这样的心情来享受,这个人已经过世离我们两年了,我们对他的哀思也有两年了,已经够了,圣人告诉我们说,从此刻开始,不应该再哀思了,我们应该健康、愉悦的面对人生的时候。

我们看这一段,虽然是小小的一段文字,却蕴含着很多的礼啊,这个礼不外乎就是跟内心相应,而不是说:“奥,原来以后要吃祭肉之前,一定要先弹琴。”你就把他变成一种行为化,这个是不对的,我们从这些外在的行为,要去体会真正的礼,就是他内心的世界,怎么表里如一的问题了。

下一段。

“孔子与门人立“,孔子跟门人都站在一块,”拱而尚右“,孔子拱手,那我们现在不知道他拱手干嘛,也许拱手是在一个庙前要行礼,还是拱手是要迎接一个贵人,不晓得,反正就是他跟几个门人都站在一块,然后拱手。尚右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人拱手,就是两个拳头相握,相握一般来说,就是左手盖在右手上,就是左手掌握着右拳头,这就叫做拱手了。

古人碰到达官贵人,还是跟神佛行礼,是佛家进来之后,才有所谓合十了,以前的人不合十的,就是拱手。拱手尚右的意思就是说,右手掌包着左手的拳头,这个是有丧事的时候才用,平常是用左手包着右拳头,所以这个“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在道德经里面有讲这个概念。

“二三子亦皆尚右“,然后站在旁边的两三个这些小徒弟,也一样用右手包着左手,为什么?因为他一看他的老师是右手包着左手,其实这些徒弟都知道说,平常的时候,是左手要包着右手,奇怪今天怎么老师右手包着左手啊!那不敢跟他不一样,所以我们就用右手包着左手。

“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尚左。”孔子就跟这些徒弟说:你们这些人,太喜欢学我的样子了,你们二三子皆嗜学,太喜欢学我的样子。我则有姊之丧故也,我之所以用右手包左手,是因为我的姐姐过世的关系,我现在在居丧的期间。那姐姐的的丧事,虽然这个服丧不如父母那么切近,所以他并不是说穿着丧服在外面,尤其是当一个老师的人,他只是去她的灵位的前面的时候,他可能是头上的帽子加个麻,或者是腰上加个麻的腰带,如此而已了。

我是因为有姐姐的丧事的关系,所以我右手包左手,你们为什么要跟我一样呢?你们实在是太喜欢学我的样子。二三子皆尚左,所以这些门人,被孔子一教训,赶快改为左手包右手。那为什么?因为这是平常人,吉。我们面对一切的事情叫做吉;面对丧事的时候,才叫做凶,“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然后立即知道错了,马上改回来。

各位,我们从这一阶段,我们体会到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呢?就是孔子是最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孔子是最忌讳学生盲从的,虽然你们很相信老师没有错,你们很喜欢学老师也没有错,但是你们要因时因地制宜,我是因为面临丧事,所以我要表现出来是余伤,有一点点的礼节的,不一样。那你们没有丧事,那你们要表现出平常吉时,碰到老师应有的应对进退,碰到同学拥有的应对进退等等之类,你们要表现出来这个,怎么会学得跟我一样?改天如果有一个懂礼数的人来一看说:“唉呀,你们这个老师全把学生给教坏了!”不然就说:“跟着这个老师,学生全没长脑袋的。”各位,对不对啊?所以现在的人常常在讲,讲说古代的人都很封建,怎么样很封建?都喜欢把下面的人教成跟你一样,教成一个模样。

各位,你从这一段就可以看得出来,古圣先贤教的是一个理,一个正理,不是要教的你们跟我一样,教给你们懂得为人处世,应对进退之道,而不是把你们教的来奉承我一个人。我们从这么小的文章里面,我们就可以体会出古人讲道理,就讲道理,而不是要造神,对不对啊?从这个我们就可以体会出这种心思啦。

下一段。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孔子有一天很早起来,那个蚤作就是早上的早,一样的。呢?就是起来了,起床,孔子有一天很早起床,意思就是比平常更早起床,那为什么比平时更早起床呢?因为那时候心里有一点事,他希望早一点起来,来见见学生,跟他们说这个事。

负手曳杖,背着手,拖着拐杖。各位这个形象,这几个字,各位看起来是没什么,但对孔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异常的举动,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拐杖,孔子是个端端庄庄的人,他走路端端庄庄、规规矩矩,他如果手拿拐杖,一定是顶着地板,对不对?然后拐杖就在人的前面,也许你是右手拿着,那必定是在右手的前方,顶在地上,然后一步一步的走,对不对?

他负手,两手背在后面,圣人很少这样的,他站着的时候,立如松,他两手是自然下垂的,他要走路的话,老年人有个拐杖,拐杖必定是放在前面,拐杖放在后面,是没意思的了,对不对?他背着手,就异于常态,拐杖拖在后面,他并不是把拐杖拿来用,他是要让学生看到说,这个拐上好像是不需要再用了,那背着手放在后面,也是一反常态了,就是这个举动,如果是熟悉孔子的人,如果我是他的弟子,我在旁边一看,唉?今天孔子不ー样,心里也会有点纳闷呐。

消摇于门,消摇于门就是在那一边闲晃,摇摇荡荡的,这是为什么?不再像过去每一天那种庄重自持,意义何在呢?就是让徒弟看到说,师傅今天不一样,肯定有大事,我得要好好问问。

“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然后孔子就唱歌,吟着诗,泰山其颓乎啊,就是泰山将要倒了吗?各位泰山是众山之王,那泰山之所以众山之王,是因为他有这个大大的山神,众山所仰望的了。

梁木其坏乎?梁木是什么?这是屋子的中间那个脊梁,那个脊梁很重要,因为别的木头都要依在这个梁上面,众木之所依,泰山是众山之所仰。梁木要坏了吗?各位梁木一坏,其他的小枝都坏了,对不对?就像孔子,孔子就像那个梁木,旁边的七十二贤,就像那个梁木旁边的那些小的支柱,那这些小的梁,如果中间的梁木腐朽了,那个梁就要塌下来,其它的小木头统统要塌下来了。

哲人其萎乎?他说哲人将要凋零了吗?什么叫哲人?明理的人叫做哲人,比聪明的人更明理。聪明的人能够计较得失利害,但是哲人能够看出世间的大是大非,人间的祸福的因由,其因果,我们就说哲人,哲人要凋萎了吗?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他吟了这几句这个诗,然后就进到房里,当户而坐,为什么叫当户而坐?就坐在这个门户的正中央,各位有人这样做的吗?从来没有人这样坐,各位我们要坐椅子,你不会说你家里有一个门,你拿一个椅子,就放那门的正中央,就这样子坐下来,你会这样坐吗?不会这样坐。这是什么呢?因为事情不寻常,里边有个不寻常的事情,要告诉大家,这些举动也都足以让旁边的,这些聪明的弟子知道,今天夫子真的很不寻常。

“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那泰山如果颓了,如果崩了,那我们众山要仰望谁呀?梁木如果坏了,哲人如果病了,凋萎了,那么我们要何去何从啊?

各位,吾将安放,那个,放就是依靠的依,一样的意思,我们放一个东西,我们就靠在什么地方上,这就是放,放就是依,说吾将安放?就是我还何所依从啊?

“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子贡很聪明,他一听,夫子是不是要病了?他忽然感觉夫子今天不一样,看他的形态不一样,看他的作为不一样,举止都不一样,当门而坐,还是生平首次,第一次看到孔子这样当门而坐,对不对?这很严重啊,泰山要颓了,各位这个话很严重啊,从一个一辈子都拘拘谨谨的人,说“泰山要颓了,梁木要坏了,哲人要凋零了”,很严重啊。遂趋而入,快步就进入到夫子当户而坐的地方。

“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孔夫子说:“子贡啊,你为什么来的这么晚呢?”各位,其实子贡来的很早,子贡一看到孔子有异样,马上就跟着后腿就进来了,对不对?为什么说尔来何迟也?因为什么?因为人生真的很短,人生这么短,而且已经短到最后的尽头了,孔子就怕将要无缘,跟所有的这些贤弟子再相处了,所以说尔来何迟也呀?

“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他说夏朝的时候,殡于东阶之上,当人过世的时候,他的这个棂木,就放在东阶之上,各位东阶什么意思?古代上正堂之前,东边有阶梯,西边有阶梯,那主人跟客人互相的往来筹措的时候,互相交往、礼数往来的时候,主人都是站在东边,所以我们叫东家东家,做东做东,说“今天我做东”,东边;客人都站在西边这边。

所以在夏后氏,夏朝的时候,他们的礼,一个人过世,他们的灵柩是放在东边,表示什么?表示说还是把他当做生的时候一样来看,他还活着一样的礼数来拜他,因为你的父母还没过世的时候,他就是家里的主人,现在他虽然死了,孝子不忍心说他死了,还是把他当做生的一样,把他放在主人的这个坐阶上面。则犹在阼也;这个就是东阶主人的位置,就叫做阼。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黄庭禅官网 https://www.htz.org.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黄庭禅”“小树苗内心成长营”,添加交流群请加志工微信号htzchina。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格物致知_bd

讲得太好了!

潇凡666

学习啦,感恩

Ai爱华

圣人无梦,是圣人私欲少,气血平静,故很少做梦。一旦有梦,是感触神灵。孔子生不逢时,但没有明君,其安天下的梦未能实现,但能留下那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何其伟大!

Ai爱华

颜渊之丧,馈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弹琴而后食之。   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东阶)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共同)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敬献)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听友216699805

檀弓上第三(19) 颜渊之丧,馈祥肉。 孔子出受之。 入,弹琴而后食之。 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 二三子亦皆尚右。 孔子曰: 二三子之嗜学也, 我则有姊之丧故也。 二三子皆尚左。 孔子蚤作, 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歌曰: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既歌而入,当户而坐。 子贡闻之曰: 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梁木其坏、哲人其萎, 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 遂趋而入。 夫子曰: 赐!尔来何迟也? 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 则犹在阼也; 殷人殡于两楹之间, 则与宾主夹之也; 周人殡于西阶之上, 则犹宾之也。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表里的生物

本专辑精选冯至散文,共27集,以孩童的星光,师友的面貌,学习之风气,先哲的精神,山海之间分章,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小读者的阅读经典的习惯,培养学习意识,发现身边细节...

by:莞笑迷月

孔子为何成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

by:每一日都在喜雅

孔子

当今世界,乱象丛生,圣人之魂,丧失殆尽。孔子之志,启迪智慧,兴我中华。

by:飞鸿惊雷

孔子

本书讲述古代伟人—孔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

by:肥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

by:冰瑶_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