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第五十章  哪些行为是在“作死”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第五十章,老子把人分成三种,他是这么说的: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十有三就是百分之三十的意思。生之徒,百分之三十;死之徒,百分之三十;动之死地,百分之三十。加起来只有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老子把它叫作善摄生者,即很会养生,很会保健的人。

 

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同样是自然生,自然死,没有特别去养生,也没有自己去找死,这种人占了百分之六十,因为里面有一部分是生之徒,有一部分是死之徒。


换句话说,同样自然生,自然死,有生来就长寿的,百分之三十;也有生来就短命的,百分之三十;还有百分之三十,不动则已,一动就自找死路。另外百分之十,善摄生者,他们很会养生,很会保健,但为数不多。


我们好好地斟酌老子的原文。“出生入死”,为什么叫出生?为什么叫入死?我们中国人,从无到有就叫出,即生出来。


小孩只有生出来的,没有人说生出去的,这是从无到有的。就算在妈妈肚子里,也还是有的,只不过我们看不见。生出来活生生的一个婴儿,当然是有,所以出生的意思,就是从无到有。


入死就是从有到无,因为老子讲,一切事情都是生于无,然后复归于无。万物生于无,最后复归于无,就叫出生入死。


我们常常问人家,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就是这四个字,出生入死。生从生处来,死往生处去,这就表示中国人很重视生。


我们没有说,死往死里去。所以人走了,我们叫往生,没有叫往死。我们是生的学问,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我们所讲究的是人生。


这跟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是不谋而合的。这不是忌讳,不是迷信,而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本来就是生。


“生之徒”,是说自然长寿的;“死之徒”,就是自然短命的。不见得说,我什么都不管,一切顺着自然,就一定会长寿,不一定。


因为动植物也是一样,同样是狗,有的活得久一点儿,有的活得短一点儿;植物也是一样,同时种两棵树,有一棵树发展得茂盛一点儿,有一棵树很快就枯萎了。


人的寿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常常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因为有生之徒,就有死之徒。


人自然生,自然死,里面分两类:一类占百分之三十,是自然长寿的;另一类百分之三十的人,是天生短命的,这不能怪他。


还有一种,老子特别提出来,叫作“人之生”,说这百分之三十的人,一生出来,不动则已,动之死地。

 

我们有时候觉得老子真的了不起,他怎么会知道现在的人,越来越明显地“动之死地”。走路不好好走,一只手拿着手机,不停地玩;我就想到动之死地。

 

夫何故?其实是老子老子讲完那三种人的比例以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他的答案是:以其生生之厚。就是说你求生太过了,贪生怕死,而又不得其法,反而加快死亡。太过重视营养的人,最后也是动之死地。


人想养生,要得其法。所以老子接着就说:盖闻善摄生者。据说,那些很会保健,很会养生的人,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这种人就算在陆地上到处去走,也不会碰到凶猛的野兽。


其实也不是说不会,老子的意思是说,就算碰上了,它也不会咬他,他也不会死。这种人就算去打仗,到处都是兵器,也不会为甲兵所伤。


下面老子接着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兕无所投其角。那种凶猛的野兽,它想伤害你,但它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它的角不晓得顶哪里。


虎无所措其爪。就算很凶猛的老虎,它的爪子很厉害,但是它找不到地方可以伤害你。兵无所容其刃。虽然兵刃很厉害,但是你没有可以被伤的地方。 

 

老子知道我们听了这些,都很疑惑,怎么可能?所以他说:夫何故?这是什么道理?一句话就讲完了:以其无死地。


“无死地”就是没有制造死亡的原因。我们现在传承成四个字:命不该绝。命不该绝的时候,碰到再凶的野兽,再猛的老虎,再尖锐的刀刃,都不会受伤。因为你自己没有制造让自己死的缘由。真的会这样吗?

 

其实老子讲的并没有这么具象,他在告诉我们一个观念,就是一个人只要戒除贪念,只要不对死有恐惧,只要谢绝一切声色名利,就很会摄生,很会保养自己,就不会把自己置之于死地。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跟这个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我已经置之死地了,再也没有死地了,也不必担心了,结果反而不会死,反而会一心向生的方向去努力,这样就不会动之死地。

 

我来举个例子,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可以做参考。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到郊外去参观,那边龙眼树很多,我们去的时候正好龙眼盛产,就买了一些龙眼,坐在石板凳上面吃。


难免手会粘粘的,所以我就一个人,静悄悄地去找洗手间。刚一踏进门,就发现一条绿色的蛇,很粗,很凶地对着我。


其实我当时也没有思索,因为已经没有思索的时间,只要我一动,就是动之死地,我绝对不如它快。我一动,它扑过来,我就没命了。


当时也没有想这么多,这是事后才想到的。我就停在那里,不动声色,因为我不会去跟它拼,也不会逃,况且也逃不掉。


后来想想,总结出一句话,就是我不犯你你不犯我。所以我站在那里,然后它也没什么动静,过了一会儿就跑掉了,我就松了一口气。


后来读到《道德经》这一篇,我才觉得,以其无死地。好像真的有这么一种情况。你碰到动物,想打它,它一定会对抗你,这是其本能。


虽然我们不会对它说话,说了话它也听不懂,它想干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会体会到老子所讲的。


道是一样的,动物也是道所生,动物身上的道和我们身上的道是一致的。你只要不去犯它,它多半不会来犯你。

 

老子为什么一直说,人要复归婴儿,就是当你没有任何心思,没有任何杂念的时候,反而很纯真,而纯真就很接近道,那就给你很大的保护,这只是给大家做参考。


我们能不能长寿,谁也没有把握,所以长寿也不必高兴,短命也没有什么好怨的。读完《道德经》,你就知道自然生自然死里面,必然有两种,而且数目都还差不多。我们所要在意的是后面这种,不要让自己动之死地。

 

我们善摄生,花点时间在自己身上,好好保健,好好养生,这也不容易,不是说花些钱,买些保健品,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真正最要紧的,还是内心的修养。老子说戒除贪念,不该得的不要妄想,不要追求虚名,不要追求不正当的利,更不能追逐虚华、奢侈以及声色,那你就无死地了。无死地就会避免很多意外死亡。


谢谢大家!


葳蕤子

平台能不能对文字花点时间,机器翻译错别字太多了。

回复@葳蕤子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1318112hcuz

前阵子有个养生专家死了!享年57岁!!!

1991456mrgx 回复 @1318112hcuz

您要晓得,生气有命,人的寿命不一样!

洛薇与茶 回复 @1318112hcuz

不用这么急躁。首先,要知道养生的道理,如果觉得曾先生的话不是很好理解的话,可以结合徐文兵先生的《黄帝内经》节目一起听。更有所收获。

提笔落惆怅_

曾老师的作品为什么官方拿来谋利?

1991456mrgx 回复 @花与狗_vt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

1826809pfzj 回复 @提笔落惆怅_

先生说过,水空气是不收费的,收费的是人,先生的教诲是不收费。收费的是人。收水费了,不会改变水的本质,同理

道心不退69 回复 @花与狗_vt

应该是他家人收费的,现在给他家人就等于给曾老了。曾老已经千古了,明白么!

飛塵子

万事看开,顺天应时。

王虹茶姐tea1899980l

感谢曾先生!“死而不亡者寿”!

y一江春水向东流 回复 @王虹茶姐tea1899980l

ii?:!|、一⺀金𠯿i

当前评论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