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1992年4月,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王茂林,邀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客人,曾在山西当知青的著名海外华人企业家黄鸿年故地重游,并安排他参观了当地的重点企业——山西太原橡胶厂。

 

黄鸿年出身豪门,他的父亲黄奕聪曾是印尼首富,他的家族至今是东南亚的殿堂级财团。但黄鸿年的人生和事业与家族有关系,却关系并不那么重大。

 

在家里排行老二的黄鸿年,从小就任性,10来岁就“行侠仗义”,惹事生非。父亲被他搞得不胜其烦,一句“我管不住你,让毛主席来管你”,就把12岁的他送到中国接受了10年的教育。

 

期间,他上山下乡,还遭遇了“文革”。

 

“文革”期间实在受不了那种生活的黄鸿年才给周总理写信,然后被周总理的秘书悄悄安排送到香港,辗转回到了印度尼西亚。

 

说自己是毛主席学生的黄鸿年对像父亲那样办工厂、做实业兴趣不大,他更喜欢大开大合,也就是:通过资本运作,通过收购兼并扩张自己的事业。

 

回到家族后,黄鸿年没干几年就带着一笔钱到了新加坡,然后接连收购两家上市公司,并且成为了新加坡最大地产企业的掌门人,也是新加坡金融和国营公司之外资产规模最大的大公司掌门人。

 

中国改革开放,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后,黄鸿年敏锐地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早在1985年,黄鸿年就打过收购中国企业的主意——试图收购青岛啤酒。但当时的气氛环境相当不成熟,计划失败了。

 

再后来,黄鸿年又还曾于”文革“期间帮他回印尼,此时已是中信集团党组书记兼副董事长的熊向晖见面,探讨通过中信集团,在中国展开投资合作的事情。但也因条件不成熟,而放弃了。

 

1991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形势进一步明朗,黄鸿年决定再度回到中国

 

他先是在香港收购了一家处于亏损状态的日资上市公司——“红宝石”,将其更名为“香港中国策略投资公司”(简称为“中策”),并且拉来李嘉诚的和黄集团、美国的摩根士丹利、日本伊藤忠商社加入其中。

 

“中国策略”,这四个字彰显了黄鸿年对公司发展的定位与雄心,那就是——要到中国大陆收购企业。一轮轮后来惊天动地的大收购、大交易,也就此发端了。

 

这次到太原,黄鸿年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看看有没有合适收购的机会。

 

太原橡胶厂是当地的重点企业,一圈走下来之后,黄宏年认为,要是能够收购这样的企业也很不错。

 

他刚想开口,王茂林书记就先讲话了:“书记问我怎么样,要不要合作啊?我说好,当时就答应了。”初步协议达成之后,黄鸿年很快与太原和山西方面达成了进一步的合作协议,由中策用现金和太原橡胶厂合作成立新的公司,而中策控股新公司51%的股份。

 

当时,越来越缺乏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日益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尽早甩掉这个包袱。

 

黄鸿年收购太原橡胶厂之后,很多地方政府也向他发出了继续类似收购的意向,不久,他就在杭州获得了成功,一次性收购了当地的4家企业,其中还包括效益良好的西湖啤酒厂和杭州橡胶厂。

 

接连收购5家企业后,黄鸿年开始被中国媒体关注,“中策现象”之说开始陆续见诸报端,这大大激发了他个人的信心和雄心,也让更多地方政府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于是,黄鸿年的收购计划被不断放大,放大,再放大,大到自己后来都害怕。

 

在福建泉州,黄鸿年的祖籍地,应邀回到家乡的他一顿饭创造的交易就惊动了大半个中国。席间,泉州的书记和市长跟他谈了很久,也做了他很多的思想工作,而所有的目的就只有一个——希望他也能在家乡投资,也就是在家乡收购当地的国有企业。

 

黄鸿年说,他实话实,不想在家乡投也不想在家乡收购企业

 

因为在家乡,大家都以为他是去捐钱的,但他是上市公司,不可以拿股东的钱做慈善。

 

然而,当地的政府是十分的执着,而且满腔热情,甚至大有他不收购当地企业就是不热爱家乡的架势。

 

黄鸿年架不住,于是就开玩笑问,泉州一共有多少个工厂?市长说,总共有41个。黄鸿年说,那就都合了吧。市长说,真的吗?黄鸿年说,真的。

 

得到黄鸿年确认的市长马上去请示省里,省里当时就同意了。

 

一个晚上收购泉州41个企业不久,黄鸿年就在大连创造了一个新记录:他完成了一个一次性收购大连101家轻工行业国有企业的“一揽子收购计划”。

 

再之后,在烟台,黄鸿年把他的收购推向了更高境界。一顿饭他就办完了从谈判、签约到获得新公司营业执照的所有手续。他回忆说:“市长要求所有赴宴官员随身带上公章当场盖章,而他也当场就给自己的银行打电话,第二天一早就让资金到账。”

 

如此的速度和魄力下,两三年时间,黄鸿年带领“中策”在内地前前后后收购了200多家国有企业,并且建立了200多家合资公司,总投资规模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之巨。

 

在当时,100亿是个绝对的天文数字。而其涉足行业之多,跨越地区之广,以及收购过程中一次性买下几十上百家企业的大手笔,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堪称史无前例。

 

黄鸿年为什么敢收购那么多国有企业,他又如何消化得下,他的这些收购结局又如何,则是比他的收购更传奇,也更引人深思,甚至在今天看来堪称是匪夷所思的故事。

 

下期预告 

下一期将为您分享「黄鸿年如何创造了在中国收购国有企业的神话,以及这个神话又如何结尾」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创下当时整个亚洲的商业神话,敬请期待!

 

更新时间 

每周三「晚七点」更新

 

欢迎订阅专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也期待您能留下宝贵的评论!



1528073vdeu

赶紧更新

回复@1528073vdeu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华商韬略

感谢上周积极参与话题评论互动的各位朋友,截至目前评论区获得点赞最多前三位@1502723nxep @宋德亮 @在田野扬起 恭喜您们!我们将如约兑现,送出由华商韬略出版的书籍《数风云人物·贰》,请以上三位私信华商韬略的喜马拉雅账号与我们取得联系。 未来我们将会积极组织更多有奖互动环节,期待您的积极参与!

15824871iml

看了字幕才知道原来不是黄红联 是黄鸿年

灯具吊顶胡国硕 回复 @15824871iml

文字内容在哪可以看

华商韬略 回复 @15824871iml

哈哈,调皮,毕老师考虑到了这一点,特地要求我们附带完整版文字内容,每期都有哦~

时代兄弟电影公司

终于等到了老大哥更新!好想得到军哥微信号码!

华商韬略 回复 @时代兄弟电影公司

小编似乎看到了商机~

毕亚军 回复 @时代兄弟电影公司

哈哈,加加加起来

时代兄弟电影公司 回复 @华商韬略

哈哈,可以得到吗?或者建群吧,大家可以听后交流以及便于传播宣传。

朝阳CG

果断关注

华商韬略 回复 @朝阳CG

每周三晚七点,准时间哦

1394356fsws

讲的太精彩了

华商韬略 回复 @1394356fsws

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