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通州》作者 张啸山 朗读张凤霞 配乐京韵

2021-11-07 13:35:1123:54 317
所属专辑:秀美山水
声音简介

   京西海淀燕园中,一泓碧水,娴雅空灵。东岸小丘上,傲立一塔,八角十三级,沉静中难掩英勃的气质。一湖一塔,湖曰未名,塔称博雅。湖光塔影相逢,韵致万千,因了置身于北京大学校园里,更是驰名中外。

   当人们流连于这“一塔湖图”的景致,赞叹建筑师匠心机巧。竟将一座供水的水塔,矗立得如此古典,如此诗意,如此恰到好处。如果不是细心的,或是有考据癖的游者,也许永远不会了解,博雅塔是有原型的,它也矗立在水边,那水不是湖,是河,京杭大运河。塔名燃灯佛舍利塔。这多少有点不公,有点苦涩,有点无奈。清代人王维珍有《古塔凌云》诗,“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只塔影认通州。”如今,塔既少人知,通州就更让人认不清了。

   皓月当空,群星自隐,通州距离北京城太近了,甚至近成了北京的一部分。人们很难关注它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品格,通州真的需要被发现。

    因一部《官场现形记》闻名的晚清文人李伯元,在《南亭四话》中记载了一副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对联背后,藏着一个机智故事。一年,乾隆皇帝南巡,从通州码头登安福舻御舟南下。文人天子在启程前,想玩一个文字游戏,脚下的通州给了他灵感,上联一出,随驾群臣穷索枯肠面露难色。纪晓岚,忽瞥见街头当铺高挑的幌子,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故事也许是后世文人的美妙想象。通州,通南北,却说得实在,一条京杭大运河,千里通波,通州是起点也是终点。自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8年开凿永济渠,此后一千多年,朝代更迭,运河改道,通州都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

   算算,通州的年纪不算小了,春秋战国时即是燕国领地,西汉时设县,金天德年间,以漕运通畅周济之意,称通州。以名号论,先有大运河,后有通州名。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水波荡漾,给本就年长的通州皱起了更宽的历史波澜,连河底墨黑的淤泥,都淤积了千年。每年初春清淤,隋朝的瓦罐、唐朝的铜簪、宋朝的通宝、元、明两朝的青花残片,清代的金丝楠木,还有数不清扭曲锈透了的铁锚,它们伸个懒腰,翻身河岸,办起一场静静的博览会。炫耀着曾经的舳舻千里,帆樯蔽空。

   金、元、明、清四朝定鼎北京,八百年航运重镇,运河的印记,烙满了通州,现存的通运桥、永通桥,就是坚实的见证。大多数建筑抵不过时间的磨洗,地名却留住了过往岁月。南北东西地势高低不同,便有了解决航运落差的船闸。闸桥、南浦闸、二道闸的地名至今犹存。明成祖迁都,营建北京,从运河上漂来了一座北京城。每年,漕粮、贡品、食盐、布匹、竹子、生姜、皇家建材,经大运河源源不断地抵达京城,便需要众多仓场储存囤放。瓜场、草场、砖厂、皇木厂、竹木厂、姜厂子、盐滩、葛布店、中仓、后南仓的名字应运而生。运河河防,要筑堤修坝,土坝、杨家堤、马家堤保一方平安。水火无情,人们需要祈求神灵,保佑航运平安,波澜平静。小圣庙、天后宫,筑起了运河两岸人们心灵的避难所。

   “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漕船辐辏,商旅、漕兵、船夫、纤夫、脚夫来往繁忙,待到暮色垂垂,抚慰背井的乡愁,犒赏一天的乏累,没有比一碗烈酒更实惠的了,也就有了烧酒巷······

   如今,这些地方或为村落住宅,或为通衢大道,当年繁华盛况已成明日黄花,前尘往事。据不完全统计,通州境内与运河有关的地名,有68个,在路牌的字里行间,在一代代通州人的口耳相传中,还是留给了世人隔世的遗传,历史的想象。

   如果说,地名是历史留在大地上唯一的遗迹,凭吊之余只留给人想象,饮食则牢固占据着时空的流转。人们的唇齿间,往往咀嚼着几十甚至成百上千年。

 通州小吃糖火烧名号一响就是三百多年。明朝崇祯年间,一个名叫刘刚的南京人,背着包袱登舟北上,顺着大运河,一直漂到了通州。因漕运而繁荣的通州,挽住了刘刚的脚步。他在这个天字第一号的水陆码头,挑起大顺斋的幌子。也许是来自江南的基因,也许是从南到北,一路漂来乏味的水上食物所激起的口腹抗议酝酿出的灵感。刘刚自创出了一道融合南北的点心。

    用料中,面粉、芝麻酱是北方黄土的味道,红糖、桂花则带有甜腻香甜的水乡气息。再用油调和,将南北之味紧紧裹住。分块后,置于缸壁上烤熟。故名“糖火烧”。糖火烧油重糖浓,热量高,保存时间较长。入口绵软香甜,又非麦饼干粮可比,真算是行舟远航的佳点。糖火烧一出,马上风靡通州,名噪运河。说不定,糖火烧真是刘刚在船舱里咬干粮咬出来的创意。这道带着运河印记的小吃,如今已成北京名点。人们享受它的甜而不粘,糯而不散。也在无意间,咀嚼消化着运河历史。 

   曾经名噪一时的通州腐乳,也因其储存时间长,适合航运而兴盛。

   通州名菜烧鲶鱼,也是因为运河里鲶鱼多而肥,食材易得,而始入食肆水牌。糖火烧、腐乳、烧鲶鱼合称通州三宝。这三种吃食,都与运河水,漕运城因缘和合。它们从另一个维度,提醒着人们,历史并未远去,历史不只可以阅读,可以想象,还可以咀嚼回味。 


 

   运河漕运,关乎国脉。据《通县县志》记载,“金、元、明、清四朝建都北京,官民所用,明清两代修造城垣、宫室、皇陵、园林所用砖瓦木石,均仰赖东南水运。”通州也就自然成了“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掌故,可《通县县志》告诉世人,这位圣明天子,巡幸通州达二十七次之多。通州城衙门设立之多,也超乎想象。清代,除州署外,司空分署、坐粮厅署、大运西仓监督署、通永道衙署、仓场总督衙署林立在不大的州城内。户部仓场侍郎是驻节通州的最高品级官员,正二品,小小通州俨然一省城格局。通州潞河驿始设于明代,明清两代,北自山海关外,南至运河沿岸诸省,举凡番邦朝觐入贡,官员赴京陛见,皆经过潞河驿至通州,再进北京城。通州潞河驿,传递着帝国政令,把都城与广袤国土勾连贯通,甚至沟通了半个中华朝贡体系。

   在运河时代,通州占尽了地利,一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以一州而论,地位之高,规格之盛,简直让天下州县嫉妒了。

   粼粼运河水,沧桑通州城。迎送了多少步履匆匆的行脚,风尘仆仆的过客。隋炀帝的龙船,舞乐声声,可曾惊起了捕食的蓝脖水鸟?

   唐太宗跃马高丽,天可汗的雄心壮志映入河面平波。

   辽圣宗耶律隆绪,斩青牛,杀白马祭天,誓师伐宋,血慢慢沁入黄土地,一片殷红如染。

    金海陵王完颜亮站在运河边,亲自督造大船,胸中酝酿着更大野心。

元世祖忽必烈柳林游猎,蒙古大帐中,喝着马奶酒,规划着这个庞大的草原帝国。

    明成祖朱棣,率领靖难之师,循运河南下。眼望着猎猎旌旗,或许默念盘算着,若取得天下,要从这条河上漂来一座未来的帝国都城。

通州城中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明武宗朱厚照,不知道会不会咀嚼自己荒唐的一生。

    崇祯三年,蓟辽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率关外铁骑追击后金八旗军至运河边,寒风凛凛如刀,割着他征尘满面的脸,他还来不及预想他自己的凛凛结局。

    乾隆皇帝的安福舻御舟荡起层层尾波还未散尽,英法联军的枪声就快逼近八里桥了。

马可波罗惊羡的眼神,利玛窦虔诚的眸子,马戈尔尼渴望的目光,都定格在遥望到燃灯古塔的瞬间。 

    时代如风,吹尽了历史的烟云。古今皆言时光似水,大运河也就成了连通古今的时间隧道。它亲历着繁华,凋敝,希望,绝望,光明正大,暗室阴谋。映照着荣耀的笑脸,混合着屈辱的血泪。运河畔的通州,成了多少一时豪杰满怀期望的起点,黯然落寞的归途。像极了一个满腹旧事的智者,任风云散尽,只静静旁观,不言不语却阅尽沧桑。

    运河是政治的河,官方的河。也是平民的河,是散发着烟火气的一脉清波。它载着皇家御舟,贡使船队。也接纳旅行的乌篷,撒网的渔舟。粮食、布匹、盐茶、瓷器、砖瓦、木料······源源不断,供养着北京城里的芸芸众生,打点着衣食住行的角角落落。侍郎、道台、知州、御史、郎中通州城确实冠盖云集,官威浩浩。但城里城外,河畔街头更多是靠着运河讨生活的商人、水手、漕兵。是一个熙熙攘攘,笑骂快意的平头百姓的生死道场。

 容纳,是一切河流的特质,京杭大运河因其特殊的功能和际遇,将容纳诠释的淋漓尽致。历经千年浸透,京杭大运河把容纳的基因,传给了身旁的通州,型塑了通州容纳的城市品格。通州,容纳高贵,容乃低贱。容纳成功,容纳失败。容纳正统,容纳个性。哪怕这种个性被视为“异端”。

    通州莲花寺的嘉年别馆里,一个年逾古稀的清瘦老人,注视着从门缝射入的一柱阳光,光域里,尘埃翻腾。桌上,两盏清茶静静地冒着热气。他在等着一个名叫马经纶的通州人。            

    这个清瘦老人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地图上绕不过去的坐标,李贽,李卓吾。

    他的一生,平淡又壮阔。他的履历,平淡到乏味。从中举开始,李贽做过主管一县教育的小官,在礼部充当最低等级的从九品司务,又在国子监任从八品的博士,辗转陪都南京,挂了个刑部员外郎的闲差,最后远赴云南任职边地知府。在古代读书出仕的逻辑下,这样的履历很难算是成功。

 

    但在这平淡的仕途轨迹背后,却藏着一个足以让人震惊的书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一支笔横扫儒、释两大学说,批判的狼毫直指程颢、张载、朱熹等前代儒学重镇。甚至把历代正统奉为圭臬的六经、《论语》、《孟子》斥责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以假道学,评价千年正统。正统文人自然视之为异端,李贽索性留须断发以异端自居,“此间无见识人多以异端目我。故我遂为异端以成彼竖子之名”。就是这个异端,升腾起一股举国若狂文化热潮。“登坛说法,倾动大江南北”。“今日士风猖狂······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夹一册,以为奇货”。

    从时人的文字中,可以想象,李贽在民间有着神一样的魅力。然而,势力庞大的正统文人,无论如何是不许异端存在的。口诛笔伐失效后,开始了野蛮的驱逐。万历二十八年,在正统文人冯应京的导演下,一伙暴徒冲进李贽在湖北隐居的芝佛院,一场熊熊烈火,寺院成了一片瓦砾。连他为自己选择的最后归宿,埋骨的宝塔,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他迎着湖北冬日的寒风,开始了东躲西藏,先是藏在朋友杨定见的家中,随后奔入黄檗山中,一藏就是一个冬天。这一年,李贽七十四岁。华夏广大,名城大镇无数,却容不下一个古稀老人。正在李贽穷途末路之时,马经纶从通州赶到湖北为李贽的山中岁月画上了句号。他带着李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通州。

    寓居通州莲花寺中的李贽度过了他生命中颇为闲适的一年,也是生命中最后的一年。马经纶为他建造了“假年别馆”,又从自己的庄园中,划出专供他日常用度的果园、菜圃、田地。并陪伴李贽一同读《易》,朝夕切磋探讨。在通州,李贽修订完成了他最后一部著作《易因正解》。通州,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一刹温馨的瞬间。也许是通州容纳了他最后的步履,这位思想巨匠,留下遗嘱,埋骨通州。通州,收纳了这位思想巨子的英魂铮骨。西海子湖畔青砖灰瓦的李贽墓,也许是对“容纳”最好的诠释。

 

一个连异端都可以容纳的城市,还有什么容纳不下?!作家刘绍棠,从文革的风雨中撑起一把伞,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通州,这块厚土和生息在运河边的乡民,没有视其为异类。荒村小园中孩子们围坐着,听他讲故事。乡亲父老还是一口一个后生地叫。通州,留住了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根脉。当代通州也吸引了一批文人艺术家,学者冯其庸,画家黄永玉,艺术家韩美林,作家王梓夫都选择通州为终老之所。如果历史没开玩笑的话,通州还收纳了一个曹雪芹。这些注定镌刻在文学史、艺术史上的名字,点亮了文化薪火,注解了通州从古而今的容纳品格。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旅游区

音频来源于链景旅行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梁路南段票价描述公园免费开放,园内绿岛乐园门票180元,游船、租车等其他娱乐设施单独收费。开放时间6:00-18...

by:恋景旅行APP

京城秘闻之通州妖塔 有声小说

改编自天涯千万人气贴,精彩不容错过~出品:幻思系原著:王军(长安游客)演播:路风我叫王雨霆。下雨的雨,雷霆的霆。我住在京城东边的通州,平...

by:幻思系

《发现母亲》一一作者王东华自序

愿天下人共读之,共勉之,共行之

by:水韵爱生活

拾遗听69-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州大运河传说

有人说,长城是一撇,运河是一捺,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人”的两笔交会于北京,捺的起笔处就在通州。大运河的开凿,最早记录于《左传》,至隋炀帝...

by:非遗传统文化之声

康熙下通州-五龙捧圣|王寿成播讲 传统评书

康熙微服私访查案为主线,道尽武林之神奇,江湖之险恶,侠士之正义,奸臣之恶邪,康熙之明断。在此过程中,康熙皇帝分别遇到被索三谋害的忠臣之后石金龙、白玉龙、赵满龙和...

by:传统评书

【出版小说】通州妖塔|京城鬼吹灯|非盗墓锁地宫探险

点击上方【订阅】:作者介绍:长安游客,本名王军,北京人。代表作《通州妖塔》风靡一时,在网上连载时,点击阅读率近千万,后来用名《宝塔传奇》正式出版,在全国新...

by:有声的老中一

发现

新生代歌手才娜旺姆携2016全新音乐大碟《发现》再度引发关注。专辑共收录原创曲目6首,历时4个月的精心制作,并沿最美川西小环线实地取景拍摄MV,所以这张专辑也...

by:华语音乐

《加速》作者:张萌

我是朗读者罗玉美。这是我朗读的第3本书《加速》,是我的榜样萌姐今年的新书。从自我迷茫于彷徨,到坚持践行早起第154天、坚持使用效率手册5个月,每天都朝着目标迈进...

by:罗玉美

借山而居,作者张二冬

这世间,总有人在过着我想要过的生活。二冬就是,选择了体验这人间的万千方式之一,借山而居,于他而言,或许这是自由的,毫不费力的选择,但于我而言却需要莫大的勇气。这...

by:荷一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