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大家好,这一讲,我们讲一下《伤寒论》和疫情防治的问题。


2020年春天的一场疫情让很多人都处于沦陷和崩溃当中。


由此,引发了中医粉和中医黑的一场争执。争执的焦点在哪里呢?就是中医是否科学?中医是科学概念产生之前的东西,她确实需要未来科学的不断认证。如果大家学习了《内经》和《伤寒论》,明了了理法方药,断然不会糊涂。因为,每一步都可能清晰明白。


比如,《伤寒论》应对发烧和干咳、气喘等非常有疗效。在此次疫情当中,人们用了很多中医的方子,但很少有讲用药原理的,顶多是依据湿邪或寒邪来个区分,有的人是用伤寒方,有的是用达原饮等时方,最不济的是用西医消炎、杀菌等思路开银翘散和双黄连等。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首先是很少有中医师亲临前线,从这点上说,还是西医医生在冒最大的风险,非常值得敬佩。中医师只是依照舌象和症状开个统一的方子,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例谈病人脉象断阴阳的。这就违背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治好治坏确实是一笔糊涂账。


第二,虽然中医在治疗高热上有奇效,但如果没有经西医确诊诊断,也不会承认中医治疗的就是冠状病毒病人。所以,非典当年,邓铁涛带中医团队介入时,就强调先由西医诊断后,中医才介入,否则也会被质疑。说你只是治好了发烧而已,而不是治好了非典。


第三,处在隔离状态下的人,确实也阻碍了中医的望闻问切,也就是面诊。


那怎么办呢?疫情隔离当中,中医师见不到病人,而很多发烧病人又不敢去医院,只好私下里求助。可病人只会喊救命,又说不出一二。


可病人不会把脉啊,就只能再依据别的症状开药,就得根据有汗还是无汗,怕风还是怕寒,上头是否咽喉肿痛,下面是否大便不通等等判断。

为什么呢?咱们看一下甘草干姜汤的伤寒原文: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因为此轮发烧都有咽喉干燥,又因疫情而恐惧,有烦躁不安之像,而且有人大便干燥,几日不下,这就是经文所说“阳明内结”,讨论病情也颠三倒四,有人甚至吓得哭哭啼啼,只会说好害怕~好害怕,这就属于“谵语烦乱”。甘草干姜汤方的好处就是精粹、干净、安全,不会乱了气机。


厥逆,就是手脚冰冷,就是阳虚,而咽中干就是阴伤,烦,是虚火上炎;躁,是肾精不足,所以用大剂干姜以扶其阳,用大剂甘草以救其阴,不仅驱病,而且有提升免疫力之功效。而那些已经服用过西药退烧药而无效的人,

如果已然是低烧不退,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依旧高烧的,后背疼痛,无汗、怕风的,可以用葛根汤。还有一种,发了大汗的,或吃错药泻下的,发热依旧不退,伤了阳,又伤了脾,且烦躁惊恐的,症见四肢厥逆、心悸、舌淡苔白滑、脉数欲绝的,可以用茯苓四逆汤,

而中医思维,就像是明道的、悲悯的高僧,瘟神来了,与其烧它、打它,不如送它。怎么送瘟神呢?这就涉及到中医治病的根底了,把“气”改变,天地自然之气,自有五行生克。


古代把瘟疫叫做“疠气”,每到天地之间有“疠气”时,人们就惊艳《内经》的五运六气对疫病的判断准确。天地之间的一股恶气有凝聚时,就有消散时,人若与戾气交战,难免两败俱伤。所以,中医治病只调理气血的平稳,和培元固本,免疫力强了,自然百毒不侵。



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四本书涉及瘟疫的内容。


第一本,就是《内经》。疫病流行理论在《内经》,是五运六气学说,我从非典起就非常关注五运六气学说,2004年出版的《中医与传统文化》一书中就有关于非典的专门论述。从那以后,我每年都要按《内经》所言推演一遍,关于今年的疫情,也早有论断。而《伤寒论》则更是因疫病而出的一本书。所以对后世的疫病学说均有指导性作用。





二,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是一次长达10年瘟疫之后的痛定思痛,这场瘟疫夺走了他三分之二的家人,于是,先师张仲景感慨家人的沦丧,痛恨无法救助亲人,才奋而苦学,参照前人的经典,而著述了千古经典《伤寒杂病论》。后来这本书被分为两部分:一本《伤寒论》,一本杂病论,就是《金匮要略》,其中伤寒病就是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的疾病;杂病,就是伤寒之外的慢性疾患。





三,吴又可的《瘟疫论》。明末清初时的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 “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吴又可亲历了疫情,推究病源,依据治验所得,撰写出《瘟疫论》一书,这本书可以说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关于疫情,他提出“疠气”致病学说,明确指出像大头瘟、瓜瓤瘟、疙瘩瘟,以及疟疾、痢疾等急性传染病,都不是六淫之邪所致,而是四时不正之气所造成的。疫气的存在盛衰多少,与地区、四时与岁运有关。感受疫疠之气之后,可使老少俱病。


这就从病因学方面将温疫与一般外感病区别开来,他认为温疫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当是从口鼻而入,其侵犯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由口鼻侵入,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间,他为此处起了个新名字,叫“膜原”。为此,他创制了著名的方剂——达原饮、三消饮,等。


其中,达原饮有三味药非常有趣,首先是槟榔能治岭南瘴气;厚朴可以破戾气之所结;草果辛烈气雄,可以辛散以除伏邪蟠踞。三味药物相合协力,可以使戾气速离膜原。


因为当时瘟疫大盛时期,是在五六月间,所以方中又用知母以滋阴,加芍药以和血,再加黄芩以清燥热,用甘草以调和诸药。药虽七味,却能调畅气机,透达膜原,故为治疗温疫之邪的主方。


第四,是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吴鞠通是因19岁时,其父因病而死,伤痛之余,研读张仲景《伤寒论》,慨然弃举子业,就是坚决不参加高考了,一门心思专事医术。同时又精考《内经》,参以个人心得,而写成《温病条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北京温疫大行,吴鞠通一展身手,救治了数十人。由此,古人说:仲景为轩岐之功臣,鞠通是仲景之功臣也。




可见,自古以来,医家遇病,都知道要溯原《灵》《素》,也就是《内经》,问道长沙,张仲景是长沙太守,就是问道张仲景的《伤寒论》。因为这两个就是中医的根底。


总而言之,在西医探寻病原并努力发明疫苗的同时,中医也始终在尽自己的职责。因此,任何偏见都不应取代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与执著,任何绝对的观念都不利于人类的发展与生存。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新冠病毒危机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医是中国的,同时,它也属于世界。


好,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蕾姐

最讨厌玩套路的人,特别是医生。你没生病站着说话不腰疼!!!

回复@小蕾姐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克里斯的小屋

最后那段听哭了🥺~

阿灿_0k

张仲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成书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用药之精准,不是简单音符的堆砌,而是一首美妙的曲子。咋搞成的?张仲景有极其深刻的返观内视的内证体验,而且可具重复性,在历代医家中独步,包括经络巡行,药物归经,经得起能返观内视的丹道儒释道三家高人的证实,所以经久不衰。青史留名的历代医圣,无不是返观内视自证、证他的高人。能真正读懂黄帝内经和伤害杂病论的,无外乎还是自己能返观内视。

阿灿_0k 回复 @快乐的人z

我在知乎里写过一篇文章《中西方文化根本差别——内证与外证》,可以去看看就明白了。

阿灿_0k 回复 @阿灿_0k

曲老师,冒昧的再纠正您讲得课有一期的讲课中说到女性月经的一个错误的提法,您说月满时女性月经才是正常。这一点是不对的,望月(满月)时应该是女性排卵期才是的时候,朔月时才应该是女性行经期前后。《素问 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大家可看到电视剧满月时皇帝得留宿中宫皇后那里,就暗含这个道理。

静女其喵 回复 @阿灿_0k

说人话可以么……

1888629sqye

收费太不长出息了,这是国之大宝,不是你创造的,而是你念出来,不是吗?

听友248742104 回复 @1888629sqye

你什么水平啊!

1891828adfn 回复 @1888629sqye

精彩

听友320389146 回复 @1888629sqye

老师也是把课文读读,你家孩子别送去上,你把书拿回来自己读读就行了

听友184796013

老师的每节课都,每句话都值得我们认真仔细聆听,书写,并全身心去感受前人的用心!每节课都反复听好几遍才做笔记,并多次读诵…才能有更深情感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