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本期节目还是视频版本,点那个视频图标就能看了。



大家好,我是安大雄,


对于焦虑症与抑郁症的患者来说,都知道要接纳,可接纳本身也是需要认知作为基础,如果我们把焦虑症抑郁症看作是妖魔鬼怪,它会害的自己没有未来,让生活越来越糟糕,这么可怕的东西,谁也接纳不了。更不用说,每天还要跟它朝夕相处,想想都觉得可怕。但事实就是,焦虑抑郁其实没那么可怕,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视频。

我们都愿意接受好的东西,也都害怕坏的,但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没有写着这是可爱的,这是可怕的,这是对的,这是错的,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在做各种区分,或者人们之间达成了某一种协议,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成功,这是失败,而且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都会有判断标准的差异。

那么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评判标准是我们认知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错误的,偏激的标准也是导致我们焦虑抑郁的重要原因。


本期视频,我们就借着认知疗法的一个概念,潜在假设,来深入的了解这个问题。


潜在假设(中间信念)

在认知的系统中,处在消极的自动化思维和核心信念之间的,被称作潜在假设,或者叫中间信念,它是我们判断事情的标准和规则,也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准则,很多焦虑抑郁的朋友,他们的假设和规则往往是不清晰的,或者是绝对化的,这些假设和规则被制定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逃避消极的核心信念,避免正面面对消极信念,结果反而强化和维持了这个信念。


举个例子,有这样的一条核心信念:我很失败!


往往认为自己很失败的人,都会有很多判断自己成功和失败的标准。比如说:

如果我每件事都做好,我就会成功。

如果我粗心,懒惰,我就会失败。

如果我有钱,就是成功的,现在我没什么钱,所以我很失败。

有对象,家庭幸福就是成功,单身就是失败的。


那么根据这些假设,他就会发展出来很多想法和应对策略,

比如说,严格要求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点上,不断地想改正缺点,在工作学习上要求自己必须努力拼搏,遇到问题也不会问别人,因为问别人就是承认自己能力不行,要么就是在做事情之前,会过分紧张,担心出现失败的结果


这些假设有时候还是很有效的,激发自己的更加的努力,如果一切顺利还好。

但遭遇失败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想法呢?


我应该做得更好,我之前太懒惰了,我还是很难改变的,我必须要成功。于是出现了很多自我批评,很自责的想法。情绪就会陷入紧张和沮丧。在这样的情绪下很容易影响行动力,让自己回避挑战,于是假设与消极思维一起,不断地强化消极的信念,让负面情绪更加持续。


也就是说,问题并不是出在自己还不够努力上,问题是这个信念本身就是消极的,这个假设和规则,评判标准也是以偏概全的,在成功的情况下还能凑活,但在遇到挫折打击的时候,这个平衡很容易打破,完全滑到消极的一面了,最后不断地延续消极的信念。


应该and必须


到底什么是错误的假设呢?如何识别它呢?


很简单,它们往往通过内心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常见的有两种句式:

第一种是:如果。。。。,就会。。。。


如果我睡不好,就会影响我康复的过程。

如果我不把事情做到最好,就会被批评指责。

如果我不赶快康复,就会一事无成,未来会很糟糕


还有一种句式就是,我应该。。。,我必须。。。。当然,这个句子后面, 往往潜藏了一个“否则”。


我必须证明自己,否则别人会看不起我。

我应该赶快睡着,否则明天就会很难受。

我应该让别人满意,否则就会受到批评,别人会讨厌我。


这些假设和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相当的普遍,它的来源也是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最后成为了自己的信念,也就是自己认同它们,然后使用它们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些假设看似是在帮助自己,要求自己变得更好,实际上是在逃避,是在利用恐惧逼迫自己达到某个理想效果,是强迫自己去摆脱真实自我,成为那个理想自我。


自我要求or自我限制


现在很多成功学的文化,都在不断地告诉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怎么样,作为妻子丈夫应该怎样,想要成功,应该如何如何。这些都是对我们的社会角色的要求。


如果我们不去有意识的觉察,有意识的分清楚角色和真实自我的区别,很容易会把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完全等同于自己的角色和社会要求。不管是金钱地位,物质财富,还是被认可,被爱,这些来自自身之外的东西,逐渐地成为了判断自身价值和存在感的唯一标准。


但问题来了,这些标准本来就是真实存在的啊?

确实我没钱,就是比有钱的生活要差一些。


没错,但不能直接的把自尊自信和这些社会标准完全的划等号,这是一部分,不是全部。而且社会标准其实没那么严格,没有要求每个人必须财务自由,必须事事都完美,都要考好大学,都能找到灵魂伴侣,不是所有人都是马云,都是李嘉诚。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


其实无论有没有外在的成功,有没有别人的赞美,都不能完全否认我们内在的品质和价值,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本身就包含了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权利,甚至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


我们自身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的评判,价值感大部分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评判。


我们回到刚才的假设,重新再看这些假设,其实他们都是自己创造的判断标准,我们内心大部分的焦虑抑郁也都来自自己创造的这些规则,根据这些标准,给自己贴上很多标签,比如失败,卑微,一事无成。很多人说这是自我要求啊,这是好的啊,但要求本身也是一种自我限制。


错误的偏激的假设出现后,把未来的可能性就限定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了,就很容易接受不了。但事实是这样吗?

世界应该是公平的。但不公平也是存在的,如果遇到不公平你该怎么办呢?

别人应该对我好,如果偶尔忽略你的时候呢?

我就不应该焦虑抑郁,但焦虑抑郁的人也是很多的。这也是时代的潮流啊说明你也很赶时髦啊


一旦超出这个假设允许的范围,会进一步的自责,把自己再逼回这个小圈里面。有个成语形容的很准确,画地为牢。因为一旦出去,就是危险的,就是焦的,紧张的,很有可能发生不好结果的。


对于失眠焦虑的人来说,觉得自己应该要睡着,否则就是不正常的。但其实睡不着也不要紧,睡觉本来就是为了休息,躺着放松也是一种休息,不一定非要做梦才叫休息。对于急于康复的人来说,我应该康复,我不应该焦虑抑郁,但焦虑抑郁也是一种合理现象,自己的问题慢慢解决了,自然会好转的。


我们在建立自己的规则时,没有去进行理性思考,创造了很多错误的评判标准。这些更多的是限制,因为没有照顾到全面和具体,只允许一部分可能性发生,排斥其他的可能性。也没有一个正确的动机。



爱or恐惧


很多人都在想方设法的塑造自己,让自己达到某个成功的结果,但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呢?


其实很多人改变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是避免变得更不好。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努力去获得某些东西,努力的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自己,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力,施展才华,而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好的结果。

如果我不减肥,就会没人爱。所以为了避免孤独终老,必须认真减肥。

如果我不认真努力的学习,就会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一辈子一事无成。所以为了避免一事无成,我必须好好学习。

如果我不讨好别人,随便拒绝别人,别人就会讨厌我,会背后说我闲话。所以,为了避免别人讨厌我,不认可我,我应该顺从他们啊。


不是说好好学习,减肥,顺从别人不对,而是这些标准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恐惧。为了缓解恐惧,所以要求自己去改变,甚至是强迫自己应该。。。必须。。。。


恐惧是一种破坏的力量,只会不断地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狭隘,封闭,焦虑,生活范围越来越窄,因为在这安全区之外,全是恐惧,所以我必须要好好的躲在里面,千万不能出去啊。最后会发展成强烈的企图心和控制欲。我一定要避免失败啊,我害怕糟糕的未来,我担心别人的批评啊。

但这个圈,也就是所谓的假设和标准,其实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不是说它是完全错误的,而是不全面的,考虑不周到的。


如果真的希望自己成功,要做的不是制定各种目标和要求束缚自己,利用恐惧威胁自己,逼迫自己成功。如果我不改变,我就完蛋了。这样只会让自己很有压力。


而是相信自己,寻找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因为你本来就拥有潜能,也有时间,这都不需要去拼命获得,只需要使用它,施展它。


如果你想要避免不好的结果,不是持续的防范和担忧它,而是去相信好的结果会发生,去真的做一些事情,让好的结果发生,既然好的结果已经发生,自然不好的结果就会避免了。


最后,我们到底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好是坏呢?


用好坏的二分法来判断事情,是小孩子做的事,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两面看起来对立,但也是统一的,问题就在于自己能不能看到同时看到两面。这就是整合的思路。


就像失败很痛苦,但也是一种学习,是成功的铺垫,没有失败的经验积累,就没有成功。焦虑抑郁的问题让自己很痛苦,但对内心的成长所带来的价值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机遇,所有的烦恼都是菩提。



建议和调整方法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如果你感觉自己没有存在感价值感,感觉自己很失败,感觉别人和环境让自己很痛苦,请往上追溯一个问题,就是你是用什么样的标准评判它们的呢?


找到他,可以写下来,然后进行上期视频提到的,理性反驳的五个问题,用理性的全面的思考,让自己打破这个错误假设。


如果要真的评判自己,当然也是可以的,请全面的思考,从多个角度,对不同的可能性做出更多具体的判断标准。


尤其是失败的时候,处在困境的时候,自己不能下消极的定义,而是给自己建设性的,更有适应性的定义。比方说,如果失败了,不代表自己是失败的,反思一下,吸取经验,下次再尝试,成功的机会更大。


在情感层面,不要利用恐惧强迫自己,必须应该达到某个效果,想方设法的避免不好的结果,这是很累的,很费力的。


请先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同时认可自己的能力。然后去使用这些能力就好了,加上时间,就会自然的达到那个结果了,这其实是毫不费力的。


本期视频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下期视频会是一个系列,针对自动化思维的问题,去讲解各种消极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说完了,我们会进一步去探讨不同的性格特质,完美主义,讨好型人格,受害者思维等等的这些人格特点,去给大家一些调整的建议。我会尽量做到全面和具体,说一些具体的方法。


我是安大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下期再见


等待归一之风行者

头晕、脸麻木,不知和焦虑有关吗?

回复@等待归一之风行者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儿

我怕猝死,该怎么办?

霖哥兒 回复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儿

主要头疼的厉害

霖哥兒 回复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儿

我也怕,特别是晚上的时候。

淘湆 回复 @听友210158362

我和你就是一样情况了

人生苦短想一直懒

焦虑症并非病,而是活跃的思想

鲁V钝

也许是疫情的影响,这段时间积累了大量的压力,一直有焦虑症将要复发的感觉,果然这几个月的焦虑和对疫情灾难想象,终于昨天下午惊恐发作,胸闷感觉心跳特别快,但是已经不再去往坏的结果想了,比如心脏病和死亡了,深深呼吸静静等待,积极面对,不再抗拒,不再恐惧这种感觉,降低了这种精神交互作用,过了一会儿这一切就过去了!

鲁V钝 回复 @1876691zqik

其实无所谓好与坏,接受现在的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认真生活!

1876691zqik 回复 @鲁V钝

我18年惊恐发作的,自己都不知道为啥之前也怀疑自己用焦虑症,但后悔也来不及了没有在意

1876691zqik 回复 @鲁V钝

现在你好了吗

安大雄

感谢您的关注与收听![呲牙] 最近我与喜马拉雅合作的vip读书专辑:《走出焦虑:十余本经典好书精读》,都是焦虑干货知识分享,现已经上线了,点击我的头像,就可以找到新专辑哦。

听友206180442

安大神。。。之前是失眠不能入睡。。。可经过几个月心理治疗和看书听你音频啥的,没吃过药。。现在总觉得困是为啥啊……中文一定要午休,晚上到了九点左右就困得不行直达哈欠。。。一睁眼就是早上八点多。。。这样从失眠到嗜睡是一个过程吗?还是这是另一个症状?需要去克服这种困意吗?

听友257613252 回复 @听友206180442

多好呀,羡慕。心理治疗是去医院找的医生吗?

亮0155 回复 @听友206180442

能睡是福

焦虑的风 回复 @听友206180442

很多人都羡慕你能睡

当前评论用户

0033

简介:习惯了独处与自律,热爱读书、运动与哲思,期待与真实的自己相遇……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