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课程目标


1.通过逐字逐句地学习《金刚经》的经文,来如实地传达理解《金刚经》的法义。


2.借讲《金刚经》这个机会,完整、系统的梳理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思想框架,全面了解大乘佛法的理论体系和修证体系。


《金刚经》导读第一讲正文:


尊敬的喜马拉雅 FM 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在一起共同学习佛教的三部非常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和《维摩诘经》。这个课程要达到两个目的:


第一, 通过逐字逐句地学习这三部经典的经文,来如实地传达理解这三部经典的法义。


第二,我们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三部经典,要借讲这三部经典的机会,完整系统地梳理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思想框架。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大乘佛法的理论体系和修证体系。


当然,达到这两个目的,实现这两个目的,我们在语言表达上力求通俗易懂。


佛教诞生于印度,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我们人类文明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思想伟人。近代德国,有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叫雅斯贝尔斯,这位先生是轴心时代这个命题的提出者,他总结过去3000年人类文明史,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力最大、影响力最深远,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有四位圣哲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最深远,哪四位呢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和耶稣。


特别是到了近代,当大量的佛教典籍被翻译成西方语言文字之后,佛教对近代西方哲学西方思想的演进,对一些思想大师,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譬如,在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韦德根斯坦这些哲学大师著作思想当中,我们都会清晰看到佛教对他们的影响。


通过韦德根斯坦,佛教对上世纪后半期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譬如后现代主义的非本质主义就深深受到了大乘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思想的影响。更应该强调的是,在当今佛教的影响的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从亚洲到欧洲到美洲,信众的数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也在稳步地增加。虽然佛教诞生了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它依然生机勃勃。


如果你是佛教徒,当然要对释迦牟尼的思想有个全面完整地了解,这是必需的。即便你不是佛教徒,并不信仰佛教,对这样一位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佛教这样一个思想体系,你也应该有所了解,这是必要的。


我们要通过这次学习,与广大佛教徒和广大爱好佛教的朋友们结个善缘,愿大家一切吉祥。下面我们就开始进入《金刚经》的学习。


《金刚经》这个名字是老百姓的通俗说法,这部经的全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教诞生于印度。在印度,佛教的思想是用印度的语言文字来记载传承的。因此我们中国人学习佛教,第一件事就是经典的翻译。


《金刚经》是印度大乘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此在佛教的历史上,《金刚经》的翻译是有很多次的,很多佛学大师、翻译家争相翻译《金刚经》。当然,大浪淘沙,译得好的就留下了,译得不好的就被时代所淘汰。到今天为止,大藏经里保存的《金刚经》的汉译本,一共有六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第一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Kumārajīva)的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是元魏时期菩提流支(Bodhiruci)的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三是陈真谛法师(Paramārtha)的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四是隋代达摩笈多(Dharmagupta)的译本(《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第五是唐朝的三藏法师玄奘的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六是唐朝另一位大师义净法师的译本(《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在这六个汉译本当中,鸠摩罗什的译本、玄奘的译本和义净法师的译本公认是译得最好的译本。从流传的广度来说,鸠摩罗什译本独占鳌头,也就是你今天到寺院去请一本《金刚经》,或者到书店里去买一本《金刚经》,几乎都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为什么鸠摩罗什的译本流传这么广呢首先就是鸠摩罗什大师这部经典译得好,法义译得准确;更重要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它的汉语的语言的形态非常优美、流畅,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经典在中国都比较流行的重要原因。


当然,相比,玄奘译本在追求对原来梵本的忠实性上它占有优势,而义净法师的译本是六个汉译本当中最晚的一本,那么义净法师可以借鉴前面几个译本,考察它们的得失,所以义净法师的译本有它的优势。


这是在汉传佛教当中的《金刚经》译本的情形。藏传佛教有《金刚经》的藏译本,更可喜的是,《金刚经》的梵文原本还在。


我们这次学习《金刚经》,在译本的选择上,首先尊重习惯,既然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在汉地流传最广,我们还是以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为蓝本,但是在重要的词句理解上,我们要参看梵文原本,要参照玄奘译本和义净译本。下边我们就开始进入《金刚经》的学习和讨论。


我们先看《金刚经》的名字。鸠摩罗什大师把《金刚经》的名字翻译成“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一部佛经的名字大凡都是佛说,佛亲口所说,在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译本当中,第十三段有这样的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的原文,也就是鸠摩罗什大师把《金刚经》的名字译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佛说,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这个名字。


更重要的是,在这部经的名字当中有两个词,一个是“般若”,就是写作“般(ban)若(ruo)”这两个字,佛教现在约定成俗念作“般 ()若()”。还有一个词“波罗蜜”。


“般若”和“波罗蜜”是大乘佛教的几个核心词汇当中的两个,所谓核心词汇,就是最能够传达佛教思想的思想精髓的词汇,说得通俗一点,你不知道“般若”,不知道“波罗蜜”是什么,就等于不知道大乘佛法是什么。从《金刚经》的这个名字来看,《金刚经》是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般若波罗蜜”,我们下面就讨论“般若”和“波罗蜜”。


先讲“波罗蜜”。这是一个音译词,它是梵文词 parami 这个词的音译,因此首先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词是音译,而不是意译。大家看《金刚经》的不同译本,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义净法师,这个词都是音译而不是意译。佛教有不少的词语都是音译,这里边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不意译而音译?玄奘大师后来总结,有五种情形,只音译、不意译


第一种情形,叫做“秘密,故不译”,也就是一些秘密的语言,比如说真言、咒语,它只是借助音声来传递能量和信息,它并不需要你了解它的真实的意思,所以,真言、咒语只音译不意译;


第二,“多义故不译”,就是这个梵文词里有多重含义,我们很难选择一个含义来翻译,如果那样翻译、那样意译的话会挂一漏万;


第三,“此无故不译”,也就是这个梵文词所表达的事物,表达的法义,在我们中国没有,没有一个词跟它去对应,所以这种词往往是音译不意译;


第四,“顺古故不译”,顺古就是顺从古人的翻译,过去人们已然在这个词上是音译了,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个词的音译,所以我们就不再意译,而继续保持音译;


第五,“生善故不译”,也就是出于使人们对这个词能够生起那种恭敬的心而不直接意译而音译。这五种情形当中,占有一种情形,或者一种以上的情形的时候,只音译不意译。


那么“Parami”这个词为什么音译而不意译呢?我想在这五种情形里,它占了两种情形,一种是“此无故不译”,一个是“生善故不译”。


“此无故不译”,也就是在我们的汉语的原本的语言系统里面,没有一个词跟印度的梵文中的“parami”这个词相对应,也就是印度的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释迦牟尼先生他特别热衷于讨论一件事儿—— parami”,而这件事儿在佛教传入我们中国之前,在我们中国的固有的思想文化当中,在孔子那里,在老子那里,在墨子那里,在庄子那里,在孟子、荀子、韩非子那里没有这件事情,也就是,在我们固有的中国文化里面,没有一个现成的文化词语对应“parami”这个梵文词,因此,玄奘大师、鸠摩罗什大师、义净大师都选择音译不意译,那么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重大的思想方法问题。


现在国学热,很多老师都在讲国学,当然,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听每个老师的课都会有收获,没有问题。我也听过很多老师讲国学,但是当我听了很多老师讲国学以后,我发现在一个极其的重要的思想方法上,我跟很多老师有分歧。


这个分歧在哪里?就是我们很多老师讲国学的时候,他们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总是努力寻找儒家、道家、佛教这些流传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后的所谓文化共性去表达这三种文化。


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这三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于这三种文化背后的某种相通的东西,甚至是相同的东西。再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这三种文化背后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譬如说有的老师把它归结为“心”,有的老师把它归结为“中”。 


(他们)说儒家讲“修心”,道家讲“养心”,佛教讲“悟心”,他要用一个“心”把这三种文化统一成一种文化。有的老师说,你看,儒家讲“中庸”,道家讲“守中”,佛教讲“中观”,他用一个“中”字把三种文化统一起来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老师的思想观念里边,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似乎这三个老头在说同一件事,只不过说的角度、方式有点差异而已。


各位,寻找共性是我们千百年来,我们人类思想中一个深深的文化心结,在中国尤为突出,大概从唐朝后期、宋朝以来,这种思想观念就很强烈了,大家一定听说过一个词叫“三教合一”,什么叫“三教合一”?


就是把儒家、道家和佛教这三种文化讲得,让你听着像一家。后来基督教跟伊斯兰教传到中国以后,我们中国文化里又出现了一个更严重的词——叫“五教一统”,大概说“五教一统”的人,在他们的心中,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这五个老头儿似乎在说同一件事儿。


现在还有一个更严重的词叫“万教归一”,也就是我们人类一切的思想家,不管是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穆罕默德、康德、黑格尔、牛顿、爱因斯坦......人类一切的思想家似乎都在说着同一件事,各位,这种寻找文化共性的思想方法,非常强烈。


那我今天要表个态,我认为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往往并不应该表现于它与其它文化的共性上,而恰恰表现在它与其它文化的文化差异性上,差异是价值。


比如说,我们在这里共同学习佛教,那什么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我想,就是释迦牟尼先生,他老人家究竟讲出了一个什么道理,讲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思想,这个道理,这个思想,孔子没讲过,老子没讲过,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没讲过,耶稣和穆罕默德没讲过,康德跟黑格尔没讲过,牛顿跟爱因斯坦没讲过,也就是释迦牟尼先生究竟讲出了一个什么道理,是释迦牟尼之外的一切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全没讲过的,就是释迦牟尼先生一个人讲了的,我想只有把这个问题讲明白,才是真正把佛教讲明白了。


所以我说,差异是文化的价值,差异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思想的体现,而不是共性。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回复@听友284175969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十果十果

有的人真有意思,借着佛教开始道德绑架,人家凭什么白给你讲,天天想吃白食,也不怕撑死

一年中一次学习的人 回复 @十果十果

///**MMMMMMLKMLLMLKLKMMMMMKMKMM

2_e3akdg

他是一位学者,不是慈善家,他把所有资料复述给你,收取他应得的报酬理所当然。你愿意布施一位出家人,却不愿意给付出劳动的人报酬,那你嘴里的平等无私,你做到了吗

蛋黄0606 回复 @2_e3akdg

说的很好,僧人化缘是需要法布施的,并不是乞讨,而是交换。反过来,我们接受了于老师的法布施就应该回馈。

唯心现 回复 @2_e3akdg

认同。愿意为老师的劳动付出付费。

Clover_dp 回复 @2_e3akdg

这个评论客观

游戏自在

佛也是乞士,需要(财)布施;众生是未来的佛,需要法布施。收费是财布施和法布施的当代合理形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听友192853444 回复 @游戏自在

我是要找地藏经免费的

1325134财商学堂 回复 @Tinazhang_hX

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种福田

紫金扎西 回复 @寂静天空_c7

您说的对,鸡蛋里确实有骨头。

我是小房丫

为什么学金刚经?如何学金刚经?我相信能来听这个音频的金刚道友们都不是第一次接触金刚经了,不妨放下凡夫过去听过学过的偏见和执着重新出发,认真再学习一遍金刚经,我相信会有收获。希望大家聚焦在学习本身,不要聚焦在谁讲课的问题,或者一些毫无意义收费的问题,对讲法人的执着和对课程收费问题的执着要是转化为对一心希求佛法正法的执着心该有多好😎😎😎

庐小七 回复 @庐小七

关于印度是文明古国的说法就是个谎言和笑话,需要正本清源。南亚次大陆今巴基斯坦有一条大河叫印度河。注意印度河不在南亚那个印度而是在巴基斯坦 。印度河诞生了古老的印度河古文明。印度河下游入海进入阿拉伯海。印度河下游平原属于热带地区,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此地 现在叫信德,是巴基斯坦一个行省。但是信德其实就是印度的 别名。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汉唐时期所说的印度 就是指这里。南亚的 印度自身没有历史。这话并非老何说的,而是马克思说的。这话非常深刻!这里说的印度不是印度河的古印度,而是现在那个南亚的伪印度,古代 称为婆罗门的地方 。

庐小七 回复 @庐小七

古印度即印度河流域成为现在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而并非古印度的婆罗门南亚则被称为“印度”。现代学人不辩其误会,于是造成了许多历史误读之错误。  佛教起源于古代的尼泊尔地区,而古尼泊尔地区与南亚印度并没有历史归属关系,而与印度河地区则历史关系极为密切。 来自公号何新文史

7有暗香盈袖

博大精深、深入浅出

小火焰静静 回复 @7有暗香盈袖

卸妆油,k96969

山西楊奇 回复 @7有暗香盈袖

你在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