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铛铛铛~

于谦人间好玩电台《谦道·笑玩江湖》挂牌营业啦~

这是一档对世间各种话题能掺和就掺和,掺和不了就瞎掺和的节目

每周一三五,会员免费听,带你全年乐不停!




南方的冷,才是真的冷


“大冬天儿喝了凉柿子”,这句话在北京,也算是个固定说法儿。意思就是说办了什么事儿,或者听见别人说了什么话,心里头觉得特别痛快,特别敞亮。


差不多也就30多年以前,南北方还不兴互相串门儿旅游。好多南方人一想象北方,那就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那不讲卫生的人,随地吐痰,一口热痰从嘴里出来,能冻得跟小石头子儿似的。


北方人想南方呢那就跟孙悟空过火焰山一样,穿着大背心儿、大裤衩儿,就能过年,捎带手儿,还得扇着扇子。



眼下网上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不去南方,你永远不知道那地方冬天到底有多冷。最近这10来年,出远门儿旅游、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大伙这才发现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多了。


南方冬天的气温实际还是比北方高,多数都在0度左右。关键是屋里边没炉子,没暖气,屋里、屋外温度都差不多,潮气还特别重。



尤其是这个潮气,我去南方演出,住宾馆,有个体会。别的不说,光那个被窝,永远都是半潮不干。往被窝儿里一钻,冰凉。好不容易被窝捂热了,天儿差不多也亮了。

 

吃柿子,先得“拔”


北方不一样。甭管屋外头多冷,屋里边有炉子,有暖气。老式年间,还有火炕。最主要的是,北方冬天的气候干,没南方那么大的湿气。



北方冬天,屋里又干又暖和,待在里边舒服。真要是待得时间长了,人也受不了,燥得慌。


特别是每年3月初,供暖季快结束那阵儿。外边的温度,高的时候,已经十几度,小20度了,屋里的暖气接茬儿还烧。



岁数大的老人儿,火力弱,觉得舒服。年轻人火力壮,真受不了,热得就想吃口凉的,心里边才觉得痛快。


眼下您要是想吃冰棍,喝冷饮,去超市就能买。过去没这个,要是冬天想来口凉的,痛快、痛快,只有冻柿子。



冻柿子,您都见过,冰凉梆硬。冬天吃这玩意儿,有个专门儿的技术,得拿凉水拔一下儿。


就是弄盆常温的凉水,把柿子泡在里边。水的温度高,柿子泡在里边,慢慢儿地就化冻了。



冻柿子搁在凉水里,泡大概20分钟,半个小时,里边整个就化开了,跟新鲜的时候,差不了太多。


柿子外头呢,冻了一层冰壳儿。以前的老百姓,文化水平没那么高,以为是凉水把柿子里的冰,给“拔”出来了。所以就留下拔柿子这么个说法。



您把这么个柿子捧在手里,拿牙轻轻一咬,用嘴稍微那么一吸。一股柿子汤儿进到嘴里,又凉,又甜,又香,又爽口,还不用嚼。


大冬天儿的,跟热屋子里猫着,连着喝这么两三个冻柿子,连胃都凉透了,那是真正的透心凉儿,透着就那么痛快。



从此老北京就有了个固定说法儿,形容心里痛快,具体怎么个痛快法儿呢?就跟冬天喝了凉柿子一样。


满城尽吃柿子馍


2019年《长安十二时辰》带火了西安的火晶柿子。火晶柿子老北京叫小火柿子,种的少。一般都是过去住四合院儿的老百姓,跟院子里种那么两三棵,主要为了看不为吃。



陕西关中平原那边的老百姓,以前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得种几棵火晶柿子。


一个是怕家里的妇女生完小孩,奶水不足。这时候就可以让小孩喝几个火晶柿子,就相当于奶粉了。



再一个就是防灾年,怕没粮食吃。陕西民间有个说法,柿子是木粮食。意思就是说柿子跟别的水果不一样,实在没辙的时候,能当粮食吃。


现在西安城东边的临潼,当地老百姓还有种吃食,叫柿子馍。说白了就是拿火晶柿子的汤儿和面,烙的小面饼儿。



每年秋天,西安满大街都卖一种小吃,叫黄桂柿饼,跟临潼的柿子馍差不多。


《满城尽带黄金甲》那电影,您都看过。黄巢打到长安城那会儿,正好赶上秋天,八月桂花香。


黄巢他们手里拿着柿子馍,边走边吃,脑瓜顶儿上就是桂花树。一阵秋风吹过,金黄的桂花从树上掉下来,直接就掉在柿子馍上,吃起来更香了。西安从此留下这么一道季节性特别强的小吃——黄桂柿饼。



有种故乡,叫柿子红了


老北京吃柿子,真正讲究的还得是磨盘柿。个大儿,分量足,整个北方的规矩,差不多都是霜降那天开始摘柿子。



柿子从树上摘下来,放上两三个月,慢慢儿就软了。走街串巷卖柿子,吆喝起来,是这样的:“哎,喝了蜜的大柿子,涩了管换啊!”


喝了蜜的大柿子,什么意思呢?吃软柿子的标准流程,是把柿子托在手里,轻轻拿牙咬个小口儿,嘴凑上去一嘬,把柿子里边的甜汤儿,全嘬到嘴里。这个吃柿子的流程,叫“喝了蜜”。



吃柿子,拣软的捏。直到现在,我也有这个爱好。每年秋天,我马场那边的农民赶集,就开始卖自己家树上摘的柿子。



花个三四十块钱,能买半麻袋。柿子买回去,跟窗台儿上,码整齐了。剩下的事儿,那就交给时间吧。每天挨个儿盘一遍,哪个软了,就吃哪个。


再往早了说,我小时候住胡同大杂院那会儿,好多人家儿秋天都不用花钱买柿子,自己院儿里边有柿子树,到日子就能摘。



过年吃柿饼,谁定的规矩?


北京种柿子树最有名的地方,在王府井商业区北边,丰富胡同19号。那个小四合院,是1949年以后,老舍先生住的地方。


院子里边长了两棵大柿子树,每年秋天,柿子结得滴里嘟噜,红红火火。老舍先生给这地方起了个名儿叫“丹柿小院”。



老舍先生住在丹柿小院那会儿,写过篇小说叫《正红旗下》,讲的都是他小时候的事儿,讲得挺好玩儿。


《正红旗下》里边有个桥段儿,说的是老北京年三十儿晚上,有一种年饭。专门儿上供用的。供在祖先神灵牌位前头,能保佑这一家人来年事事如意,多发财。



眼下中国好多地方都有这么个习俗,过年上供必须得有一盘儿柿子,最不济,也得来盘儿柿饼。


话说3500多年以前,商朝有个叫祖乙的皇上,把他弟弟祖丙,封到大山西河津那边当诸侯,建立个小国家叫耿国。


耿国这国家不大,传的时间可是挺长,前后700多年。山西老百姓为了纪念耿国这位创始人,祖丙,过年上供,都讲究供一盘儿柿饼。



为什么非得供柿饼呢?山西人说话,鼻音重。柿饼这两个字,用山西口音说,就是“思饼”,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山西人历史上有过好几次大移民,往别的省份搬家。山西移民走遍了全国各地,顺手儿就把过年供柿饼的习俗,带到了全国各地。


眼下您去山东曹州,当地老百姓管柿饼不叫柿饼,叫耿饼。这个“耿”,指的就是古代山西的那个耿国。


回复@天诺凌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我是生死风云

送谦大爷的打油诗 谦儿爷出自德云社, 相声表演真不错! 喜马节目更不弱, 吸引大家来做客。 每期更新不错过, 各个话题全干货, 喜欢吃喝和玩乐, 谦爷爱好最广阔。 但愿节目一直做, 收听量能再突破!

听友109334734 回复 @我是生死风云

写的押韵,很不错

听友334986973 回复 @我是生死风云

宋晓峰这是你小号吧!?

王君君_64

谦哥,能不能把背景音乐去了,有点闹挺,影响我们专心听您磁性嗓音!您说的又有趣有贴地气,真好!

谭诗蕊 回复 @1863757panm

我也是:

粉白麻麻 回复 @1863757panm

我也是啊!

不哭的漫画

倭瓜是什么?

quw75w4k7bvgnsqea6mh 回复 @不哭的漫画

北京就是南瓜 黄色的 做那个万圣节那个

听友369043808 回复 @不哭的漫画

就是南瓜 但是是葫芦形的

听友369043808 回复 @听书变得更加美好

哈哈哈 直接上图

山楂大个元宵

听谦儿哥聊天,浑身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