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金刚经》010 佛学的钥匙:佛陀三时判教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节我们开始讨论了佛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叫做判教。由于众生的根性的差别,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的说法是有差别的。那么对于佛陀教法的内部的差异性的这种判断,我们叫做判教。


对于一个学习佛法的人,大家要知道,我们毕竟是凡夫,因此判教这件事情是不可不知的!如果不理解判教,那么我们学习佛陀教法,它就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读的经典越多,反而思想越混乱,因为佛陀在不同的名言系统里边,佛陀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说法的时候,往往有的时候,他的相同的名言,却表达着不同的法义。


比如说初时教法、二时教法、三时教法都讲“缘起”。初时教法讲“十二缘起”,二时教法讲“缘起性空”,三时教法讲“阿赖耶识缘起”。虽然都用了一个“缘起”的词,但是在这三时不同教法当中,他的法义是不一样的,不能混淆!如果读初时教法的时候,你去联想二时教法,去混同三时教法,那一定造成思想混乱。所以我再次强调这个问题——就是判教的重要性。


那么,佛陀在经中有判教,这是最权威的,就是佛陀在《解深密经》当中,佛陀自己把自己的一生的教诲分成了三个不同的角度、三个不同的层次,或者说叫三套不同的名言系统,分别起名叫佛陀的初时教法、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昨天我们讨论了初时教法,我把它概括为八个字,叫做“四谛、无我、涅槃寂静”。


那么初时教法讲苦、集、灭、道这四条道理。其中就是用十二因缘、十二缘起来解构我们凡夫对“人我执”的执着。因此初时教法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人无我”。所以初时教法的一条重要的道理是“人我空”。


但由于初时教法里面它只是解构了“人我”,而对“法我”这个问题悬置了,因此在初时教法当中,对于诸法的真实性,那么这个问题,他是回避的。在初时教法当中,他并不直接开显真实,他只是把我们对凡夫境界人我执的,佛陀的这种对治,权当诸法的真实,也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也就是对治了“人我”,对治了“烦恼障”,就可以获得一种清净的涅槃的境界。这是佛陀的初时教法。


昨天我们也已经开始讨论了二时教法。二时教法我也把它总结为八个字,叫作“二谛无生,实相离言”。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的时候,他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就叫二谛,二条道理。哪两条道理?就叫做世俗谛与胜义谛。


佛陀用二谛的模式在二时教法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大家注意,他解构的范围要大于初时教法,初时只是用“十二缘起”来解构“人我”,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他用二谛不仅解构“人我”,同时解构“法我”,叫作“人法皆空”。而且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进而还要讲“一切法无生”。所以二时教法的第一个道理就是“二谛无生”。


那么由于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在解构我们凡夫境界的真实的时候,他对名言的解构是极其彻底的,因此,佛陀二时教法,为了保持教理的前后的一致性,所以佛陀二时教法在表达真实性上,他是用了一种遮诠的方式,他并不直接谈什么是真实,因为他认为我们凡夫的名言是无法诠表真实的。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它的“实相离言”,他是用一种否定模式,只能说不是什么的模式来诠表真实。这是二时教法的特点。


哦,下边我们就开始谈三时教法。三时教法我也把它总结为八个字,叫做“万法唯识,直陈真实”。


佛陀在三时教法当中,在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的时候,他跟初时教法的解构模式不一样,跟二时教法的二谛的解构模式也不一样,佛陀在三时教法当中,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真实的时候,他又用了一个特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就叫做“八识”的模式。识,就是“认识”的“识”,用了一个“八识”的模式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这就是我总结的前四个字,万法唯识。


佛陀讲万法唯识在干什么呢?在解构。那么佛陀的“万法唯识”这个三时教法的解构,他要做两件事:第一,他要首先解构外在的物的世界,他说我们凡夫所理解的、在我们凡夫心识之外的这个物的世界,三时教法叫外境,他说这个外境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我们内在心识的显现。这是“识外无境”。这是万法唯识的第一条道理。


第二条道理,就是外境是没有的,但是能显现一个似有外境的、而执着于外境为实有的这个内在的心识,同时也是不真实的。也就是“外境无所有,心识不真实”。


这两条合起来就是佛陀三时教法的第一部分,叫做“万法唯识”,目的就是解构!解构之后,佛陀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有真实的。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说“实相离言”,这个真实是不能用凡夫语言表达的。而三时教法在对真实的表述上,他是直陈。他就要直截了当地告诉凡夫,是有真实,什么是真实。这是跟二时教法的区别。


但是三时教法直陈真实的前提有两个,第一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你一定要通过万法唯识的学习,要彻底了知凡夫境界你所攀缘的这一切的外在的物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这一条必须坚定;第二,佛陀所讲的真实,确确实实是不能够用凡夫的语言所表达的。


注意,这是两个前提,在这两个前提基础之上,佛陀说,我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那我今天非要告诉你什么是世界的真实。所以三时教法的第二点就叫作“直陈真实”。


昨天我们已经讨论了,佛陀的初时教法代表性的经典是《阿含经》,这在我们汉传佛教当中。二时教法代表性的经典是“般若经”,昨天我们说过“般若经”指的是一类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般若经》。这部《大般若经》在汉传佛教,是玄奘大师把它完整的翻译成汉语的。


我们念的《金刚经》就是这部《大般若经》的十六个部分当中的第九部分,《金刚经》属于《般若经》,属于佛陀二时教法的经典。所以二时教法代表性经典是《般若经》。那佛陀三时教法的经典,代表性经典是哪部经?首先《解深密经》,还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叫作《楞伽经》。


这个“伽”字,就是立人旁加个“加减”的“加”。这个字现在有人念《楞伽(qie)经》,也有人念《楞伽(jia)经》。其实这部经严格应该念《楞伽(ga)经》。楞伽,楞伽,就是斯里兰卡那个“兰卡”,《楞伽(ga)经》。佛陀三时教法,如果我们选择代表性经典的话,那么我们首选《解深密经》和《楞伽经》。


好的,我们对《解深密经》里边的判教,佛陀的初时、二时、三时,这个“三时教法”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介绍。其实大家要理解,在《解深密经》里边,佛陀判为初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小乘佛教的法。而《解深密经》里判为二时教法或三时教法的法,其实就是大乘佛教的法。


所以初时教法对应的是小乘法,二时和三时教法对应的是大乘法。所以按照《解深密经》的判教,其实佛陀的整个教法的体系,是非常清晰的。


我们下面做个总结。一个人学佛,能不能入佛门,第一个坎就是对六道轮回的三世说的生命观能不能认同?如果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可以迈入佛门。


但是认同了三世说生命观的人,有的人升不起“出离心”,他喜欢轮回,喜欢生死,因此佛陀给这样的众生讲的法就叫做“人天乘”的法。这个前边我们讨论过。那我现在对“人天乘”的法,也做八个字的概括,“人天乘”的法讲“五戒十善”,得“人天果报”。“五戒十善,人天果报”这是对“人天乘”的法的概括。


那么一个认同了“三世说”的人,同时又能够生起“出离心”的人,但他发不起“菩提心”,那么他就修小乘佛法,也就是《解深密经》里的初时教法。我概括为八个字,“四谛无我,涅槃寂静”。


 如果一个人能认同“三世说”的生命观,又生起了“出离心”,同时还发起了“菩提心”,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修佛陀的大乘教法。而佛陀在大乘教法当中,又给我们指引了两条路径,就是《解深密经》里边的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二时教法讲“二谛无生,实相离言”。


三时教法讲“万法唯识,直陈真实”。所以佛陀的完整教法分成三乘——人天乘、小乘跟大乘,而大乘里边又分了两个路径,这个体系是非常清晰的。一个真正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对佛陀的这个教法体系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理解,只有有了完整的理解,你才不会造成思想混乱。


当你读某一部佛经的时候,其实你首先就应该判断一下,这部佛经在佛陀教法里边,是“人天乘”的法?是初时的“小乘”的法?或是“大乘”法?如果是大乘法,是属于二时教法的法?还是三时教法的法?你一定要首先做个判断,因为有了这个判断,你才能如实的理解佛陀的教法。


那这三乘佛法的关系是什么呢?大家要理解,人天乘的法,小乘的法,大乘的法,佛陀说这些法是对治,是因为众生有那样的病,所以佛陀说这样的法,是由于众生的根性的差别,所以佛陀说了有差别的法,这是为不同的众生说法,这是第一点必须要明确的。


第二,说如果一个人,他面对着三乘佛法,他认为他现在只能承当的是人天乘的法,好的,那他就修“五戒十善”,但也许修着、修着,突然间他出离心升起了,虽然还发不起菩提心,那么他就可以从人天乘的法进而修小乘的法。如果他还能升起菩提心,那么他就可以修大乘的法。


这就叫做“回俗向圣”,也就是摆脱了我们世俗凡夫那种只渴望轮回、不希求涅槃的这样一种状态,而寻求解脱,这叫做“回俗向圣”。这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也有的人,他现在能承当的佛法只是小乘法,因为他只能认同“三世说”的生命观,只能生起“出离心”但他还发不起“菩提心”,他修小乘的法。


那在修小乘法的过程当中,也许什么机缘,引发他生起了菩提心,那么他改修大乘的法,这叫“回小向大”。有没有这种可能?完全有这种可能。当然,佛陀最终的愿望,当然是希望大家都修大乘法,成佛!


那我下边要特别强调的是,佛陀这三乘佛法,不是我们每一个学佛者在这一生当中的修行次第。比如说,一个已然能发起大乘心的人,发起菩提心的人,他是不是需要先修小乘法?哎,先修人天乘的法,再修小乘的法?修圆满了,再进而修大乘的法?不是的!一个能够发起菩提心的人,直截了当修大乘法。


一个现在只能生起“出离心”的,修小乘法的人,他是不是先要修人天乘的法?进而才能修小乘法呢?不是的!既然已然生起“出离心”,直截了当的修行小乘法。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那么对于大乘佛法的两个路径,也就是《解深密经》当中指出的佛陀的二时教法和三时教法,注意,二时教法、三时教法之间,也不存在着次第关系。


这只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性,佛陀说的不同的法。因此,这里边没有说我要先修二时的法,进而再修三时的法,或者我要先修三时的法,修成就了,再去修行二时的法,没有这样的次第关系。修行佛陀的二时的法,三时的法,这是两个独立的修行路径。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于晓非_

告诉他们应该依法不依人;请他们先学习一下《维摩诘经》。

回复@于晓非_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大有张

老师的条理无比清晰,自制一张思维导图

快乐x简单 回复 @大有张

老师,我昨天看书上说,小乘也是发菩提心的,于老师在这说没有菩提心,我现在有点思想混乱了

15648580130 回复 @大有张

非常棒!学习了,不过小乘佛法是否应该放在无菩提心相下?

花开见佛444 回复 @大有张

感恩,已收藏

火凤凰之浴火重生

我听了很么多佛教节目,终于听出了两个字,所有的苦根源就是“欲望”,佛教就是教我们断除欲望的方法,因为断欲,太难了,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于晓非_ 回复 @火凤凰之浴火重生

请继续往下听课。为什么觉得断欲太难?就是把欲望当真,以为实有欲望,其实欲望全是幻觉。这才是佛说。

一呆_da

学佛多年,思维混乱,今日方明。感谢于老师,建议老师出书,期待中。

菊花杯

老师,我看《天道》来学习。天道有句话能帮我解读一下:神即道,道法自然,规律如来

于晓非_ 回复 @菊花杯

“神即道,道法自然,规律如来”,不伦不类,故弄玄虚。

五蕴如来藏 回复 @菊花杯

这一句话明显说的是道家,还杂糅进去了如来的名言,这就是汉地的风格喜欢杂糅。

keika 回复 @菊花杯

确是如此

于晓非_

“于晓非《楞伽经》导读”已经在喜马拉雅上线了!

当前评论用户

248369.8万

简介: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天体物理学专业;讲授科学哲学40载;代表著作:《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和《虚妄与真实》;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和“《楞伽经》导读”课程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