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什么是究竟的以戒为师

2023-08-21 13:51:1223:47 1.8万
所属专辑:在路上
声音简介
以戒为师,并不是持戒就可以不要师父,或者说戒律的功德比师父还大。

净迟

阿弥陀佛!戒与师,就像舟车与向导,我们要到目的地,要乘船乘车,车船只是交通工具,而导师一直引导我们到达目的地,两者作用不同,不具可比较性。

我在说事 回复 @净迟

说的太对了。

赵智达 回复 @净迟

这位师兄,还有这位老师,我想请教一下,佛祖在涅盘前已经把大迦叶定为接受衣钵传人,并有拈花一笑的供案。那么,为什么佛在涅盘的时候不对阿难说以后大家以大迦叶为师呢?

回复@净迟
表情0/300

其他回复(2)

我在说事

说的太对了。

赵智达

这位师兄,还有这位老师,我想请教一下,佛祖在涅盘前已经把大迦叶定为接受衣钵传人,并有拈花一笑的供案。那么,为什么佛在涅盘的时候不对阿难说以后大家以大迦叶为师呢?

其他用户评论

紫月风翎

戒律大概就像腿上绑沙袋,跑步锻炼时需要,炼成了,自然不需要了。

赵智达 回复 @紫月风翎

你犯个戒试试看。

我在说事 回复 @紫月风翎

太有悟性,随喜你,阿弥陀佛,吉祥如意

梦中的小阿非

感恩遇见,感恩分享,感恩缘分!

我在说事 回复 @梦中的小阿非

谢谢你来了

喜悦的我

听师父这样说,我觉得“师父与戒律”的关系,就好比过去私塾先生和他手中的戒尺,两者在教学方面都是有其特定作用的。重要的是学生心中如何看待,决定成绩的优异。老师会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戒尺,如果学生只把眼睛放在戒尺上,他一定会心生诸多烦恼,而忽略老师教学的真义,就不能从老师那里得到真智慧。戒尺“不动”,不动就是死的,它只有在老师的手中适时而动,才有它的生命力。明师用这把戒尺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师者有心,学者懂意,心中有戒尺,又不受戒尺左右。 一切生灵都是天地之母创造,而明师能容他人不能容的心胸,他“最像”母亲“最懂”母亲,他是“无法”的实相,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看似冠冕堂皇的话,其实是大实话。

1380481iglm 回复 @喜悦的我

我觉得你这个比喻很好,等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戒尺也就不需要了

我在说事 回复 @喜悦的我

戒为心的清明,戒如桥。

喜悦的我 回复 @我在说事

师父讲法,能给我很多启发去。我以前完全不懂以戒为师的意思,我看到这四个时,对戒是很反感的,不明白为什么佛陀要那么说,现在明白了,感恩师父。

听友283195194

守戒能够收敛我们的贪婪之心。

我在说事 回复 @听友283195194

守戒就会少攀缘,少攀缘就会少动念,少动念就能智慧。

1875487itjz

师父您的意思是说。。因为到最后心无所住。。所以破戒与不破戒都无区别吗?

我在说事 回复 @1875487itjz

阿弥陀佛,各自去悟,不可说。祝你吉祥如意。

1895869bwjz 回复 @1875487itjz

孔子曰 七十而心从所欲,不逾矩。学佛到了一定的境界,就随心所欲也不会犯戒,就如戒食肉,到一定境界,看到动物肉就自然起慈悲心,不想吃。见到女色,自然会远离,因为知道近女色会影响到自己的清净。其他的戒律也是这样。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