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东西情报站》,我是大白。


聊完八卦,我们回过头来讲正事——金融第九期。金融主题从这里开始,会从理论过渡到中国当下金融市场现实的解读和关于个人在面对未来金融市场时的建议。


一、中国未来十年金融系统和投资机会的大基调


我先给大家定一个大基调,这个大基调是理解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基本原则——


中国正处在一场金融系统组织模式、运作方式和收益分配的持续变革当中,这场变革的源动力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所产生的投融资需求变化,这场变革将在全国范围内重塑对经济发展利益的分配机制,以至于个人在其中的位置和策略将在根本上决定他的财富前景。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分成三个层次来解释。



第一阶段:银行体系支撑下的基建和房地产大建设


在“金融”主题的第五、第六期里面我已经解释过,我国的经济发展初期一穷二白,要啥啥没有,唯一就是人多。这时最重要的任务是解决生产所需要的超大规模基础设施和生活所需的巨量城市居住空间。没电、没水、没路、没网、没房子住,那什么都白扯。


基建和房地产这两样东西——


优点:作为超长使用周期的实体资产,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和安全边际,无论估值怎么变,总有稳定的使用价值,这就很适合当作银行系统的抵押物。


缺点:本身不能直接产出很高的经济收益,更多的经济收益实际上是来自于建立在它们基础之上的其他经济活动,比如阿里、腾讯的市值早就碾压三张网。


这就决定了基建和房地产不能适应资本市场的高回报需求,但可以承担银行系统不太高的利息需求。


所以,我国第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就是一个银行体系支撑下的基建和房地产大建设。那么整个社会最大、最丰厚的产出和收益都是围绕在这上面的。所以我们的银行奇大无比,我们的房地产以前经常出顶级富豪,我们的基建企业和产能全球无敌。



第二阶段:经济围绕消费和服务两大主题


到现在,中国已经有不少地方跨过了第一个阶段,比如我家乡所在的苏州一带(苏南、浙北、上海),再比如我现在所处的深圳一带(广、佛、深、莞、惠),这两个城市圈已经完成了城市化和基建的大框架。我连“基本”两个字都没有加,就是已经完成了,未来主要是持续的改进和补充。


出国多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两个城市圈的硬件是全球领先的。这两个城市圈里,虽然有些人还是农村户口,但是在更本质的生产关系角度上,已经很少有真正的农民和农村了,最多就是少部分不太能改变生活方式的老人。


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未来经济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在已经完成的基建和城市的舞台上,围绕消费和服务这两个主题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消费和服务是很广义的,除了吃穿以外,还包含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多方面。


与基建和房地产不同,这两个方向往往以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软实力为核心,缺少实体资产来充当抵押物,并且经营初期负债能力很弱、失败概率很高,所以不太适合银行系统融资。但是,一旦成功,想象空间巨大,可以匹配资本市场的回报逻辑。


这就决定了一旦进入到这个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社会的产出和收益都会从“银行-基建-房产”这个圈子向“资本市场-消费-服务”这个圈子过渡,无论是投资机会,还是创业机会,都会跟着走。



第三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并存


中国太大、太复杂了,内部发展阶段和节奏严重不统一,所以不会出现中小国家那样的全国同进同退,而会长期保持着两个阶段并存。


中西部很多地区基建设施还是不足,城市化空间也还是很大,依然会按照第一阶段的逻辑发展,所以我国的“银行-基建-房产”系统也依旧会保持强大。


但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先行地区的规模体量也已经足够大了,它们的优先切换已经足够带动资本市场的重塑。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中央近些年顶着一些社会压力,也要稳步推进金融深化改革。


以上是我个人看待中国未来十年金融系统和投资机会的大基调,后面的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调上的。


如果你觉得这一大堆话太复杂记不住,那我给你一个最简单粗暴的结论:未来十年,中国股市会像过去十年的中国楼市一样,产生夸张的财富效应。当然,区别在于股市的分化会比楼市大,不会全体普涨。


话虽这么说,但市场上对具体资本市场的发展其实还是有很多担忧和疑问的。


比如关于金融深化改革、深化开放,会不会导致像美国那样——国家被金融资本绑架,然后全社会被金融资本割韭菜?


比如,房地产都牛了二十年了,真的会逐步让位吗?


再比如,A股都怂了二十年了,真的能扶得起来吗?毕竟也不是第一次扶了。


接下来几期的重点,就是要解决这类常见问题,然后再对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做出一些解释。今天长度关系,先来说说第一个——关于金融深化改革的担忧问题。


二、中国金融系统会走向美国式失控?


其实,端午小长假期间就有一个金融政策的讨论了,起因是证监会要给银行发券商牌照了。这么说,可能不熟悉金融的朋友没什么感觉,我换个说法。


我们所说的银行,在美国叫商业银行,我们所说的券商、证券公司,在美国叫投资银行。我国此前一直是坚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相互隔离的,而美国则是混业经营——混业经营确实给金融资本提供了很多技术上的便利性,使得一些操作具备了可能性,客观上对金融资本不断做大,最终形成垄断,掌控社会是有推动作用的。

由此,网络上就产生了对于银行拿到券商牌照后会不会进一步放开混业经营,最终使中国金融系统也走向美国那样失控局面的担忧。


客观讲,这个担忧有一定道理,因为确实涉及到一些监管问题,但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政治力量的博弈格局。


金融资本,或者更广义地说,资本,会不会失控的根本因素,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管理、制度或者技术措施,而是背后的力量博弈。所有管理、制度、技术措施都是可以变的,长期看都是力量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资本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具有自己的意志,这个意志就是逐利——追逐最高的利润。注意,我说的是资本的意志,不是资本家的意志,这里面存在根本差异。


资本的意志,是资本当中所有参与者的人性的合力结果,人性是逐利乃至贪婪的,所以这个合力就是无止境地逐利。宏观来看,资本家也只是资本的工具而已,这个社会上从来都有善良、有理想、有公德的资本家,比如比尔·盖茨,但是他们无法对抗资本的意志。


资本的力量极其强大,这种力量可能在局部、短期,会因为一场危机、一个强人政治家、一场社会运动等因素而被压制,但是宏观、长期来看,只要没有另一股同样强大的力量来持续对抗它,它就一定会不断自我强化,不断扩大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这不是什么多德·弗兰克法案或者保罗·沃尔克规则可以解决的,法案和规则可以设立,那一样可以取消,全看力量的对比。


事实上,大家也确实看到,美国在2008年危机后设立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和保罗·沃尔克规则,在最近两年都逐步被放松乃至取消。


美国的政治体制,本质上其实是套着民主制外衣的共和制。在西方政治学体系当中,民主制的对立面并不是专制,而是共和制。什么叫共和制?就是上层精英共治,说白了就是一群有钱、有地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精英来协商治理国家。


这导致了西方的政党全部都是干部党,也就是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只有领导干部,所以基层真空后就被资本占领和控制了,政党无法从基层掌控国家。长此以往,西方的政治精英基本都替换成了资本家及其代理人。


我不否认个别议员、政客可能很有理想、很有良知,想要对抗资本,但是太过势单力薄。所以说到底,西方的政治力量当中,只有资本这一股力量,没有能够制衡资本的力量,西方民众早就失去了科学的基层组织能力。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学上的分类是行动党,也叫基层党,也就是拥有庞大的基层组织,从底层开始自下而上介入整个社会的管理,不依赖于资本,也不受资本干预,是一股独立于资本并且可以制衡资本的力量。


请注意,这里我没有对中国共产党做出任何具体评价虽然我可以告诉你,我的立场是高度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但是跟这个问题无关,因为这里完全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具体怎么做,做得好或者做得不好,而是中国共产党的存在,本身就是改变了力量博弈的基本结构,这是根本性的格局。


绕了这么一大圈,连政治学理论都扯进来了,就是想告诉大家,国家会不会被金融资本掌控,并不取决于一个具体的金融政策,也不取决于哪一个金融机构,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根本性的力量博弈结构。那么,只要我党的性质没有变,这个事情就不必太过担忧,金融改革就不必太过畏首畏尾。


之前我在评论区里面时常看到有人问我看些什么书的问题,坦白讲我看书不算多,但一般看得比较根本一点,不太看二次乃至多次加工的书。比如上面这个问题,你可以去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或者随便一本主流大学的政治学理论教材。不过,我猜一般上班族也不太有心情看这种书,或者看了也很难联系到现实,所以还是听我讲讲算了。


回到给银行发券商牌照的具体问题,其实这个措施跟给外资券商发牌照是一回事,本质都是“往鱼缸里丢鲶鱼”,希望搅动一下市场,试图利用市场化的主观能动性来激发行业效率和创新速度。有没有效果,我也不知道,静观其变就好,作为金融服务的使用者,我并不介意多一个选择。


如果非要我猜的话,我猜两三年内,这个事情对商业银行和券商两边影响都不大。因为我们的商业银行实在太大了,券商整个行业几十家公司的利润全部绑在一起还打不赢一家招商银行,更别说去跟四大行比。

这样的对比下,即便商业银行中有很多有识之士能够看到未来的趋势,也很难去对抗庞大机构的经营惯性。船大难掉头,成熟大机构对于市场变化的应对一向都是很迟钝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中国银行在2002年就通过子公司的形式拿到了券商牌照,经营到现在,去年净利润8个亿,占中国银行集团总利润的0.4%,简直忽略不计。


至于从长远看,银行跟很多企业长期打交道,知根知底,而且关系紧密,在发掘和服务新上市公司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特殊优势,这个有待时间检验。


这就是从一项具体改革措施切入给大家解析一下金融深化改革的风险控制问题,也算是给一部分朋友排解一下疑虑。长度关系,剩下的问题我们后面再讲,那么周末再见。


如果你喜欢本集内容,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更多朋友。


编辑|何海东   审核|朱小静



流一彤

听了很多,您讲的最高,深入浅出 ,一听就懂,“说人话”的大行家!真心佩服敬佩!感谢!!!

回复@流一彤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宽伊

每天必听,支持

clover_sly

现在才发现的好节目,从头听到现在。很多问题深入浅出,让人听的很明白

听友255293499 回复 @clover_sly

所以不舍得分享!

骑士和女巫

大白还有其他节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