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金刚经》导读正文:


上一讲我们依据《解深密经》构建了佛陀教法的体系。我们这一次学习的《金刚经》属于“般若经”,在这个佛法的完整体系当中,“般若经”属于大乘佛法,属于大乘佛法按《解深密经》判教的二时教法。


那么我们这一次课程,下边就是专注于讨论二时教法,也就是在“般若经”当中,佛陀是怎么解构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的世界。佛陀在解构了我们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之后,佛陀的二时教法—— 般若经,佛陀是怎么样地引领着我们趣向真实的,这两件事情。


而这两件事情,首先重头戏是解构。二时教法—— 般若经,佛陀是怎么解构我们的?那么印度佛教论师龙树先生提示我们,其实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所构建的解构模式是“二谛”,两条道理,一条叫“世俗谛”,一条叫“胜义谛”。佛陀就是建立这样一个“二谛”的模式来解构我们。


什么是“世俗谛”?“世俗谛”就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他首先要随顺众生,要向我们凡夫妥协,迁就凡夫,这样才能跟我们凡夫有“接口”。那么这种随顺众生而建立的道理就叫“世俗谛”。


那么佛陀每建立一个“世俗谛”,他都还要依据这个“世俗谛”,引申出一个佛陀作为智者在这个层次上的一个智者的理解,这就是“胜义谛”。那么就每个一重“二谛”,或者说这一组“二谛”—— “世俗谛、胜义谛”而言,那么“世俗谛”所表征的法都是相对于这个“胜义谛”所表征法的假象,而在每一组“二谛”当中,“胜义谛”都比“世俗谛”更趋向真实,所以“胜义谛”是随顺真实。这是佛陀在二时教法当中所建立的解构模式。


我们上一节课还讨论了,我们效仿古德、效仿印度的论师跟中国的三论宗的论师,我们要建立四重“二谛”,就是四组“世俗谛、胜义谛”、“世俗谛、胜义谛”,建立四组四重“二谛”,那么要把我们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解构掉,用四重“二谛”的模式来解构凡夫自以为的真实世界。


下边我们就看佛陀是怎么样解构的。我们建立第一重“二谛”,也叫做第一组“二谛”,那么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是什么?我想,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应该是佛陀向我们这些凡夫做了最彻底的妥协而建立的道理。那么这个最彻底的妥协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其实莫过于就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自以为的这个世界是不是真实的?比如说,我眼前的这张桌子,这张木头桌子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佛陀老人家最后要想告诉我们的是:这张桌子虽然你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但是,它其实是如梦境一般的存在,并不真实。但是佛陀老人家度化我们的时候,这样的道理不能直说,因为我们凡夫不接受。


所以在这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佛陀老人家向我们彻底地妥协了,佛陀为了度化我们,他老人家姑且暂时承认了我们凡夫境界上的所谓存在的真实性。


比如说这张桌子存在吗?那么他老人家为了度化我们,姑且承认了这张桌子的存在,那么承认这张桌子的存在的见解,我们佛教就把它表达为“实有”。实,就是“实在”的“实”,有,就是“有没有”的“有”,“实有”,就是真实的存在。由于我们凡夫认为这张桌子是存在的,佛陀为了度化我们,他老人家姑且承认了这张桌子的存在,向我们彻底妥协了,这就是第一重“二谛”的“世俗谛”:实有。


那么如果“世俗谛”是实有,“胜义谛”是什么?那么佛陀是向我们妥协了,承认了这张桌子的存在,但是佛陀说我毕竟是智者,我为了度化你们,今天姑且承认了这张桌子的存在,但是在我智者的心中,我所理解的这张桌子的存在,恐怕跟你凡夫所理解的这张桌子的存在还得有点差别。


那么佛陀说:我可以在“世俗谛”上承认这张桌子的存在,实有,但是在“胜义谛”上我想要告诉你们凡夫,其实在我智者的心中,这张桌子的所谓的存在,它不过是个缘生性的存在。


如果“世俗谛”是“实有”,“胜义谛”就是“缘生”。缘,就是“我们两个人很有缘份”的那个“缘”,生,就是“产生”的“生”,缘生。也就是佛陀说,我在“世俗谛”上承认了这张桌子的存在,但是在“胜义谛”上我要告诉你,这张桌子是缘生。


各位,什么是“缘生”?“缘”这个字如果你非要让我在现代汉语当中再找一个词来解释一下“缘”,那我找哪个词?我找“条件”这个词。所谓“缘生”,就是这个事物所谓的存在,它不过是种种、种种、种种的“条件”的聚合而产生的临时的、松散性的存在。


也就是佛陀在“世俗谛”上承认了这张桌子的存在,但是在“胜义谛”上佛陀要告诉我们,这张所谓的桌子的存在,它不过是种种、种种、种种的条件—— “缘”的临时的聚合而生起的一个松散性的存在,这就叫缘生性的存在。说的通俗点,那就是佛陀认为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因种种条件的聚合而存在的,也就是桌子的存在需要条件。


各位,这一点大家可不可以接受?好不好理解?可以接受。比如说这张桌子,此时此刻在我面前存在着,难道不需要条件吗?需要条件的,需要什么条件?大家可以分析一下,这张桌子是一张典型的木头桌子,大家想一想,一张木头桌子,如果这个世界上从来压根儿就没有过“植物”这种东西,会有木头桌子吗?不会的。


那么,也就是植物的存在与生长是“有木头桌子”的条件,缘。那植物在这世界上是不是不需要条件,它平白无故就可以在这存在呢?不是的,植物的存在还需要很多条件。哪些条件?比如说最基本的条件,我们过去上生物课都学到的,需要种子、土壤、水分、阳光。


那么种子、土壤、水分、阳光是植物存在与生长的条件,那其实也就是有这张木头桌子的条件,缘。那是不是有了种子、土壤、水分、阳光,有了植物的生长,哦,这就有桌子了吗?不是的,中间还差很多条件呢。


比如说得有伐木工人,得有伐木工具,得有伐木工人拿着伐木工具在山里面伐木这件事。哦,伐木工人的存在,伐木工具的存在,跟伐木工人拿着伐木工具到山里面伐木这件事的存在,也是我有张木头桌子的条件,缘。


那是不是伐木工人在山里一伐了木头,我这里马上就有桌子了呢?不是的,中间还差很多条件,比如说还得有运输工人,还得有运输工具,还得有运输工人开着运输工具把木头从山里运出来,这都是条件,缘。没有这些条件,不会有这张桌子。


那是不是把木头从山里运出来之后,马上就会有这张桌子呢?不是的,还差好多条件呢!比如说人得需要桌子,需要也是条件,缘。正是因为有人需要,才会有人去设计桌子,依据人的需要,那么设计也是条件,缘。那么是不是设计了桌子就有桌子了呢?不是,还得有木工师傅依据设计师的设计把山里运出的木材制作成这张桌子,制作也是条件,也是缘。


那是不是一制作桌子,我的书房里马上会有桌子呢?不是的,还得我有钱,花钱买来这张桌子,还得有工人把这张桌子运到我的家里,摆到我的书房。


所以大家想一想,从种子、土壤、水分、阳光,到植物的生长,到伐木工人、伐木工具、运输工人、运输工具,到人的需要,到设计,到制作,到花钱买,到搬运,缺了哪个条件,这张桌子会此时此刻在我的书房里存在着吗?不会的。


那佛陀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张桌子此时此刻在我的书房这里存在着,它不过就是刚才其实我们只是举了几个非常明显的条件、缘,其实大家想一想,这张桌子此时此刻在我这里存在着,需要的条件还多不多?还很多,恐怕我们坐在这里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那佛陀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张桌子此时此刻在我眼前存在着,其实就是我们坐在这里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那些种种、种种的条件,那些缘的临时的聚合而生起的存在!没了这些条件,没这些缘,不会有这张桌子的存在,这张桌子的存在就是这些条件的组合的存在。所以佛陀说这张桌子是“缘生”的。这段话我表达清楚了吧!


那这张桌子在佛陀看来是“缘生”的,那这把椅子呢?缘生的。那这幢房子呢?缘生的。那北京市呢?缘生的。中国呢?缘生的。地球呢?缘生的。太阳系?缘生的。


只要在我们凡夫境界上,我们非要让佛陀承认有什么物质的存在的话,佛陀说我姑且可以承认这个物质的存在,但是在“胜义谛”上佛陀说,在我这个智者的心中,这一切物质的存在其实都不过是种种、种种的条件的临时的聚合而生起的存在,只是“缘生”的存在。


那物质的存在是“缘生”的,那精神的存在呢?比如说我们一个人的一个想法,一段感情,一个眼神,人的这些精神活动在佛陀看来如何?佛陀说依然是“缘生”的。那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呢?比如说人类所构建的一切的理论、思想主义、学说、文化,那佛陀说依然还是“缘生”的。


也就是在我们凡夫境界上,你非要让佛陀承认有什么是存在的话,这个存在不管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理论的,佛陀可以姑且承认它的存在,但佛陀说,这一切的存在,在我这个智者的看来,不过都是种种、种种的条件的临时的组合的存在,“缘生”的存在。


噢,那有人说,任何的存在都需要条件、需要缘,那那些条件、那些缘又如何?佛陀说,那些缘依然还是“缘生”的。所以从这意义上讲,佛陀是个彻底的“缘生主义者”。噢,这就是第一重“二谛”。


大家想想,佛陀在这第一重“二谛”当中,他想干什么?其实已然开始了解构,“缘生”就是解构。为什么?因为当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在我们凡夫的心中,这个存在是个坚固性的存在。什么叫坚固性的存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就是在时间上的不变性;第二,就是在空间上的存在的独立性。


比如说,我说这张桌子是存在的,其实就是在我的心中,我认为这张桌子具有不变性。我现在看它是这张桌子,我闭上眼。再睁眼看,哎,在我心中我认为就是前一眼所看到的桌子,没变!我今天看到这张桌子在我的房间里,我明天再走进这个房间,我依然看到了一张桌子,我认定就是昨天那张桌子,没变!这种不变性才使得我们认定这张桌子是存在的。


第二,它的独立性,也就是我之所以认定这张桌子是存在的,一定是在我的心中,我可以认定这张桌子不是那张桌子,这张桌子不是这把椅子,它一定有独立于其他存在的这个相对独立性。


如果在我的心中,我无法分辨这两张桌子,无法分辨出这张桌子与这把椅子的独立存在性,我们就不好认定这张桌子是存在的。所以,当我们凡夫认定一个事物是存在的时候,其实我们心中就是默认了这个事物的不变性跟独立性,而这第一重“二谛”就是在解构这个不变性,缘生。


“胜义谛”的“缘生”它可以产生一个推论,就是“无常”。常,就是那个“经常”的那个“常”字。“常”在佛教里就是“不变”的意思,“无常”就是没有不变的,总是在变化着的。


那么佛陀说,在“世俗谛”上我可以承认这张桌子的存在、实有,但是在“胜义谛”上,在我这个智者的心中,这张所谓的桌子不过是缘生性的,也就是它不过是种种、种种的条件的临时聚合而生起的这么个松散性的存在。


那就意味着,缘生这张桌子的这些种种、种种的条件,哪怕其中有一个条件的一丁丁点的变化,都意味着这张桌子变了,因此缘生性的一个重要的推论就是“无常”。


也就是佛陀认为这张桌子是缘生的,因此佛陀认为这张桌子刹那都是变化着的,它不可能不变。在你凡夫心中,你认为这张桌子没变,就是你的糊涂,你的无明所障。那么在大乘佛法当中,对于“无常”有个非常精彩的解释,八个字,叫作:“当生即灭,灭不待因”,待,是“等待”的“待”,因,是“原因”的“因”。


“当生即灭”,佛陀说缘生的事物,当然,如果你认为它是存在,它要产生。但它是缘生,它要等待种种条件的聚合,一旦条件聚合了,这个事物产生了,但是缘生事物的特点是当生即灭,就在种种条件聚合那一刹那它产生了,就在产生的同时,其实这个事物的存在的这个状态已然灭了。


“灭不待因”,灭是不需要等待原因的。噢,这个事物的存在需要种种条件的聚合,条件一聚合它产生了,但是它说,哎,我灭的条件还不成熟,我待一会儿再灭,我待一会儿再灭,你待这一会儿就是不变,佛陀说 NO,我是智者我看到了,你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是没有这个不变性的,刹那都是变化着的。所以“缘生”的推论就是“无常”。那么“无常”就是在解构着我们凡夫对凡夫境界上的存在的那种时间的不变性。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回复@敬天爱人2024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金金jxl

Vl P不是都能听吗?

于晓非_ 回复 @金金jxl

图标上有VIP的VIP才能听。

于晓非_ 回复 @金金jxl

VIP不是都能听,请向喜马拉雅客服咨询。

傅博NPC

于老师讲的东西太磨叽了 全篇为解释某几个概念 大量用口水话 翻来覆去去表达 。佛教本就是逻辑非常严谨的宗教体系,大胆用前沿科学技术的发现来证明岂不是更好。

于晓非_ 回复 @傅博NPC

谢谢您的留言! 佛法的合理性需要用科学技术的发现来证明吗?科学技术的发现能证明佛法的合理性吗? 假如有一天,佛法的合理性真的被科学技术的发现彻底证明了,那也就意味着信仰佛教和信仰科学技术没有区别了,佛法存在的必要性大概也就没有了。 佛法之所以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生不息,就在于佛法与其他一切非佛法的学问,有着深刻的思想差异性!

红油二楼报菜名

请问于老师,华严经属于二时教法还是三施教法?

于晓非_ 回复 @红油二楼报菜名

《华严经》属于三时教法。

般若心丶

于晓非砖家所讲之中观实质为应成派中观,来源于外道,本身并不立论,以破斥别人为宗旨,主张胜义谛是空性,空性又等于彻底的没有,一空到底,无轮回,无涅槃,无因果,修道是空,四圣谛是空,一切皆空,此为断灭空,正是世尊当年所极力呵斥的,“呜呼今世人,二人坏正法,谓说唯极空,或复说有我。如是二种人,顷覆佛正法”。

于晓非_ 回复 @般若心丶

1、中观应成派是印度论师月称所创,由阿底侠尊者传至西藏,由宗喀巴发扬光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是否了义,历史上有争论。但中观应成派见解在汉传和藏传佛教中都认为是正法,从来没有大德学者认为是外道或来源于外道。 2、于老师讲授的中观不是应成派的观点。你认为应成派空过头了,落入断灭空,而于老师认为应成派远远空得不够! 3、一切皆空是佛说!众生以为轮回不空,执着轮回而有生死;佛陀对治凡夫以为的实有生死而说涅槃。 但是,大乘佛法的要义就是轮回是空,生死如梦;涅槃也不过是假名安立,何来不空?!

Antonio旭日東升 回复 @般若心丶

本来无一物,本来无,本来空,如何生出有? 万法皆是梦,依梦里的万法而起的因果,依然还是梦。 “空”就是个否定词

橙色记忆 回复 @般若心丶

感觉净名精舍戾气很重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