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学会掌控情绪,缓解你的焦虑、自卑、抑郁

 

大家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曾旻,很高兴你能来我的心理疗愈课。很多人认识我,是在知乎上看到了我的心理科普。我从事心理行业已经近10年时间了。

 

这些年,我的科普文章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有数千万人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我。很多人通过我的文章开始接触心理学,了解心理学。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大家对学习心理学的热情如此之高。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学不只是关于疾病和障碍,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待人接物、与人沟通,大到婚姻选择、终身大事,都关乎人的心理。

 

这些议题都离不开心理学,离不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

 

从2015年起,我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在这份助人工作中,我见到形形色色的来访者。他们有些因为工作压力,感到困扰,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尽管每天都非常疲惫,但却无法让自己停下来,他们总是用余光瞄着周围的同龄人,生怕自己落后,有时候甚至要求自己必须是跑得最快的那个;另一些人在感情中,感到困扰,因为伴侣双方价值观的差异,有分歧、有争吵,或因为沟通存在困难,总感觉鸡同鸭讲,谁都听不到对方的心声,彼此都很疲惫;他们有些由于人际关系而感到困扰,尽管有一些算得上朋友,但总觉得自己孤身一人,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得不到支持。

 

人们到底为什么会陷入这样、那样的困境呢?过去,我有一个理解,那是因为人们不够真诚。我们每天带着人格面具,在领导面前扮演好员工,在同事面前扮演好合作伙伴,在客户面前扮演唯命是从的乙方,回到家,你可能还要扮演一个好妻子、好丈夫,好父亲、好母亲。

 

这些面具的可怕之处,不仅是让我们感觉焦虑、难受、压抑、痛苦,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和愿望。

 

很多人在咨询室里回顾自己的人生,往往会说,好像读大学和初入职场的那几年,是人生中最洒脱的日子,每天接触一些新的世界,结交不同的人,学习新的知识,看到更大的世界。可是当步入婚姻,生活变成柴米油盐,日复一日,一尘不变,肩上的都是责任,内心里只有焦虑。

 

所以,是外界的评价和要求,让我们内在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弱小,不再敢于做自己,甚至最终忘了自己最初的愿望。

 

曾经有一位母亲告诉我,她非常厌恶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甚至很讨厌看孩子,有时候觉得是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和自由都夺走了。每次想到这里,她又觉得特别自责和羞愧,好像这不该是一个好妈妈应该有的想法。“好妈妈”这个称号,像一个诅咒一样,让她失去了自我。

我邀请她去幻想,如果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你去带,你想去做什么?她大脑一片空白,她早就不记得,自己还有什么愿望了。谈起愿望,脑子只有让孩子健康成长,变得优秀,这样的想法。

 

基于这些观察,两年前,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情绪的重建》,我希望通过揭露一些现象,让大家看到,我们应对情绪,是多么的无力,并且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让自己可以走出困扰。

 

有幸得到很多读者的热爱,连续几个月都是新书排行前3名。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不少人,分享他们读过之后的收获。

 

有一位读者分享了她的读后感,她是一位妈妈,之前她因为总是忍不住要打孩子而感到困扰。每次打完孩子,她到感到很痛苦、内疚。可是下次,依然忍不住怒火。她是一个成功女性,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

 

可是在家里,她却总是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做事情拖拉,低效。让她印象很深刻是,在孩子2岁半时她第一次打孩子。她已经不记得是为什么事情,只记得自己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哇的大哭起来。她立马就后悔了,想想孩子可能并没有做错什么,而是自己一直过得不开心。

她感到很困惑,尽管生活一切都很顺利,可自己依然很难满足。

 

看过书中的案例,她想起自己小学时的一段经历,大概是四年级时,她拿了年级第一名,父亲看到成绩后,并没有表扬她,而是问她比第二名多多少分,当知道她比第二名多了3分时,父亲脸沉了下来,以一种十分嫌弃的语气说她:“怎么才领先这么点。”

 

这是令她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一个生活缩影。在她的世界里,领先他人只是一种常态,并不值得满意,更别谈让自己放松下来。于是,这种时刻警惕着努力向上的状态,刻进了她的内心,内化成一种自我严苛。

 

有时候,改变起于一个决定。当她意识到,这种自我严苛来自哪里时,她决定改变它。她开始尝试允许自己在工作中不那么强势,不必总是争胜,她开始单纯地体会工作本身的价值感,通过帮助他人而获得的成就感。

 

于是,她内在严苛的部分就慢慢放下了。

 

去年,我应邀陆家嘴读书会,在上海举办了一次“被误读的抑郁症”主题会,和在场200多人的互动中,我发现有那么多人陷入抑郁的情绪里,感到空虚,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抑或感到孤独,仿佛被所有人抛弃。抑郁作为当下的时代“流行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正视它的存在。

 

可是,我发现,正视还不足够帮助他们完全走出来。会后,有好几位与抑郁斗争八年、十年的朋友,与我分享和探讨自己的经历,我渐渐意识到,造成他们长久困扰的背后,并不只是内在力量的弱小,而不敢真诚面对自我,更重要的是,他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扭曲。

 

有一位与抑郁抗争十年的女生,她这十年来同抑郁抗争的同时,也一直在同她母亲抗争。她感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母亲所掌控,她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吃午饭时,她先盛了一碗汤喝,母亲唠叨了她整个中午,说她这样吃饭的方式不健康。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每天笼罩在挑剔和责骂声中,她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久而久之,她真的变得一无是处,工作换了七八个,每次都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错误,要么被劝退,要么自己羞愧难当主动请辞。没有一份工作能够坚持下来。感情上,也毫无进展,从不敢相信有人会喜欢上自己。

 

在这个纠缠的母子关系里,抑郁症,成为了她表达不满的一种反应方式。

 

人们的困扰,往往来自你与世界的关系,太紧密或太疏离。恰到好处的亲密,是你活出自我的关键。

 

过去两年,我在壹心理担任内容总监,掌管数百万粉丝的公众号矩阵,在我逐渐领悟到关系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之后,我将壹心理内容方向往关系话题倾斜。2019年7-10月,短短三个月时间,关注我们的人数增长了近50%,头条阅读人数也接近翻倍。

可见,大家都受着关系的苦,也关心如何实现恰到好处的亲密。

 

 

所以,今天带来门课,帮你拆解关系中的各种困境,带你从关系中获得疗愈。

 

课程的第一部分,我们依然从自我启程,探索你与自我情绪关系,我们一起认识生活中最常见的情绪,近距离看一看它们。只有你看它,才有可能解决它所带来的困扰。当然,我会教你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让你去看它时,不那么困难。

 

第二部分,我们聊聊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每个人都躲不开这个话题,它是我们人生的起源。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第一眼、第一个印象,就在我们父母的家庭里,人生的头几年,甚至十几年,会在那个家庭中长大。直到我们成年,脱离他们,甚至远走他乡,我们觉得靠自己所打拼下来的世界,成年后结交的朋友,选择的伴侣、职业,这些才能代表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选择。可是,如果你一直回避自身的起源,到达人生的半程,人会变得很脆弱。如何对待自我的起源,就是如何对待自己。

 

第三部分,我们聊聊伴侣关系。在每一段伴侣关系里,都存在特别的相处模式,有些人喜欢评价别人,而有些人很难容忍被评价;有些人喜欢表达情绪,而有些人喜欢回避感受。幸福的样子其实千千万万,但是糟糕的相处模式,总是有迹可循。这一部分,我教你如何从糟糕的相处模式中走出来。自然,你会找到令自己舒适的亲密关系模式。

 

第四部分,我们聊聊人际关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活在群体中。你需要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获得支持。可是,有些人令你讨厌,有些人让你紧张,有些人让你感觉委屈,有些人让你觉得被冒犯。怎么和别人保持有张有弛的距离,才能让自己更自在呢?我有办法。

 

最后一部分,依然回归自我。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改变,最终是你在感知这个世界。你如何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一个自尊、自爱、自我接纳的人,总会发现生命中的乐趣,一个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人,会一直活在焦虑和恐慌的念头里。所以,最后的终极疗愈,是改变你看待自己的角度。

 

我相信这门课会给你“被看见”“被理解”的感受,让你意识到,你所承受的种种,“原来这些并非是我的错。”你可以更放松、更接纳的对待自己,也可以更放松、更接纳的对待发生在你生命中的种种,与这个世界保持恰到好处的亲密。

从而更真实、更也自由地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咱们课程中见~



山楂果丹皮

学点心理学,强大内心

回复@山楂果丹皮
表情0/300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