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二十、 曾国藩的豪华礼服和高级马车


 上一集,我们讲了,曾国藩这个打工人在北京给皇帝打工的时候,很穷。因为皇帝给他开的工资低,对他的生活水平却有要求。除了要求他得住大房子之外,还要他买好衣服。


对曾国藩比较了解的人知道,曾国藩这个人自我要求很严格,应该是一个很简朴的人,有一个传说说曾国藩最好的一件衣服就是天青色的一个缎子的马褂,他每年只有上朝和正月的时候才穿,穿完了就赶紧叠起来放到箱子里,所以穿了三十多年还跟新的一样。我要说这个传说虽然很美好,它毕竟只是个传说,实际上曾国藩在买衣服方面,花了大量的金钱。他到北京第一年,买衣服的钱就花了六百两白银,换算一下,一两白银200块钱,多少钱啊?十二万!我相信听众里有很多人经济实力很强,但是一年花十二万元买衣服的,可能没有几个。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买衣服呢?是他特别爱美吗?其实不是。曾国藩算不上一个美男子,如果让他自己选择的话,他肯定不会在穿衣服上花那么多钱。只所以买那么多衣服,实在是迫不得已。为什么呢?因为清代制度,虽然国家不给你报销制装费用,却要求官员必须穿官服。


古代对官服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就是说官员一年四季要有不同的官服,而且都是用比较名贵的材料制成,什么貂皮狐皮灰鼠皮之类,一定级别要挂朝珠,朝珠上要有珍珠,要有宝石,帽子上也要有宝石。


所以清代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做得起官买不起官服,要到服装店去租官服。晚清有一个著名的这个大学者、诗人,叫李慈铭,他在日记当中写到,他做了十多年京官,后来升到了一个御史的职务,这个职务比较有实权,他才有钱给自己买了一套官服,在这之前的十几年,他一直是租官服穿。


还有一个,我们看清代电视剧,经常有一个情节,皇帝喜欢一个人,赏黄马褂,双眼花翎,这都是很贵的。我们以为是皇帝让太监从宫中找一件,其实不是,皇帝只是给一个资格,这个也要你自己花钱买。所以清代皇帝是很鸡贼的。


那么,曾国藩到了北京之后,他所有的家当里头,最值钱的就是衣服。比如冬天戴的帽子,他列了一个账单,仅冬天戴的帽子他就有十一顶,什么大呢冬帽,小呢冬帽,大毛风帽,小毛风帽,皮风帽等等,这些帽子便宜的是七八两,贵的十来两,这些帽子加起来就要一百多两,也相当于他一年的工资了。当然我们说他花了六百两买官服是他进京第一年刚当官的时候,那么我给他算的这个账本是道光二十一年,就是他当京官第三年的时候,他买衣服的钱就比前两年少很多,因为基本买齐了,所以在这一年,他大概花了四十多两白银买衣服。所以曾国藩有一封家书,是道光二十九年他写给他的弟弟的,说“仕宦十余年,在京唯书籍衣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平生嗜好在此”,就是我在北京做了十多年官,我所有财产里头最值钱的一个是书籍一个是衣服,书籍是我的爱好,衣服是因为当差、当官必不可少,所以将来我要是告老还乡,这些衣服就跟你们几个兄弟平分,这是我最值钱的财物了。以上是衣食住行的这个“衣”。


再看一下衣食住行的“行”,交通费花费也不少,因为清代做官,不管是多高级别的官,即使做到宰相,也没有公车可坐,清代没有公车制度,都要你自己花钱去买车雇车夫,或者是雇车。很多场合他没办法徒步去参加,比如见皇帝,那个时候北京都是土街土路,一刮风到处都是尘土,一下雨到处都是泥泞,你“腿”着去,身上都是泥泞,都是下雨溅的泥点子,见皇帝也不好,所以一些重大的典礼场合,一些重要的会议,他必须得租车。北京当时的租车行业是非常发达的,有点像今天的这个出租车行业,你叫车,头一天定好,第二天他就到门前等着。所以这一年呢,曾国藩租车的费用,我一笔笔加到一起,租车大概也花了四十多两白银。


到了后来,曾国藩升官了。曾国藩在北京做官做得很顺利,十年就做到副部长。那么做到了副部长,首先当然意味着工资涨了。涨了多少呢?清代侍郎级高官,年俸一百五十五两。再上加恩俸和禄米等补贴,年收入一共可达511.5两。


那么曾国藩有没有变富呢?没有,更穷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升了官,你的交往层级就上升了,比如你随礼,标准就更高了。除此之外,其他的生活水平也得随之上升,比如出行,就要花更多的钱。当了侍郎,经常得见皇帝,再租车就不划算,也不好看了。哪有部长成天租车的?所以得自己准备马车或者轿子。按照清代的规定,尚书侍郎这样的大官,高级大臣,是可以坐轿的。坐轿比坐车舒服。但是花的钱也更多。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中说,高级大臣一年坐轿,就要费银八百两,因为清代的皇帝主要不在紫禁城上班,在哪呢?在圆明园。圆明园住着舒服。但是圆明园很远,你必须雇有两班轿夫,还需前有引马,后有车辆及跟骡。“缘坐轿,则轿夫四人必备两班三班替换,尚有大板车跟随于后,且前有引马,后有跟骡,计一年所费,至省非八百金不办。”


曾国藩舍不得花这个钱,所以他不买轿子,他买的是一辆骡马车。曾国藩当了礼部侍郎后,因为事务较以前大为繁忙,每天都要上衙门,且每八天要到圆明园奏事,曾国藩不得不买一辆马车,养了三头骡马。他在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给诸弟信中提到:


余现尚未换绿呢车,惟添一骡。盖八日一赴园,不能不养三牲口也。


也就是说,按国家规定,我这个级别,可以坐绿呢车,但是我因为简述,所以坐的是蓝呢的,但是因为每八天去一次圆明园,路太远,所以又添了一头骡子。现在家里一共三个牲口了。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初一日的一封家书中,曾国藩提到他获赠一辆绿呢车,打算一二年后再用:


季仙九先生放山西巡抚,送我绿呢车,现尚未乘,似待一二年后再换。


等到后来咸丰二年,我们看曾国藩家书,他家里已经有三辆车:


车三辆一大一小一水车,牲口三个,大骡去年买时(托临川买的)去五十金,小黑骡最好,值七十金,马亦值四十金。


可见咸丰二年时,曾国藩拥有一匹马,二头骡子。三头牲口加在一起共值银一百六十两。雇车夫、车辆保养、牲口饲料每年也是一笔花销。接当时的标准,曾国藩养车,一年开销在三百多两,把他涨的那点工资全都花掉了。


那么除此之外,生活中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一大家子人买米、买面、买油,曾国藩是文化人,买书、买纸,而且他要给老家爷爷、父亲寄点人参,寄点什么补品,所以各个方面加到一起,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一共花了620两白银,那么我们说他全年的收入是125两,花掉了620两,那就意味着他的财政赤字是495两,也就是说在北京做一年官,就赔了将近10万元。这个不是曾国藩一个人的个例,清代的京官大部分都是这样,做官都是赔钱。


我为什么要在讲曾国藩家书的节目里介绍这些呢?因为不讲清这些背景,曾国藩家书你就读不懂。曾国藩家书里经常提到钱,提到欠钱,借钱。所以不介绍这些背景,你就不会理解曾国藩为什么那么穷。


那么,做官每年都有赤字,这个赤字怎么弥补呢?在传统时代的京官,弥补赤字的途径大概有以下这么几种。第一个途径就是进京当官的时候,从家里带上一笔银子。在过去,科举制虽然是很平等的一种制度,但是官宦人家的子弟的教育水平,比较有保障,所以“官二代”当官的比较多,那个时候做京官是赔钱的,这是社会共识,大家都知道,所以当官的时候家里都会给一笔钱,给他买官服,给他买房子或是租房子。所以在晚清的时候,有一个官员叫刘光第,中学历史书讲过,就是“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刘光第,后来在菜市口被砍头的那个,他是四川人,考中进士之后有一度他不想到北京当官,考中进士之后他在四川老家待了好几年,为什么呢?因为他掏不起进京当官的这笔钱,他家里太穷了,后来还是远方的一个族叔叫刘举成,是个商人,觉得老刘家这个家族,好几百年没有出一个进士,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进士,还当不起官,太可惜了,他跟刘光第约定说,每年我资助你200两白银,你去给我当官,所以这个族叔资助了刘光第十年,刘光第就靠这个钱,在北京苦巴巴的做了十年京官。那么,曾国藩在进京当官的时候也从家里带了一笔银子,带了多少钱呢?大概是1500两白银。


这个钱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下次再讲。

70后爬坡

不是有养廉银吗?

回复@70后爬坡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雷厉风行121

制度使然,这样当官那还有积极性?不败才怪!

刺豚苏苏

制度性腐败

仁者神闺

从这个收支分析,曾国藩应该是年年入不敷出,那他如果没有外财是不可能活下来的,那外财又来自哪里? 他的家书里面有没有提到?我觉得但凡做官的不贪腐是不可能的,根本活不下去,曾国藩也不例外,那是不是就没必要这么把他标榜成什么圣人了?

涓涓细流_y7

大家那么努力参加科考,是为了去赔钱?

双眼皮牛牛 回复 @涓涓细流_y7

所以基本都是贪官

田丰_l0

京官没有养廉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