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内容提要

一、无生是进入大乘佛法的门槛


在喜马拉雅《金刚经导读》课程中,讲无生法义是重点中的重点。是否理解无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实领受大乘教法的判据;是否理解无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迈过大乘佛法门槛的判据。不理解无生,就只能在大乘佛法门外徘徊。


在《楞伽经》第三品《无常品》中第91颂里有一句话:


【梵文】anutpāde prasādhyante mama netrī na naśyati

【实译】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

【求译】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

【菩译】能成无生者,我法不灭坏


用现代汉语解读,就是只要在无生这个法义上能够阐扬出来,佛说我的法眼——佛陀的正法在世间就不会坏灭。换个角度理解,如果无生法义隐没了,那佛陀正法在世间也就等于消失了。所以护持大乘佛法,就是护持佛陀的无生法义。

二、两重无生


准确地理解无生,要从两个层次上来理解。


第一,凡夫境界压根无生。在《金刚经导读》里讲四重二谛的第三重二谛时,用汽车制造厂组装车间的例子,就是讲缘生就是无生。在这个《楞伽经导读》里,又用了眼翳执毛模型,讲凡夫境界,如同把生翳病的眼睛自身显现的似毛的影,误执为心外的毛,毛根本无生。这重无生就是破增益,能够彻底领受这重无生法义,就可以见道登初地,做圣位菩萨。


第二,佛陀证悟的真实性——真如,也是无生。因为真如本然如此,无生无灭,压根就不需要生,这也是无生。能够证得这重无生法义就是补损减,能够彻底证悟这重无生就是攀缘真如,而登八地成不退转圣位菩萨。


注意,登初地证的无生和登八地证的无生是不一样的,佛法讲无生是两重无生。第一重无生是凡夫执著的境界无生,是凡夫境界“从来无,何须生”。第二重无生是佛陀亲证的真如无生,佛证真如“本来有,不需生”。学佛修行,从大乘佛法来讲,就是证这两重无生。 

三、两种无常


在《金刚经导读》里讲过两种无常:生灭无常和无生无常。生灭无常,包括生住异灭的无常,和当生即灭的无常。在二时教法里,生灭无常只是无常的方便说,无常的究竟说是无生无常。注意是以无生法义讲无常,无常的究竟法义就是无生,叫“常无故无常”,这才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法门。

四、两重无相


第一重是无外相,无nimitta;第二重是无似相,无ābhāsa


窗帘喻:很多窗帘有两层,里边一层厚的遮挡阳光比喻外相nimitta。外面还有一层薄的纱帘比喻似相ābhāsa


学佛修行就可以比喻为打开窗帘。第一,当两层窗帘都关上时,屋里一片漆黑,比喻凡夫的无明状态。第二,资粮位、加行位的修行者,就是在努力打开第一层厚窗帘。打开后见到了阳光,这就是证无外相nimitta,但是还隔着纱帘似相ābhāsa,这就是见道登初地的境界。第三,从初地到七地的修行,就是继续努力打开第二层薄纱帘,打开了纱帘,融化在饱满的阳光之中,这就是证无似相ābhāsa,就是登八地亲证如来藏光明。


这就是证两重无相,就是修行次第。当然这只是比喻,亲证如来藏光明,不像太阳那样,光明来自于外面,而是自身的光明。


两种无常、两重无相和两重无生,是打开大乘佛法宝库的三把钥匙。

五、“入如来藏,趣于佛地”


“入如来藏”就是罗婆那王见道了,就进入了圣者境界。“趣于佛地”就是见道了,就进入了修道位。下边要经过修行,一步步地走向佛陀的境界。


竖起耳朵的熊

现在无法入群了,二维码无效了

回复@竖起耳朵的熊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白玛若巴

无生义若存,法眼恒不灭。 听于老师的话,五十岁以上的背好了。

正有容 回复 @白玛若巴

下载了在相册里面看就特别清楚了,多谢

马骁骁0307

我发心要让所有佛教徒都要知道佛陀“无生”法义,无论他们修什么法门,但是无生法义需要所有佛教徒共同护持

zhiqun_1j 回复 @马骁骁0307

隨喜贊叹師兄的发心🙏

watolf 回复 @普現

师兄,此一念的度己,已经执于人我执中! 大乘要对治二我执!请师兄思考一下

普現 回复 @马骁骁0307

先将自己搞清楚了再说。宏法容易你我也不在此时,度人先度己。

于晓非_

淘宝

于晓非_ 回复 @听友204607058

请在微信中搜索“净名精舍读书会”公众号,其中有二 维 码,可以扫 码入群学习。

听友204607058 回复 @于晓非_

老师群在哪里?

听友29057352 回复 @于晓非_

于老师除了这本和《解构凡夫的真实世界》还出过别的书吗?

琉璃藏

祝如梦如幻的于老师小年快乐,身体健康,六时吉祥

华人01

听说还有一个“空不空如来藏”,咋回事呢?

于晓非_ 回复 @华人01

“空不空如来藏”在经中无依据。

华人01 回复 @于晓非_

感恩老师

五蕴如来藏 回复 @华人01

空不空如来藏是在有争议的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