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学期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北京的春节》。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了,这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老北京人们的春节生活。在很好地还原了事情发展的自然过程之外,作者老舍先生对于材料还做了详略得体的剪裁,让我们能够细细体会作者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手法。这篇文章确实不算短,共有十三个自然段,有时间勾连起来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十分的巧妙。


第二段写腊八,第三、第四段写小孩、大人准备过年,第五、六段写过小年,第七段写除夕,第八、九段写初一,第十段过渡,十一、十二段写元宵灯节,然后到第十三段收述全文。全文虽然不是小说,但仿佛是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有开头、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


文章从腊月初写起,到正月十九收笔,重点突出了除夕之夜、正月初一、元宵灯节的隆重喜庆,其它的日子则一笔带过。这几个时间节点其实也分详略,从文字比重上看,着墨最多的当然是腊八、 初一和正月十五,不过即使重点写腊八、初一,也不是不堪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


老舍先生写腊八,着重想起了腊八粥和腊八蒜两样食品,吃饺子则一笔带过。写腊月二十三,着重详写吃糖,放鞭炮则一笔带过。写除夕着重详写人们整体的忙碌状态,其它内容则一笔带过 。写初一着重详写了不同的人们的活动,其中又详写小孩子们的活动。写正月十五则着重详写各种灯,吃元宵就一笔带过。


老舍先生选取这样几个节点的目的在于要把北京春节的特点写出来,最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自然是这几天,可以说是整个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其它的日子大体和其它地方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因此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些什么,那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来决定的,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


而从具体方面来看,作者在这几天中所重点描述的具体内容则是作者自己心中印象深刻的,在他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风俗的反应。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我们就可以把握这些风俗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作者的那种字里行间所孕育的情感了。这样体现出的其实就是属于老舍先生的情感,既让读者觉得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又使作者老舍先生,他想让大家体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妙和魅力从中得以凸显了出来。


在具体的列举中,老舍先生描述了老北京的大量春节习俗,情趣盎然,丰富多彩。全文的语言那是极为生动的,充满了老北京的风味,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则表现了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你看,上来就写:“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这简直就像在面前跟你聊天一样。


再比如:“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粟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瓤儿。孩子们喜欢吃这零七八碎儿。”


大家看这些描写,口语化和地域色彩极其的浓郁,那就体现出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在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铺陈的词语来看,其中有腊八粥、腊八蒜、饺子、花生、胶枣、榛子、栗子、蜜饯、麦芽糖、江米糖、肉、鸡、鱼、青菜、年糕、团圆饭、元宵,这是吃的。另外有爆竹、新衣、对联、年画、灯火、鞭炮声、守岁、拜年、庙会、听戏、走马灯、宫灯、纸灯、纱灯等等。这一系列的内容,既有春节的习俗,又有更多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风俗。要知道有的时候细腻的描写最能体现生活之美,正是这样一些具有具体名称的罗列,才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记忆。


在表现物品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时,老舍先生除了罗列了这样一些事物风俗之外,还使用了非常丰富的形容词,来让读者感受到春节的热闹氛围。比如色如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张灯结彩、各形各色、有声有光、美好快乐、分外热闹。


这样对于场景的描写和铺垫,这样一种描写的方式,让郦老师不由地想到了辛弃疾的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所谓: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写的是什么?写的就是元宵夜的盛景。元宵节也是中国民间风俗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宋代的烟花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了,元宵之夜一处处的烟花、礼花飞向天空,就像吹落如雨的星辰。烟花绽放之后,像星雨一样洒落下来,而人为这种闪亮的星雨所笼罩,一下子就会情绪无比亢奋,让人们沉浸在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里。


而描写的丰富远不仅于此,辛弃疾接下来说“宝马雕车香满路”,这里的“宝马”和“雕车”指的是达官显贵们携带家眷出行,这是不仅有视觉的绚烂,还有嗅觉的香艳了,对吧?接下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一般解读为吹奏笛箫,其实细细甄别还是有用意上的差异的。


郦老师也非常喜欢民族音乐,民族乐器里头箫它其实分为洞箫、琴箫还有就是排箫的。这里的凤箫其实应该指的是排箫,因为洞箫适合独奏,琴箫适合和古琴一起演奏,它们的音量都不大,适合在幽静的环境下吹。而排箫音量很大,音域很广,吹起来非常响。这里说凤箫声动,当然也可以泛指了,也就是指当时的场面非常热闹。


关于“玉壶光转”的“玉壶”,古人争议很大,一说是指月亮,另外一说是指花灯。郦老师认为指月亮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因为后面“一夜鱼龙舞”,“鱼龙”就是像鱼像龙一样的灯笼、花灯,如果“玉壶”还指花灯,那么就是在灯笼的光辉下,灯笼在舞动,那就显得太平常了,相比之下就不如说在月华之下灯火辉煌。


所以你看,辛弃疾在短短的一首《青玉案》的上阙里头,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方面的感觉来写元宵灯会的盛景,这就是他技法上的高妙之处。当把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所有的感觉都用上去的时候,在这种极其喧嚣热闹的背景衬托下,最后的第六感,让“蓦然回首”的那种寻找,才特别能够触动读者的灵魂。


所以下片开始你看,作者在上片营造的元熙氛围下,直奔主题:“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蛾儿雪柳”和“黄金缕”都是古代女子们在盛大节日出行的时候,头上戴的各种装饰品。这一句是写元宵观灯的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说明作者眼中所见,满街的女子都是盛装出行,他们欢天喜地地从词人身边走过,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荡。这种极尽渲染之能事的描写,其实正是为了反衬作者心中的不为所动。所以最后的升华来了,“众里寻他千百度”就是说在人群、在人流中不断地找,在有目的地寻找,他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人,所以才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是零落稀疏的样子,“灯火阑珊”就因为这首《青玉案》已经变成一个成语了,称为浓缩的精华。所以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极尽铺展的描写,调动各种感觉、感官的描写,后面的升华才显得水到渠成。


所以,老舍先生和辛弃疾一样,对于场景的描写和铺垫,体现了老舍先生这位大作家的深厚的语言功底,所以这一点也是郦老师觉得同学们特别应该学习的过程中向老舍先生学习的地方。


事实上,因为篇幅的原因,我们教材中所选的课文,相比较原文还有所删减。比如说在描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课文中就比较简单,而原文中是这样说的,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糖形为长方块或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这个小故事其实充满了童趣,用糖封住灶王爷的嘴来避免打小报告,显示了民间的一种期望和智慧,在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化解矛盾、缓解担忧的同时,也反映出了老百姓对打小报告这种举动没有什么好感。


这样的传说不仅有趣,也告诉我们许多风俗习惯其实都有一定的来历,背后蕴含着富有趣味的故事或者是文化传统。总之,就像老舍先生写的那样,不论哪个地方,民俗与传统文化非常值得同学们去多多地了解,因为其中蕴含着我们族群独特的民族个性、民族智慧和文化传承。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下次再见。语文启蒙,我们不见不散。

Joyce陈果

老师,为什么您读的原文和课本是一样的?

回复@Joyce陈果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沧溟先生网上弟子

祝先生,春节快乐,万事如意。我一直不明白:佛教讲的“远离颠倒梦想”是什么意思,还有:这里的梦想跟我们经常说的梦想,又有什么区别呢?希望能得到先生的回答,谢谢。

每夕

老师您好,自从接触了您百家讲坛的课程,受益匪浅,感觉脑子一下清明了许多。突然想在余生做一些除了养家糊口的生计外,另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写作,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把一些积极的、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人生的思想写成文字,变成可以让大部分人看到听到容易懂易接受的东西,真能如此,此生才不虚度。唯一疑惑的是不知从何处下手,从何处落脚,还请老师指点。谢谢!

听友216736869

130的价格我觉得贵了点,要是便宜一半,会有很多家长购买的

nymphing 回复 @听友216736869

对我来说其实也就100。

SURGE_

可以给我一个赞吗?

gr68va5ivkquyzl0ecby

我想问一下老师,作者为什么在第一小节括号里列举了那么多东西,有什么好处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