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刚。很高兴和你一起读《西游记》。

《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说道,如来召集诸佛小聚,他拿出一个宝盆,将里面的鲜花和奇珍异果分给众人,并给这次小聚,命名为盂兰盆会,这一天正是七月十五。

就是在这次盂兰盆会上,定下了之后唐僧西天取经的事情。佛祖看唐王朝所处的南瞻部洲,人多作恶,于是就派了弟子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个善信,让他历尽千山万水,到如来这里取得真经,永传东土。

此会如此重要,那咱们来说说这盂兰盆吧。那么盂兰盆到底是个什么盆?其实啊,盂兰盆当然不是个盆,而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院所举行的法会,叫做“盂兰盆会”。

盂兰盆是梵语“乌蓝婆拏[ná]”音译,原意是“解倒悬”,这是一种比喻,形容极其痛苦,说的是人死后堕落在三恶道中,如果进了饿鬼道,就会腹大如鼓,喉细如针,饥饿难忍,如同被倒吊着一般。这个盂兰盆的盆,就是承载食物的容器。用盆装着食物献佛,可以由三宝法会解除亡故之人的倒悬之苦。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源自《大藏经》。话说目连尊者十分思念去世的母亲,就用神通之力探视母亲的情况,这一看了不得,他发现母亲竟因为在世时的贪念业报,堕入了饿鬼道。

目连尊者非常孝顺,他用法力变为食物,送给母亲,但他的母亲贪念未除,一拿到吃的就马上往自己嘴里塞,生怕其他恶鬼抢夺,这贪念使得食物一入口就化为火炭,怎么也吃不着。

目连尊者看着母亲受苦却无能为力,只能去找佛祖帮忙,佛祖告诉目连尊者,七月十五日是整个夏日安居修行的最后一天,充盈着法善之力,在这一天虔诚供奉佛僧,可以凭慈悲之心救度亡母。目连尊者照做了,在七月十五的时候拿盆装着食物供奉祈愿,果然救下了母亲。

于是,在盂兰盆节这一天,有了祭祖供奉的传统。人们会做法事超度逝去的亲人,并供上各种食物,祈求祖先庇佑。

盂兰盆会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与中国崇尚孝道,慎终追远的伦理传统是分不开的,再加上帝王的倡导,这一佛教节日很快从寺院走向民间,得到了广泛接受。

说来也巧,七月十五也是道教的中元节。在道教概念中,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也就是三元,因而诞生了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上元节,就是我们熟悉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民间有放河灯、烧纸钱的习俗。而下元节,是在十月十五,人们一般也在这一天祭祀亡灵,不过民国以后,这个习俗渐渐作废了。

严格来说,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随着道教的兴起,“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现在,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三俗合一的节日,不过,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其中不变的,是人们对故去亲人真切的思念。

好了,我是和你一起读《西游记》的王刚,咱们下回再见。

雅居西域

王刚老师的声线听着让人安静养生舒适!

回复@雅居西域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主播大润

因为这个节目开了会员

teacher_王快乐

是南膳(shan)部洲,不是瞻(zhan),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上写的

河流之流 回复 @teacher_王快乐

我看的版本是南赡部洲。

慷慨悲歌的燕赵 回复 @teacher_王快乐

嗯,理越辩越明。感谢您的认真态度和对这种对知识的较劲。 不管您粘贴的哪里资料,我看梵文的拼写是不错的。所以这里读ZHAN一声不是按照汉语拼音的读法来的。 另外要注意说明一下,四大部洲的句读也不是按我们的习惯读法,正确要读作:南 瞻部洲;东 胜神洲……祝学习快乐📖🌸

teacher_王快乐 回复 @慷慨悲歌的燕赵

谢谢批评!凡事不能不求甚解呀。

东方朔_jc

10月的下元节我还记得,小时直到初中,爷爷和爸爸他们就做衣包烧给已故的祖宗。这个打衣包就是裁纸叠做穿的衣服鞋子之类,放入一个白纸做好的袋子当中。用毛笔在正面写上祖宗之名,在背面封口处写上一个“封”,这样封好烧去就行。

听友214821915

我我喜欢这个环节,我不喜欢解读,因为我感觉文学作品每一个人的,理解方式都不一样,如果太注意解读,反而会形成刻板印象。喜欢。

无名之辈LR 回复 @听友214821915

同意😄😄😄

醉卧阜阳

我们这里每年清明节之前下元节之后就会给逝去的父辈上坟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