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_月熙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闪亮闪亮_qz

梳理了一下听课的思路,对于中国音韵学的发现与发展脉络,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自东汉之后佛教东传,受悉昙学的影响产生了反切注音法,即有了对汉字声母、韵母、声调的完整描述。但那时的古人一直以音乐的宫商角徵羽五声来考量汉字的声调,直至南朝永明声律运动时期,由于汉字正义观下的徒诗观的确立,文人诗要摆脱音乐,纯粹依赖汉字系统来确立诗言志、文以载道的独立的价值体系,这种中国诗学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使得文人在找寻独属于诗歌的音韵系统的过程中,发现了有别于音乐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平上去入四声的汉字声调系统,从而使得律化的诗歌不需要音乐的伴奏,也能达到与此前有音乐相伴时一样的表现效果,此之谓“调与金石谐”🍀

闪亮闪亮_qz 回复 @小径红稀205

先生诗史课的梳理澄清了很多认知,感觉收获很大,一起认真听讲

小径红稀205 回复 @闪亮闪亮_qz

学习了,梳理一下思路,感觉你是先生的好学生

闪亮闪亮_qz 回复 @颜赟yy

烧脑课需要好好滴梳理才能消化

月朗星稀c

要达到“圆美流转”,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好音乐,其节奏与音调必是和谐的。文字的声调,借鉴音乐的节奏与音调,并受悉昙学的影响。“在文字正义观的基础上,为徒诗观的确立,为文人诗摆脱音乐的束缚,从而导致音韵学的产生,这种内在的本质规律,最终促成了永明声律运动”。沈约撰《四声谱》,谢朓作诗,较早地运用了其成果;“圆美流转如弹丸”,谢眺将这一审美观贯彻其诗歌创作。谢朓诗,可谓“永明体”旗帜,故,沈约盛赞谢眺,不言而喻。 谢眺诗,“诵”则“谐”,“谐”则“美”,“调与金石谐”,觉“圆美流转”🍀诗之声,是内心隐微之声,是文字价值之声,必伴有“义”。当义音合一,虽寥寥数字,却能以有限寓无限,到达高妙之境🍵

月朗星稀c 回复 @小径红稀205

等你哦

小径红稀205 回复 @月朗星稀c

加快追赶先生和同学们的脚步

月朗星稀c 回复 @小土雨

惟文字与声韵能抵达 圆美

杨柳依依1922

先生准备和音韵学杠上了,云里雾里。只顾着听哩,也不知道听哩啥! 论一个学渣的烧脑时间 我看以后谁还敢说个三道个四,不论你个青红皂白,青山绿水,青枝绿叶……誓不摆休 先生晚安!

杨柳依依1922 回复 @杨柳依依1922

以我的性格应回复你“哈哈大笑” 转念一想,有失女子温婉,那就回复个 “莞尔一笑”吧

小土雨 回复 @杨柳依依1922

哈哈哈

颜赟yy

这次课虽时间不最长,但内容很丰富!反复听,细琢磨。几点想法:1.先生仍然是从“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说起,进一步总结了音韵学的发展过程。永明体的声韵要求已经达到非常精细的地步,之后所以越来越宽泛。我想可能是后世诗人以文字表意境的能力越来越强,一首好诗有奇意妙境最重要,然后如果还能合美韵,那更完美。如果不能完美合韵,也不强求。2.谢朓的诗歌理论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其实我理解就是:一篇好诗好文应该就是一颗美丽心灵的自然心声流淌,不做作,不斧工雕琢,便是圆美流转如弹丸了。3.各时代的诗人作品毫无疑问一定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如阮籍就以“口不臧否人物,言近而旨远”自保,但内心压抑愤懑。

颜赟yy 回复 @颜赟yy

个人认为啊,描绘庐山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其实写的很精彩的。恰如从空中正面俯视,远远的,摒除了瀑布的轰鸣声,看去就是如一条白练飞在山间,一条界破青山色,简直太妙了!我觉得这句写的很精彩啊!所以啊,换个角度看,绝对能有不一样的感觉!

颜赟yy 回复 @颜赟yy

谢朓开篇宏大,语言清丽,但结尾往往思郁泣悲,与时代背景、家族命运不无关联。而盛唐李白那便是气凌云汉,豪情万丈。盛唐诗人写的最多的是开阔的襟抱与胸怀,因为时代给他们展开了明丽的画卷与无限的未来。而安史之乱以后的文风便逐渐气骨衰微…… 学诗,可以涉及文字学、音韵学、美学、史学,把握时代脉搏、明了人性。真的很喜欢!谢谢先生的课,辛苦了!

声声起

先生,周末喜乐,有先生课听,每个周末便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