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改变自己哪怕阵痛——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感


有个成语,矫枉过正,字面意思是把弯的东西扳正,又弯到了另一边。用来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还有一种说法,和这个成语的意思差不多相反,叫做:矫枉必须过正。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们来看一看《毛选》中是如何提到这句话的。

1923年,中国共产党湘区委员会开始发动农民运动。到1926年7月初,农会会员增加到20万人。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在沿途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势如破竹。

而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农民运动的规模也更加迅速高涨起来。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广大农村,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农会会员发展到二百多万,影响群众上千万。农民建立政权和武装,造成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的局面,真正做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

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使得当时的绅士们坐不住了。当时社会中层以上、国民党右派对农民运动的评价是:糟得很。中派的说法是:农会的举动未免太过分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为了反击以上两种错误言论而做的。

《报告》中写到: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是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之前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得很”。

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决不能推翻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主权力。

所有一切所谓“过分”的举动,在当时都有革命的意义。

最后,《报告》做出总结: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学到这里,我们是否想到了什么?

有时候,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却总是不能成功。所谓改变自己,指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习惯、性格,而不是一点小小的变化。可能多数人并不需要改变自己,或者并不迫切需要改变自己,只需要一些小的优化和进步就可以了。然而在有些场合、有些事情上,习惯与性格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有些人就需要甚至迫切需要改变自己。

懒惰、敷衍,这些不利习惯,防碍我们成长和成功;侥幸、冲动,这些性格弱点,更使我们一再做出错误决定。这时候,改变自己实在是已经到了不得不为的地步了。

可惜,这很难做到。从人性角度看,相似的性格弱点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从历史、现实、家庭、社会各个角度影响着我们。从个性角度看,自己的习惯与性格也经过了童年、少年、成年,多年禁锢着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惯与性格,想靠改良来消除?可能没等见到效果,人生就已经结束了。所以才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现在,学习了湖南农民运动的历史,学到了“矫枉必须过正”,我们不难想到,要想改变自己,同样矫枉必须过正。

改变自己,对自己来说就是一场革命。既然是革命,就要拿出革命的勇气,以矫枉必须过正的态度树立目标、采取行动,哪怕忍受一段阵痛。

面对顽固而强大的阻力,如果只是主观努力七分,成效可能仅有五分。然后稍一松懈、惰性发作,又失去二分,于是努力的成果就打了一半的折扣。只有以十二分的标准树立目标,再以十二分的努力采取行动,并且坚持不懈,才能确保十分的成功。



土豆_gth

读的好

回复@土豆_gth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星缘1258

自逼为王,他逼为臣,不逼则奴。 对自己狠, 以勇气,智慧,毅力为刀, 以格局,信仰,牺牲为斧, 以血肉,行为,时间,体力为料 千锤百炼

文言文老师

我也谈谈个人浅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尚和的角度,一般事物尽量避免走极端,走了极端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新的事物,如极阳后会形成阴,通俗到日常生活,就是一件好事,到了极点,反而可能形成坏事!但本篇中的“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如何矫枉”的立足点是革命,是一个面彻底推翻另一个面,而建立新的面,这是的改良、修正、优化都是不足以实现的,所以这句话的适用与否在于改变的彻底性!浅见,大家多角度看待

孟孟_陕西_搬砖仔

讲得很棒 要纠正或者改变自己 ,必须分析自己的情况,必要的话需要革命,以12分的计划做到12分的我努力,这样一定可以做到自己的目标 改变自己。哪怕忍受阵痛。 矫枉必须过正

星缘1258

差不多,差不多,最后只能万事差一线,一线之隔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美梦成真小二

影响较大的缺点早发现早改正

当前评论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