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谁设计了中国城市

2023-05-25 23:32:5624:54 4291
所属专辑:陈腐粉碎机
声音简介

谁设计了中国的城市呢?中国的建筑,它的理念来源和风格来源有哪些呢?

从最大块的来分,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和风格。

第二部分,是学院派,也就是正规建筑教育系统输出的设计理念和风格。

第三部分,是商业化的房地产行业塑造的建筑风格。

————————————————————————

下面展开讲讲这三大块的情况。

第一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和风格。19世纪之前,中国城市里99%的都是这个范围的东西。但是,现在他真正占据的份额很小。现在99%的建筑都是广义上的西方经典或者现代建筑的后代。就好像你在街上看见100个人里面,穿汉服或者唐装的也就一两个;其他所有人穿的都是西式的服装。

要注意,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民间建筑的部分,本来就是非常多元、分散和不连续的,湖南吊脚楼和北京四合院,属于完全不同的建筑传统。属于官方高级建筑艺术的传统,也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一脉相承,也是断断续续的。比如修明朝故宫的工匠,并不是宋元宫殿建筑工匠的传人。是原来的工匠组织流散了,手艺失传了,后来来了另一波工匠,用的是另外一套技术。好比少林派的人跑光了,有几个恒山派的人占领了少林寺,而且也剃头当起了和尚。外人看觉得依然是一些和尚,依然打人很厉害,于是就认为他们还是自古以来的少林派。

进入近代,西方建筑技术传入,传统建筑的份额变小。各类的本土工匠中大多都融入了西化的建筑产业里面,其传统只有一些零星的保留。

就好比,原来少林寺的僧兵在唐朝还是有真正能作战的部队。洋枪洋炮传入之后,武僧就只剩下一些表演性的东西。你不能靠那个抗美援朝,而真想打仗的人,就只能去参加北洋新军了。


而发掘和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最终是靠梁思成林徽因这批海归建筑师。他们使用现代的考古知识、测绘方法和画法几何技术,进行记录、整理和断代,才把这些东西凝结成知识。使一些东西可以复活。这批古建专家的徒子徒孙,构成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和风格传承的主要力量。但是在市场上,如我之前所说,在三个大块里份额最小。

体现在一些古建筑的修缮、或模仿传统的建筑,寺庙、风情商业街之类;还有公园凉亭、建筑小品之类。上面说完了第一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和风格。他们在现在的中国城市中占据的份额很小,也就是1%数量级的。社会影响力不能完全按照市场份额算,会高一些。至少这个行当里还是能出个把院士的。


————————————————————————————————————

此外,还有一些类似国潮的东西。100多年前就有,一些中式现代建筑,比如燕京大学的老楼,协和医院等等,我举的这两个例子本来就是美国建筑师设计的。这些建筑本质是是学院派建筑设计从中国传统建筑里面采风,然后在现代建筑上面加了一些传统的符号素材。他们并不是传统建筑的直接后代。

最近几十年,日本和东南亚对自身传统在建筑学和风景园林方面进行了重新发明。掀起了新亚洲、现代亚洲风格的潮流。建筑师们,包括中国建筑师和国际建筑师,也对新中式建筑进行了若干重新发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贝聿铭先生的香山饭店,新一些的比如若干悦榕庄和若干安缦酒店,等等。在房地产项目上也非常流行。这个潮流是相当有前景的,而且传统就是需要在不断重新发明中,要靠客户买单在市场中能够生存,来保持生命力的。


结论是,第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和风格。老的东西还存在,但是它其实没有在设计现在的中国城市了。但是,靠第二和第三种力量,也就是学院派和地产派。延续了一些传统的理念和风格,重新发明了一种现代中式或者新中式风格,不可小视。而且份额逐渐扩大,甚至有超过10%的势头。在未来的建筑史上,估计能和其他的现代亚洲设计一起,占据一席之地。


————————————————————————————————————

下面,讲一下很重要的,几乎是最重要的,第二部分,学院派,也就是正规建筑教育系统输出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因为绝大多数从业者,都接受过这个体系的影响。

本来,大学系统就是西方输入的,所以正规的建筑学,也是八国联军。既然是八国联军,自然也是很多元的。我们打开看看,里面有哪些东西。首先,可以粗糙的分解成苏联系和欧美系两大系统,(欧美系也包含日本等等)。欧美系输入在1949年之前已经在中国各城市扎根,和各地的民俗乡土建筑处于混合并存的状态,在多数地方,西方风格的建筑镶嵌在本土建筑中间,但是,在天津上海之类的大城市,西洋建筑甚至处于绝对主流。欧美系很早在大学也扎了根,积累了很多人才。现在被称为老先生大部分都是属于欧美系的底子。当时的设计师是混合部队,资深老外比如邬达克,黄人里面比如陈植、童寯。但是没有例外,基本都是西式教育。

而苏联输入的窗口期不长,就是50到80年代这三十多年。苏联输入的东西,在城市里,50年代,体现在比如北京展览馆之类的纪念碑式建筑,还有比较多的工人住宅,还有就是政府大楼和学校大楼,比如北京的发改委的办公楼,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等大学的主楼。60到70年代,中国钱比较少,建筑活动不多。在80年代,苏系建筑的尾声体现在公有住宅塔楼上。到90年代,苏系建筑学输入留下的东西占到当时城市里的60%以上。但是,开放之后,欧美系逐渐回潮,在设计行业中占据优势。其实,欧美系在1949年前培养的人才,这时候还在大学里作为老教师还在。很容易复苏原来的培养体系,只不过中间有个断档。

以我个人为例,青少年时代是生活在大量简陋的苏式风格建筑中间,读建筑学的时候是疯狂的翻阅各种西方大师的作品集。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用西方理念来覆盖非常过时的个人体验。


目前,苏系的设计风格的残留,体现为那些,你一眼就能看出是政府办公楼的那些,办公大板楼上。多数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政府、交通局等等部门的办公楼都非常相似。这实际上是苏系风格结合了本土风水民俗之后的产物。既是红色的又是中国的。


但是,我们注意,欧美系建筑学的理念非常多元。虽然我笼统把他们归为学院派。但是这里面很多相反的东西。1930年代的欧洲学院派比美国学院派更左、更反传统。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沙里宁和赖特都算现代建筑师,但前两个比后两个左得多。这就是我之前讨论过的左派建筑学和右派建筑学的事情。现实中意识形态光谱不是线性的简单左右,而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空间。在文化背景各异的大建筑师身上有错综复杂的体现,而且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意识形态也有滑动。

中国的大学是把各种一起引入的,所以我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是混在一起,感觉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意识形态涵义,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很容易陷入精神分裂。


即便是苏系建筑学里面,也有很大的内部理念差异。斯大林这种土鳖干部和托洛斯基这种国际干部所赞成的建筑学,当然不是一回事。斯大林喜欢俄帝国时代海军部那样的崇高纪念性建筑,在莫斯科和基辅搞了一大堆他们的放大版。另外一方面,苏联时代朴实的,平等主义的职工宿舍看起来很像西欧左派建筑师的东西的简陋版。所以从苏联输入建筑学他内在也是个大杂烩。

说到底,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意识形态大杂烩,即使苏联也不能真正消除阶层。也因此在任何社会,建筑学在理念层面也都是芜杂的。


学院派建筑师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准士大夫群体。他要想在里面顺利的上升,首先,他18岁高考的时候,就要上特定的大学的特定专业;这样,他才能够有老师,有校友,有师兄弟,在一个有话语权的圈子里面,充当一个先是外围,然后逐渐接近核心的角色。他可能在一个大学或者政府附属的建筑设计院。他很可能还需要考职业资格证书。这样这个专家的职业身份就更具有保护性。同行业专家会认可你,因为你和他们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和一些指标性的东西,认可你就是认可他们自己。外行,更需要靠这些职业身份来判断谁是专家。他就会有一些相对固定客户,政府客户。

所以在体制内,可以对市场不是那么敏锐,也能过得不错。曾经,比如2000年之前,这些学院派的建筑师几乎是正规建设市场的全部。


但是,我们后来看到,出现了外资设计机构,理念更锋利,市场化程度更高。我刚才说了,学院派本来就是过去的洋枪洋炮经过本地化,消耗了若干年的东西。现在老外带着一手的更新的理念来了,而且五花八门,不同的老外,带着不同的理念,而且他们更清晰,因为他们的建筑学植根的土壤是原生的。


一个老外,他成长的世界和他要设计的世界是连续的。和我很不一样,我成长的世界里没有几个认真设计过的建筑,而现在,要成为建筑师,要接触大量的风格和理念。我用十年的职业生涯,才能够把握住什么是属于自己的阶级和文化的设计理念。而老外,他很自然的就带着属于他的阶级和文化背景的设计理念。所以,这些老外设计师,在2000年前后,显得非常锋利。他们对学院派的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一度,抢去了半壁江山,而且是比较醒目,比较高规格的那一半。比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央视大裤衩,还有上海陆家嘴的那些摩天楼,他们的主要创意都是老外搞的。在景观园林和室内装修设计方面,外来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带来的冲击一样强烈。


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派建筑师,受到了洋枪洋炮的冲击,市场份额缩小了。在压力面前,他们发生了分化,有一部分他的风格和理念有了发展。有些很优秀的人,他们的笔下产生了和重新发明了一些新东西。

但是,另外一部分,更加的依赖体制的保护。比如说,搞标准,搞设计规范。这些带有行政性的东西,基本还是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还有一个领域,城市规划。这里面最有话语权的人是领导、政府官员、有级别的大专家。他们也是中国人。所以,搞行业规范,搞标准,搞合规性审批,是一个比较封闭,又很有保护性的工作。


学院派在城市规划这个行当里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他们设计了中国的城市。中国的楼长什么样子,城市长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制定的规范造就的。中国的城市规划这个专业,有很鲜明的中国特色。

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不受市场的左右。不接受外行,甚至也不怎么接受国际同行的评议。下面我分析一些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理念源流。简单粗暴的说,中国主流的规划理念,它的一些价值判断,主要来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也就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欧的现代主义激进派建筑师。有一个影响很大的文献叫《雅典宪章》。宪章,这个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这个词在西方语境里,它本意就是一张大纸,把他的想法写出来,贴出来给大家看。也就是相当于一张大字报。实际上雅典宪章是几个三十岁左右的建筑师哥们儿坐邮轮出海去雅典旅行的路上写的。是一个看似从人性出发,但是不符合更深层次社会运行机制的一个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学设想。但是,这个东西在六十年代之前,挺流行,推动了全世界的一些城市建设试验。在英国、日本、美国这些主要发达国家,都进行过;但是在印度、苏联、巴西这些地方,推行的力度更大。但是,现代主义的城市实践,在六十年代之后,在全世界经历了低谷,在八十年代之后,基本都变成了反面案例。如果你接触过美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你会了解,其教育内容很大程度是对现代主义乌托邦的反思。


但是,这个学科动态中国人其实不知道,因为这时候很多老先生在关牛棚的状态,很多人不知道外面已经变天了。80年代他们从牛棚出来之后,还在教这些本质是西方50年代的东西。

所以,雅典宪章,在中国,他的影响仍然延续,而且现代主义大笔一挥的风格也特别适合中国的社会管理方式,而且赶上了最近三十年特别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高峰,其实践的规模和烈度,远远超过之前在世界所有地方之和。

学院派主导的雅典宪章式的规划控制下,铺天盖地的房地产开发,构成了今天中国大城市新区的80%。


我所谓的学院派,在老外和市场经济袭来的时候,有一部分,大概10%,精进了功夫,保持并且更新了纯正学院派的状态。他们控制的市场,甚至还不到10%,但是是能见度相对高,同时控制着建筑教育系统,算是学院派的中坚力量。

学院派教育背景的很大一部分,至少50%,投身于我概括的三大部分中的第三部分,也就是市场化的、房地产造就的建筑学现象。我后面会展开。

其他人依靠行业体系和规范建立起来的保护壳,经营合规性有关的工作。在建筑设计方面体现为准体制的设计院;他们在城市规划行业控制着90%的实质性工作。


————————————————————————


下面,我讲一下第三部分,房地产行业塑造的建筑风格。

他们基本是跟着改革开放的方向而来的,最早登陆在东南沿海。而且比欧美精英建筑师来得更早。一有房地产开发,这种风格和理念,就跟着资本进来了。所以,它最早来自香港、东南亚、日本这些比较早输入资本和技术的地方。带有很强的香港气息。

房地产设计的大原则是,只看市场结果,如果一个风格或者理念能够赚钱,就会迅速繁殖。房地产推广了花园洋房,西班牙传教风,Artdeco风,托斯卡纳风,英伦风之类风格。这些学院派是相当鄙视的,甚至不称其为风格,仅仅是风情,快成风骚了。但是,房地产设计这个体系对风格和理念本身其实是不感兴趣的。是一个非常市场导向的演化系统。在人员构成方面,最开始是外来设计师,包括港台的和欧美的,他们在中国设计师的配合之下开展工作。这里我没用建筑师这个词,因为建筑师涉及到行业认证的问题,而地产的设计师,英雄不问出处。所以地产圈子不流行叫建筑师,而是叫设计师。他们的教育背景没有那么整齐,不一定是科班出身,但是可以取得比较平等的竞争环境。特别是室内装修设计师,很多不是科班的。是房地产市场给了他们大放异彩的机会。原来属于学院派培养的人才里面,有一半被吸引到了房地产系统里,成为地产设计五光十色的体系的一部分。本土建筑师,或者设计师,学了国外的二手、三手、四手的设计理念。就和义乌小商品市场和大芬油画村一样,他们的东西看着和真的洋人的设计差不多。表面上看,某些功夫已经超过了老外。然后国产替代就发生了。在2008年之前,老外的份额达到顶峰,本土设计师处于陪衬地位;之后,本土的商业化设计机构份额逐渐增加。到现在,已经把老外寄到角落里。本土占九成,老外占一成。很多本土设计企业崛起,发了或大或小的财。


除去老外,地产设计师,如果我们分类。可以简单粗暴的分成两大类。

其一,是设计师里面认同国际经验和设计理念,把国际的优秀实践做为愿景,要在中国普及的,是带有理想的战士。我称他们为骑士团。他们在整个设计师里面占不到10%。

其二,是阿米巴一样,能随机应变,随时改变信念,不在乎愿景的从业者。我称他们为辅助部队。菁芜混杂,人数很多,占90%以上。

最初骑士团是国际理念引进的拓荒者,他们的理念领先,知识武装的头脑,非常锋利,占据绝对优势。从深圳广州之类一线城市起兵,然后开枝散叶,在中国各大城市打天下。这个过程中,他们发展了队伍,但是,新人只有个别的可以成为骑士团员,多数只能充当辅助部队。然而,辅助部队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房地产销售员行业里,他们控制人数众多,掌握了群众。这样,虽然他们单兵作战打不过骑士团员,但是,他们人数太多了。辅助部队继承了骑士团的少量知识和大部分话术,和中国实践结合。形成了一种模糊的、不稳定的、流行话语而非知识主导的价值判断体系。实现了地产设计的中国化。在欧美,一般骑士团会用自己的知识把群众拉过去,同行群众。但是在中国群众把骑士团搞凌乱了。这只能怪中国的骑士团无能。于是,地产彻底的中国化了,有鲜明的特色,一是禁忌多、有风水和民俗的影响;二是标准化、同质化、货币化,追求流动性。这些问题可以讲很长,暂时不展开。

目前骑士团人员个别余威还在,但是已经不能在壮大自己的队伍,而是放手把天下交给辅助部队接管。实现了改朝换代。和李克用骑士团政权落入柴荣、赵匡胤这些平民军团武将之手有点类似。

最早打太平军靠戈登将军,但是戈登他们不可能结果大清国这么大的摊子。跟着戈登学的李鸿章的淮军,才能发展出北洋系,北洋系打不过洋鬼子,但是只有他们才能接手大清朝留下的这么多中国人。


目前,中国的城市里,属于商业化地产开发的内容占70%。辅助部队为主的地产设计师统治着这里面的95%,只留下了一点空隙给老外和骑士团。

——————————————————

到底谁设计了中国城市?

我概括一下:

第一,承袭中国传统的部分,200年前,占99%的市场份额,目前只占1%。但是,正在被重新发明,而且还会有很多设计会挂靠在新中式上面,让它的份额逐渐提高。未来能恢复40%的天下也未可知,取决于政治走势,西医也可能转行干中医,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学院派建筑,在80年代,独霸天下,现在在建筑市场上也就占20%到30%,一般是政府、学校、医院之类的准政府机构。其中苏联系的只在政府大楼上,结合了国情,有所遗留。在城市规划领域,雅典宪章的后代,占据80%的份额。

学院派培养的建筑师,依靠编写规范和管理合规性,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城市。

第三,房地产建筑,1990年的份额几乎是0,在今天占据了70%到80%的市场份额。原来是使用洋枪洋炮的设计师主导,目前已经实现了中国化。

设计市场的中国化现在仍然在加深。当然大环境和大的需求是在变的。中国化这三个字的内涵也会不断地变。


感谢收听陈腐粉碎机,下期再见。











红龙131372

终于等到你了

回复@红龙131372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蛐蛐多多

泪奔,优秀双年更主播国庆节前诈尸式更新

SUNSY

AI语音还是差了点意思,太冰冷了

HongLin_v0

期待谦哥的真声

陈定贵

终于回来了

破熊

你吓我一跳,没想到坟头长草了,还能诈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