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这期我们讨论一下城市的郊区化现象。

在城市学专业领域,郊区化是一个大题目。为什么?从今天看,郊区的面积早已远远超过城区,以美国为例,他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于郊区,比住城区和乡村加起来都多。所以今天毋宁说是一个郊区的时代。


...

什么是郊区化?..

the Definition of Suburbanization


十九世纪之前的城市很小,一般直径1-2公里,帝都级别的,君士坦丁堡和元大都,直径也就5-6公里。

他们城区人口和建筑的密度比较高。每平方公里5000-50000之间。而城外就是农村,人口和建筑的密度非常低。两者相差十倍以上。视觉上可以截然分开。

而,十九世纪之后,特别是现在,城市很大,直径动不动30-50公里。在密度很高的城区周边,有一些密度不高不低,介于城区和乡村之间的区域。这就是郊区。Suburb,这个词来自拉丁文。也就是亚城区、或者叫次级的城区。郊区化,就是这种次级的城区快速扩张的过程。 


Two Waves


简单粗暴的说,有前后相继的两大波交通技术推动了这种郊区化。


第一波,是19世纪开始的有轨电车之类的公共交通工具,在发达国家普及的时 间点在1900年前后。现在仍然在以地铁、轻轨等形式在全世界发展。

第二波,是20世纪普及的小汽车和公路网的建设。普及的高峰是在二战之后,今天在发展中国家正经历普及的高峰,所以他的高峰还没过去。

第一波,电车、 地铁所导致的郊区化,其密度相对第二波,汽车带来的郊区化要高一些。所以,在今天,电车甚至不被专业人员当成一种郊区化的因素,而被当成郊区重新城市化的因素。被专业人员眼里,电车、地铁的形象是正面的。而小汽车郊区的形象是负面的。特别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多数专家都不认为在第三世界普及小汽车是环境上可行的。

但是,我们要直面一个事实。那就是:第二波小汽车对郊区化的推动的烈度远远超过第一波。城市范围的扩大,突出了小汽车的优势,加剧了市场对小汽车的依赖性,形成正反馈,愈演愈烈。而且,在未来,我认为它的份额不可能让位给公交系统,但是,会让位给共享小汽车系统,特别是自动驾驶的车辆系统。我在37期讨论过这个问题。


————————————

我下面继续对历史的讨论。



——————————————————————

我们之前讲过几个概念,在19世纪之前,绝大多数人步行的时代。

人的移动速度是每分钟80米;传统城市就是构建在这种交通模式上的。传统城市的一般尺寸,大概分三个等级,


直径1-2公里的,是普通城市,人口几千人到一两万人;人去城里的绝大多数地方,走路15分钟之内;古代、中古时代的绝大多数城市属于此类。


直径两三公里,已 经属于大城市了,人口几万到十几万;人去城里的绝大多数地方,走路半小时之内;乌鲁克、佛罗伦萨、威尼斯属于此类。


直径5公里左右,属于帝都级别了,这样的大城市在现代之前并不常见。人口可以达到几十万,上百万;人去城里的绝大多数地方,走路1小时之内;4世纪的罗马、7世纪的长安、君士坦丁堡、18世纪的江户、13世纪的杭州、14世纪的元大都属于此类。这种规模的城市人口,大大超过了周围农业区可以供给粮食的极限;他们依赖于大量外来的食物输入,也就意味着它作为帝都充当着非常广阔的地区的统治枢纽。


这些,就是郊区化之前的传统城市。它们的边界都很清晰,城里城外一目了然。城门外面有一个小小的商业性质的关厢社区,它的外面就是相当均质的乡村,那里有少量别墅和农庄,大量的田野、牧场和林地。


有钱人有条件住郊区别墅。路易十四日常住在巴黎郊区凡尔赛宫,相当于他的别墅,但是他基本不去巴黎。当时的贵族住在郊外是以日常不在城市里面工作为前提的。


直到,电车出现,城市人才可能晚上住在郊区,白天进城工作。然后郊区和市区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这就是所谓郊区化的开始。


这里说的电车,指代了一系列交通工具。包括更早的马拉的有轨道的车厢,英文一般叫tram或者trolley;蒸汽机或者内燃机牵引的缆车,车不带动力,靠一根绳子拖着在轨道上走,英文一般叫cableway;然后就是和我们今天理解的有轨电车比较类似的车辆。还包括后来的各种公共汽车、地铁和轻轨,是它们的后继者。效率在不断提升,他们的作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所以,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看做一类来讨论。它们的特点是,速度比走路快若干倍、运载能力大于马车、成本低于马车。更省时间、更省钱。有别于小汽车,电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不提供门到门的服务。


推动人们移居郊区的主要动力有三点,第一,追求更优雅的环境,更大的房子。第二,郊区租金或者房价低;第三,车票要够便宜。下面展开讨论一下。


首先,人有喜欢自然的天生倾向。在19世纪之前,大城市的饮用水卫生和公共卫生系统是比较糟糕的。医疗不发达,各种流行病非常严重。火灾问题也比较严重。黑死病的历史广为人知,其实一样的事在全世界都有,东汉末年的文学人物,建安七子之中,有五人死于建安二十二年,其中四人有明确记载,死于当年邺城的瘟疫。所以,生活在低密度的郊区,至少在一百多年前,仍然符合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追求。


第二,郊区的土地便宜。20世纪初的电车的速度大约是人走路的五倍,我们粗略的算城市的直径增加到原来的5倍。20世纪初,纽约的电车线路延伸到距离市中心15公里的距离上。华盛顿这种中型城市,电车线也延伸到了七八公里之外。能够用于郊区开发的面积,大约增加了20倍以上。从原来七八个平方公里,扩大到上百平方公里的巨大的可开发的区域。土地的供求关系骤变。这些郊区土地原来是村庄和农田,很便宜的,现在即便价格有所增加,仍然比市中心便宜得多。人们盖房子可以选择的范围大大扩展,也可以买得起更大的地块。从前,在市区不能实现的低密度,有大花园的梦想,在电车时代突然成为可能。当时,一个中等收入人家,城区的住宅土地,大约80-150平方米之间,建筑面积在80-150平方米之间。而在郊区大约30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一个地块。房子的面积经常达到200平米以上。附近园林和道路占比很大。

传统市区的毛容积率大概在1.0左右,而新郊区的毛容积率大概0.2-0.5左右。也就是说,它的建筑物的密度,相当于传统市区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样子。  


第三,车票价格逐渐亲民。现在中国的地铁票价一般3元-10元之间,还是比较亲民的。但是,这是在享受政府补贴的。乘车真正的成本,比票价高两三遍。过去,电车在全世界范围,一般是市场化运营的,在1900年前后,全世界主要大城市的电车车票,根据你坐几站,票价大概在2分钱到一毛钱之间。这个分,是相对于当时常用的银元价格。当时多数国家都使用24-27克重上下的银币,包括美元、墨西哥元、中华民国袁大头、加拿大元、港币等,比较容易比较物价。月票的价格在5个银元到8个银元之间。 也就是说月票的价格相当于现在85-140美元。现在纽约的地铁月票价格还是110美元,相当于1900年的7个美元(当时是银元)。所以,你可以看出来,发达国家车票的价格是相当稳定的。显然,这个对于第三世界来说,并不便宜。


中华民国初年上海的普通白领月薪大概三五十元。属于能支付得起车票的边缘。而当时多数人的收入在此之下。大家知道,1918年,伟大领袖在北京做图书管理员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七块银元,天天做电车是很困难的。所以,二十世纪初,电车在,在东亚是一个纯粹的中产现象。电车郊区化基本没有明显的发育。


当时美国城市职工的月薪是多少?1900年前后,中产白领大概60-80美元。普通劳工、或者女工的月工资,可能只有15美元左右。

所以说,当时,即便在英美,电车郊区也是一个中产现象。所以当时的郊区叫做”花园郊区“。在伦敦,体现为西郊的Hempstead,在纽约体现为皇后区的forest hill。这些都是中产以上的住宅区。但是,20世纪初,英美国收入水平提高很快。到1918年,普通蓝领的月工资也达到了100美元。意味着电车彻底的平民化。

10%的收入用于交通开支,是不多的。而且,如果他的住房开支还能因为搬到郊区有所缩减。


所以,电车郊区,从中产化,到平民化,这个过程非常短促。

而且,电车郊区这种模式,一旦平民化之后。他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改善和省钱的问题,而是整体降低了生活成本。刚刚进城工作的年轻人,市区房租贵,可以住郊区。虽然需要买车票,但是,郊区房租省的钱更多,还有结余。所以,郊区对于解决进程打工人员住房问题,实现快速城市化,就有了很强的推动力。这在纽约附近体现为新泽西、皇后区、布朗克斯,在东京体现为中野、三鹰市、世田谷。在北京体现为天通苑、回龙观、通州。在香港体现为沙田、荃湾。当然,他们在细节上有体现出很多层次的差异,有很多有趣的,值得观察的现象。


我需要强调一下,电车推动的郊区化比汽车推动的郊区化烈度小的多。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郊区化不是一种东西。车的车站、铁轨,占据的空间不大。因此电车郊区的格局,很像传统市区的一种低密度的延伸,如我上文所说,能够达到传统市区密度的1/4到一半,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仍然可以在5000-10000人的水平。这种机理非常容易增加密度而和传统市区呈现相似的状态。最开始是中产阶级在郊区盖起大房子。

随着电车效率的提高,票价的降低。下中产的工薪阶层也加入了美好的郊区。他们选择比较便宜的地段,或者比较小的房子,和上中产的社区形成马赛克状的镶嵌。

这些花园郊区,一般在电车站附近一公里展开。在电车的车站附近,形成一些小商业区。电车的线路一般从老市区的边缘出发,放射状延伸,花园郊区包裹这线路的形状发展 ,把城市的发展图案变成手的形状。传统市区如同手掌,花园郊区如同手指伸出,车站附近的小商业区如同手指的关节。

这些关节,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TOD,只不过当时不是这样被称呼的。TOD之中蕴藏着很多城市经济现象。它最发达的地方就是东京。


Culture

——————


电车或者说地铁的轨道网,构成一个庞大的机器系统。它主要是经济动脉。但是,它也是宏伟的,看起来甚至是神秘的;它像迷宫一样复杂。也可以具有纪念性,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每天几百万人乘车的这个群体行动,看起来也可能有仪式感。何况,这个行动经常看起来秩序井然。

祖先曾经作为天真烂漫的猎人的人类,居然能够成群的,在复杂的指示系统的引导下,在迷宫一样的地铁网里找到自己的路线。这似乎本身就是人性的深不见底的适应能力的一个明证。

电车形成了重要的城市文化符号。隐含着一种或者若干种生活态度。电车系统本来是对城市机器化,是社会约束升级,个人细胞化的一种现象。是城市集体主义,城市社群主义崇拜的物质载体。对公共交通体系的参与,是这样一种有异化色彩的生活方式的认可。

这何尝不是一种拥抱未来,拥抱更复杂的约束的意识形态。

其中,甚至具有道德优越感,足以区分人群。同样一条路线,一个熟门熟路的社畜

大城市里,和一些陌生人天天同路,然而却不可能形成社会结合。换句话说,和你脸贴脸的人,不能够对你产生真正的约束。这是不是不自由下的自由。



最后,我简单概括一下:

首先,电车技术成熟,把城市可通勤的直径扩大了大概5倍。导致了特大城市的出现。类比生物,有了高效的血液循环系统,更强的氧气输送能力,就能演化,而且必然演化出大型的动物。而且他们也会具备新的特征。


这些交通系统,极大的增加了可开发的土地,降低了土地价格。最开始,解决的是住房环境改善和郊区花园的问题。

然后,在一般职工的月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在英美大概一战前后,电车郊区成为一种劳工友好的生活选择。帮助了大都市人口的高速增长。


电车推动的郊区,是一种手指状的形态。他的密度,其实不太低。和传统市区比较接近。


但是不久,也就是,当电车在一些城市还在试图扩大份额的时候,在其他的地方,它的份额被小汽车夺走了。小汽车在多数经济发达地区成为了霸主,但是,电车在特定场合下,在特大城市的特定区域,还体现着很强的生命力。




————————————————



通勤交通部门,人类的细胞化。


在传统城市里,大家走路出门,几乎不花费交通费。

电车,每月1000-2000;汽车贵2-3倍。


我大胆预言,随着自动驾驶的共享车辆的普及,交通成本会继续降低。郊区化会更加剧烈。地铁系统将遭遇巨大挑战,逐渐成为城市的负担,甚至被淘汰。私人小汽车作为中高档消费品继续存在。


疏密差距拉大。


也就是说,交通费用,相当于职工收入的10%。而同时代

请大家注意一下交通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还有趋势。

目前美国的家庭交通开支平均占总开支的16%,住房占33%。吃饭只占14%。








光头先生Schelling

谦哥终于回来了

回复@光头先生Schelling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1382281erty

这个ai把谦哥的语音语气语速断句轻重缓急等等统统模仿的太像了!乱真了简直!……差点就以为是他本人亲自读的啦!

留白114 回复 @1382281erty

好家伙,原来签哥一直在训练这个人工女音。

山中七日空灵无欲

终于听到真声

修饼

人类的温度很好

18551080edw

谦哥真声来了感动的哭了

只会自由泳的青蛙

终于听到谦哥的声音了,前两期都要先听一下之前的声音复习一下,再脑补一下假装是听到谦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