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朱践耳(1922年10月18日-2017年8月15日),原名朱荣实,天津人,祖籍安徽泾县,中国作曲家。 1990年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音乐名人录》中。

1922年10月18日朱践耳生于天津,原名为朱荣实,字朴臣。其祖居今存于泾县榔桥镇黄田村,名为「敬修堂」。自幼随家迁居上海,3岁时父亲病逝,13岁时母亲病逝。 


读中学时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自学钢琴。朱践耳于三十年代后期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学,随石人望学习键钮式手风琴,并自己摸索作曲技巧。 1942年起,朱践耳因慢性支气管扩张长期卧病在床,仍每天通过收音机听中国与西方的古典音乐。 朱践耳视聂耳为终身偶像,「践耳」这个名字也是为偶像而改。 「『践耳』就是践行聂耳走过的道路」。


1945年8月,朱践耳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加入苏中军区前线剧团;1947年调到华东军区文工团,任军乐队队长兼指挥。于1947年2月创作的歌曲《打得好》当时在军中广泛传唱,并于1951年获全国文艺一等奖。


1949年,先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作曲,曾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电影配乐。 这段时期的代表作有1953年为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所做的配乐之一《翻身的日子》(作品2a)。


1955年,朱践耳受公派前往苏联留学,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曾随谢尔盖·巴拉萨尼安学习,此期间成为他的第一个创作旺盛期,创作了钢琴曲、合唱、双簧管独奏、弦乐四重奏、交响诗等大量作品。 1959年,朱践耳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作品10)在莫斯科首演,并被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后又在德国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演出。 他的毕业作品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作品14,1959-1960)取材自毛泽东诗词,也被苏联电台收藏,1962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首演,并通过录音在全苏播放,1993年又对全曲进行了精简和修改。 


1960年毕业回国,适逢中苏交恶。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此期间的作品《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当时流传甚广。 [2][4]从1975年起,朱践耳任职于上海交响乐团。


他认为,从1960年到1978年是十八年断层(包括前六年的迷途,中间十年的荒唐压抑,后两年的反思),不仅毁了他的「交响梦」,也使「革命梦」被扭曲和变质。 文革结束后,重新开始管弦乐创作,其中有一些反思文革的作品,包括悼念周恩来的弦乐合奏《怀念》(作品18,1978-1988),缅怀革命烈士张志新的《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作品21,1980)。 

八十年代,朱践耳自觉自己作曲技法落伍,曾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的课堂,与学生一起听桑桐、杨立青和陈志铭的作曲课程。:86又先后到新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等地,深入原生态民间音乐环境考察。这时期的作品有:反映江南农村生活的无伴奏合唱套曲《绿油油的水乡》(作品22,1981),描写贵州侗族、苗族生活风俗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作品23,1982),借用张锐二胡曲主题改编的二胡与管弦乐队组曲《蝴蝶泉》(作品24,1983);选用纳西族音乐素材的交响音诗《纳西一奇》(作品25,1984)。 


1985年起,朱践耳创作大转型,作品丰富,包括:以文革为题材,采用十二音技法的《第一交响曲》(1985-1986)和《第二交响曲》(1987);表现西藏风情的《第三交响曲「西藏」》(1988);唢呐协奏曲《天乐》(1989);为笛子和22件弦乐而作的室内交响曲《第四交响曲》(1990),赢得瑞士第16届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作曲比赛;《第五交响曲》(1991);为录音带和交响乐队而作的《第六交响曲「3Y」》(1992-1994);只用敲击乐器的《第七交响曲「天籁、地籁、人籁」》(1994);为大提琴和敲击乐的《第八交响曲「求索」》(1994),立意来自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交响曲》(1994);反映台湾少数民族生活风情的交响诗《山魂》(1995);为迎接香港回归而写的交响诗《百年沧桑》(1996);祝贺上海交响乐团120周年团庆的管弦乐《灯会》(1999);依据柳宗元的诗《江雪》,为录音带(吟唱与古琴)和交响乐队的《第十交响曲「江雪」》(1998);为交响乐队和童声合唱的《第九交响曲》(1999)。


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2017年8月15日,朱践耳病逝于中国上海,享年95岁。其夫人表示:「遵践耳生前所嘱,丧事从简,家里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和开追悼会,遗体按生前协议捐给医院。

好音难寻

看他的生平是挺厉害挺有阅历的人物 死后身后事不仅从简也很有想法

回复@好音难寻
表情0/300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