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鉴真大师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另一位从新罗来中国求学的学子崔致远,也成为了中韩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远入唐求学,学有所成后,并未马上归国,而是选择了在大唐为官,并在扬州任职,写下了“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诗句,对东亚文化影响同样深远。

 

盛唐时期,中国文化极为包容。贞观元年,大唐制定了对外国学生开放科举考试的政策,免费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学习经费,让他们到大唐来学习。这一开明政策引得四方异域学子纷至沓来,入唐留学蔚为一时风气。据史料记载,作为吸纳外国留学生学习的“国子监”可容纳3000多学生。这些留学生中,以新罗、日本学生居多。崔致远就来自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公元868年,年仅12岁的崔致远,随着商船来到了大唐。临行前父亲告诫他说:“如果你十年还考不中进士,也就不用给我做儿子了。”崔致远背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厚望,开启了自己16年的异乡漂泊。

崔致远极为勤学,18岁就考中了进士。20岁他被任命为溧水县尉,成为了大唐官员。并在任职期间,把在溧水的诗作结集《中山覆篑集》。但崔致远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却是在扬州。公元880年,崔致远任职期满,欲西回长安。恰遇黄巢起义,经友人顾芸推荐和书信自荐,崔致远入幕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高骈幕下,从事公文的编纂工作。公元881年,高骈起兵讨伐黄巢,崔致远拟就的《檄黄巢书》,号召天下围剿叛军,全文正气凛然、文采飞扬、气魄恢宏,一举成名。


当时的扬州,文人墨客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崔致远在这里以诗会友,结交了很多文人朋友,让他与大唐的璀璨文化进一步碰撞,诗文技艺得以飞速提升。在扬州,崔致远留下了著名的《桂苑笔耕集》文集20卷。文集收录了崔致远在扬州工作生活期间的大量公文、信札和诗作,不但留存了许多晚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珍贵史料,同时也是研究崔致远本人和唐代扬州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扬州,崔致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诗篇。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散发出浓郁的唐风诗韵。他赞美扬州的四时景致,如《秋夜雨中》、《山阳与乡友话别》等,都以感情真切、深沉著称。在朝鲜半岛文坛上,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至今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朝鲜半岛汉文集的开山之作。

28岁,崔致远从扬州启航,带着当时唐朝皇帝写的国书以“唐朝使节”之身份回国。他为新罗带去了许多大唐先进的理念,济世救国,振兴朝纲,熏化民众。但是回国后的崔致远,并没有在仕途上一帆风顺。虽然起初受到当时新罗王朝的重视,但因新罗王位的频繁更迭,政途瞬息万变,最终他的很多理想没有实现。

中年以后,崔致远心灰意冷,离开了权力中心。他带着家人开始隐居,倘佯山水,结交高僧,谈佛论道,吟诗作赋,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后来新罗灭国,高丽王朝建立。崔致远被追封为文昌侯,配享文庙。崔致远致力于传播汉文化,被朝鲜和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之称。


如今,崔致远已经成为了扬州和韩国缔结友谊的纽带。中韩两国的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东学儒宗”。从2001年开始,每年的10月15日,扬州都会迎来韩国庆州崔氏中央宗亲会访问团,一起参加祭享崔氏先祖崔致远先生的活动,这已经成为了中韩友好交往的重要载体

2007年10月,以崔致远名字命名的纪念馆—“崔致远纪念馆”在扬州建成开馆。这座纪念馆位于唐城遗址博物馆的东部片区,是外交部批准建立的第一座外国名人纪念馆。韩国很多重要人物都曾在馆内的中韩友谊林种下树木。而这座纪念馆也成为了每一位来扬州旅行的韩国游客,必去的打卡景点。

千年以前,新罗入唐求法的真鉴禅师慧昭去世,新罗女王曾经令崔致远撰写塔碑铭文,以示表彰,留下了著名的《双磎寺真鉴禅师碑铭》。《双磎寺真鉴禅师碑铭》开篇就写道“夫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后来,韩国前国会议员崔载千向扬州崔致远纪念馆捐赠了被韩国视为国宝的崔致远书法作品拓本及有关崔致远的书籍,其中就包括《双磎寺真鉴禅师碑铭》的拓本,让千年的情缘继续源远流长。


崔致远为东亚文化的繁荣和合作,播下的种子经过千年的供养,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不断带动更多地合作与发展。现在,扬州与韩国在经贸、教育、文化等各领域,持续开展交流合作,收获了丰厚的果实。“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相信这份友谊,还会缔造更多传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版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扬州文旅资讯,请关注扬州文旅官方微信公众号:


听友307705054

烟花三月下扬州

回复@听友307705054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