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浮生若梦_stn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renlupo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家鲁西南,物物交换很常见,拿鸡蛋换杏,换冰糕,换酱菜。鸡蛋差不多是硬通货。 但有时为减少中间环节,会用较为接近的物资交换。例如,用大豆换豆腐,地瓜干换酒,芝麻换香油。 旧鞋子也是硬通货,可以与货郎换任何东西,据说,因旧鞋子的棉花材料可以做炸药。 凡是需要用钱买的东西,大家就比较节省,尽量不买。例如烟酒,有瘾的老人有时会拿二分钱买四根香烟,或者拿一毛钱买一两散酒。 盐是必须花钱的。布要少买,有时自己织,布票有时用不完。红领巾用二寸布票。

weeper2020

听不下去这种异类经济学家的质疑,完全是为了发论文搞创新而己。难道不能用一张鱼网换取一个月每天或每几天得一条鱼?货币和货物本来就没有绝对概念。物物交换加上人情因素也不是很矛盾的事!

宁缺Nolan 回复 @weeper2020

大家猜猜这位是因为“听不下去”造成没听到音频中说到关于(一个月那么大量的)【鱼会很快坏掉】这句话,还是因为这位【选择性无视】上面这句话而造成“听不下去”呢

尘世难行

终于更新啦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