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儒家经典。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通常我们现在都会讲半部《论语》可以修身。

《论语》他是包罗万象的语录体,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共同编写。

记录平常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对话,遇到事情的时候,弟子们在问,孔夫子在作答的这样一部语录体。

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维方式,儒家的精神,处事之道,学习之道,为政之道,礼乐之道都蕴含在其中。

我们学习《论语》是为了修正自己的身心,指导我们的生活修身养性,所以我们讲的《论语》会更多的往生活当中去延伸,让他变得更实用,让他可以去实践,可以修正我们整体的行为。

《论语》开篇就讲学而篇,学习是我们人生头等大事也是贯穿始终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去学习,我们没有新的思维,我们每天过的生活就没有方向,没有智慧,只有我们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博学,让自己变得更有知识,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我们的心性才会变得更豁达,我们才能懂得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去按照道的规律,按照圣贤所教给我们为人处事之道去修正自己,就有道而正焉。如果我们不能更多的去学习文化,我们没有更多的知识作为支撑,我们的生活有可能是浑浑噩噩的。

《论语》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就是我们最质朴的那个东西,我们性格特色当中本有的,比如说有的人性格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这是一种性格。有的人做事情坚韧不拔是一种性格。有的人做事情有奉献精神这是一种性格。有的人做事情认真严谨负责任这是一个人本质上的东西。但是《论语》告诉我们,质胜文则野,我们如果只有本质上的东西,没有文化做支撑就是野。不成系统,不成体系,我们不光有自己性格上的特质,还有文化底蕴作为支撑,这个时候相得益彰,然后体现出来的是君子之风。所以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儒家还有另外一部经典叫做《荀子》。《荀子》当中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如果我们不去学习先王的遗言,不去学习圣人的教诲,我们就不知道学问到底有多大。所以《论语》凸显了学习的重要性。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第一1.1

【注释】

时:经常

习:温习、实践、应用、体悟、证悟、习惯

朋:古代同门为朋,志同道合的人称为朋友

愠:烦恼、抱怨、情绪、不高兴

【解读】

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多数人是不懂得去学习的,还有一部分人是只学不习。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学习了很多的文化。只是学,而并没有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并没有去实践和求证真理,这个时候就是学而不习,无法生成自己的智慧。习也是求证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并且在生活当中去求证,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这个时候不亦说乎,我们内心才会生出喜悦。

比如说孩子学习也是一样的,很多孩子是越学习越痛苦的。有人说不对,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怎么越学习越痛苦呢?成人学习也是一样的,学了很多东西,反而变得更痛苦,反而变得更迷茫,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求证,学而不习就是这样的。

比如我们去学习唱歌,如果只是学,但是自己并没有去求证,也没有反复的练习,从中找到乐趣,喜悦从何而来。

比如我们学习画画,如果只是学了画画的方法,最多算掌握了理论知识,不能从画画当中找到乐趣,我们的喜悦从何而来。

我们生活当中,学习任何一个文化,学习任何一个技能都是一样的。只有我们学习了,在生活当中去应用、去求证。原来真的是这样的,原来我学的是画画知识,只有自己画出来,它才是美妙的。

我们学习了一个开车的技能,当我们亲自开车上路的时候,我可以出去看风景,我体验到了驾驶的乐趣,这个时候内心才是喜悦的,才有某种成就感。

学习圣贤的文化更是如此,我们讲的《论语》,更偏重于如何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去应用,所以不光要学还要习。有个词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这里的修行也是学习的习,习就是你要不停地应用实践,体悟到了真理,我们内心自然就会升起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生活当中,来了一个远方的朋友,我们不一定是很快乐很高兴的,反而可能不高兴。什么样的朋友来到,我们会特别高兴呢?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了以后,我们会特别的高兴和快乐。

比如我们是一个爱写字的人,可能来其他的朋友,我们不一定快乐。如果是来了一个同样爱好书法,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就会特别的快乐,可以交流探讨分享。 

如果我们是爱好弹琴的人,来了一个会弹琴的朋友,我们是志同道合的,这个时候是很快乐的。

每天讲修行之人,来了一个爱修行的朋友,我们是志同道合的,所以大家在一起交流探讨,就会非常的快乐和高兴。

我们如何才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到呢?首先我们要学而时习之,我们自己是有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有某一种志向,这个时候才会吸引到同频的朋友来到。如果我们不爱圣贤文化,不学修行之道,不学某种爱好,何来的志同道合呢?这个时候也没有快乐的朋友,我们也吸引不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学了很多文化,学了很多知识,懂得修养身心,即使别人不知道,我也不会因此生出烦恼,生出抱怨,也不会有任何不高兴的情绪,这岂不是君子之风范吗?《论语》的第一句话,讲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创建内在喜悦的境界,我们只有通过学,再通过习,就会生出内心的喜悦。

第二重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外在快乐的境界。我们看看外在快乐的境界从哪里来?一定是从内在的喜悦而来,当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求证和证悟。有了内在的喜悦,我们再把外在的快乐,把朋友换一个关键词,不光是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是快乐的,我经营家庭可以是快乐的,我经营事业可以是快乐的,我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以是快乐的。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自己证悟,有了很多的智慧,内在是喜悦的,外在的快乐很容易得到。不光是有朋友来我们会快乐,做所有的事情,我都有能力让自己快乐。

第三重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即使没有人了解我,没有人知道我的学识和智慧,我也不起情绪,不起情绪,我就没有任何的烦恼。《中庸》讲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即使别人看不见我的学问,我也不会后悔的,只有圣贤之人,才能做到这个样子。

《论语》的开篇很美,给我们阐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他可以贯穿我们的一生,首先我们要创建自己内在的美好,这个时候我们就有能力得到外在的快乐,让自己修到没有情绪的境界。不为任何人而活,不加外求都是向内求的,我通过学去体悟,去习,就可以有喜悦,我有了喜悦,就可以创建外在的快乐。我就可以让自己,不起任何情绪,我不停地去向内求证,当我们有了这个境界,我们带着这种境界,再去学《论语》,会有不一样的体悟。《论语》有一句话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学习,都是为了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让自己合于道、合于德、合于仁、义、礼、智、信,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在,变得更富足,更喜悦。今之学者为人,今天很多学习的人,好像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都是为了我要去走仕途,都是为了更好的做生意,这些都是向外求,所以我们要去体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不需要向外求,不需要证明给任何人看,我们学习没有任何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在,这个时候我们坦然的就是快乐的。那么我学习了这些,难道不是为了让事业变得更好吗?难道不是为了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好吗?当然是的,可是我们的思维要有转变,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取悦任何人,我们也不需要刻意的去表现自己。当我们自己内在有修养,外在有德行,有智慧和知识,事业自然就会变得顺遂,家庭自然就会变得和谐,人际关系自然,也就会变得美好。所以我们要把思维正过来先向内求,而不需要刻意的去表现和向外追逐,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


微笑向暖ym

感恩喜马拉雅平台,感恩老师的大爱与辛苦付出

回复@微笑向暖ym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1303399swka

老师大爱,珍贵的讲解,免费给大家。感恩。

007_3c

老师讲的很好啊,清楚明白,声音不急不徐,娓娓道来。一点小建议,希望不要片头片尾曲,太吵,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画蛇添足,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虚空济 回复 @007_3c

感谢您的建议,后期会调整

这个男人_9j

文稿在哪

虚空济 回复 @这个男人_9j

您好,下载虚空济app,首页-文稿

听友339569757

感恩老师感恩老师的付出😘

听友41700472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很认同老师的讲解。我在学习某项技能,仅停留在学的阶段,乐趣不大,在练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真是发在内心的快乐。酒肉朋友相聚,真心不快乐,朋 真的要志趣爱好相同才快乐啊!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