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云何不正知?

2023-06-14 09:16:4616:35 1229
声音简介

“云何不正知?”,这是大(随)烦恼了。“正知”就是正智慧,有“正知”——正的知见。佛学所谓讲“八正道”的正知、 “正见”,不得正知见是什么来呢?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这是专门对修持讲的心理,什么叫“不正知”?譬如我们念佛,你要观佛,老实讲,我所以说,劝大家学净土的,你至少要对“净土三经一论”,也可以讲,三经一论、乃至四经一论、乃至五经一论搞清楚哦,《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先要弄个清楚。今天我们还同时再补充,《无量寿庄严经》,这是学净土最重要的,也是佛法最重要的。学净土的重要,学佛法的更重要。你说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怎么形成的?前因后果,包括一切佛学的道理,修正观的,《无量寿庄严经》里面都有了。 就是说你念佛,现在我们普通是“持名念佛”,只念佛的名号,只叫他的名字了。老实讲,叫他的名字是要懂啊,不懂的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把你叫,叫得很头痛啊。假使有一个人,跟着我们后面,一天到晚“老师啊、老师啊、老师啊”,你说讨厌不讨厌?那是神经病!那么为什么要念佛,这个理要懂。1723 要观想呢,譬如修白骨观;参禅呢,或者你修曹洞了,或者学临济,你这个理,所观的境界,这个理一定搞通。尤其学佛,先明理再来修行。你不明白为什么要烧香、为什么拜拜、为什么吃素,佛告诉你,是正信不是迷信哦。1724第 435 讲 云何不正知?如果说“你这样做就会有好处了”,那绝不可以信哦,那是迷信哦。你所说的是出于哪部佛经,是什么理,要穷清楚。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就是错误的见解,这样的性质就是不正知。譬如说念佛,有些老太太们念佛,念了以后干什么?还买一个黄纸,上面有很多圈圈,念一次往生咒,就拿红笔要打一个圈圈,不然啊,烧了不算数的,在阎王那里用不通的——伪钞。要念过了一遍往生咒,就在一个圈圈里点一个红点,表示我念过的,这是真钞票,据说阴间那个银行才通得过。这就是“不正知”。往生就是往生阴间去的?(有同学问什么叫“往生”?)“往生”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统统是“不正知”。 念了佛、做了法事,为什么做?什么叫回向?为什么请来念经?不正知。这个样子怎么办?不正知,所以一般人来学佛的,老实讲没有好好研究,都是迷信,迷信就是不正知,没有真正的认识。 所以,“于所观境”,有许多人修行打坐用功夫,其实,他本身修行用功夫已经做得很好了,因为他不正知,认为自己不对,所以永远得不到利益,反是很退步、很苦恼、很烦恼,“我也学佛那么久了,或者出家那么久了!”为什么没有进步?他不正知。该是好的,他认为是坏的;坏的当成好的,不正知。所谓“谬解为性”,是指“不正知”,没有真的正知见。 所以,不正知的人,“能障正知。毁犯为业”,障碍了正知正见,结果毁掉了自己的道业。虽然觉得自己是持戒,其实你是在犯戒,“有心持戒谓之犯”——犯戒,“无心持戒谓之持”,这可难了,这就高了,这就是最高的“菩提心戒”了。“有心持戒”不能犯,小乘境界要“有心持戒”,初步的就不要吹牛了,初步你就拿这两句话,我这样乱七八糟的,我是“无心持戒”,那是帮你造业。这是最高的境界,最高境界是“有心持戒谓之犯,无心持戒谓之持”。那么,何以做到如此呢?所以“有心”“无心”之间,要正知。不正知的话,没有正知见,你认为是持戒在学佛法,那你正是诽谤佛法、犯戒,是错误的。“毁犯为业”,所以正知见有如此重要。它的造的业是如此,虽然你在学佛,但你却在造恶业,因为你不正知。 所以,我有时候火来了,当然是嗔恨心来了,骂有些同学“你搞了半天,你是外道”,那同学被我骂得那个脸都变绿了,“我学佛你还骂我外道?”学佛就不能学成外道?佛法中的“外道”,所谓“外道”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你为什么不自己认取本来心呢?不认自己的本来心,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么下面解释。 “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注意哦,所以不正知很重要,是大随烦恼哦,造业的。因为你没有真正正知见来学佛修行,你一切的所作所为毁了正法,毁了佛法,犯了“菩提心戒”,就是等于在犯大乘戒。那么下面论辩: “有义不正知。慧一分摄。说是烦恼相应慧故”,有一派菩萨大师替我们众生提出一分论辩,做个辩护律师,他说“有义”,有一派的大师们的意思,所谓“不正知”也是智慧,只是偏一点,是“正中之偏”,有时候对了就变成“偏中之正”,偏差太厉害的是“偏中之偏”,当然最好是“正中之正”。所以,不正知也是一种智慧哦。1725 譬如有些搞其他家的思想家,搞哲学的,你说它跟佛法两个差不多?是差不多,但是不正知哦。对不对呢?还是有他的慧解的一面。换一句话说,就是一切大菩萨们,还没有到达成佛的境界的,也不一定是正知。所以,我们学佛有四句话,“依经不依论”,有“四不依”哦,要依真正佛说的。“论”,像我们现在在讲《成唯识论》,这是菩萨说的,不能绝对作标准的。“论”是菩萨说的理,要查佛说的经典来校对、校订,如有违反经意,就不要相信菩萨的论,“依经不依论”。 “依法不依人”,所谓这个老师、这个善知识、这个菩萨对我太有感情了,我就信,那你是“人之情也”,不是正知学慧,那不对的。“哎呀,这个师父太好了”,或者“这个师父同我有缘”,你怎么晓得有缘、没有缘?这都是情绪化,不是求佛法。以佛法而来,你应该不管这个人的关系。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了义”就是彻底,有些佛说的话还是不了义、不彻底,是临时的教育法。真正彻底的“了义经”是无话可说,那是“了义”。所谓“依智不依识”,依真正的智慧境界,不依识。 所谓“不正知”,有时候论说里头,大善知识的话也不见得是正知哦。所以,修道学佛之难哦。我们所有学佛的,为什么要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大家学佛的,你皈依师父也好,你拜什么也好,这个是临时皈依的师父。什么叫皈依?就像你现在不会走路,去买一个手棍来抓着走路,这个师父是你走路的这个手棍。得法的传法师父也是如此,真正连你的师父的师父,后面的师父的师父也是如此,真正的师父只有一个“佛”。尤其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真正一个师父,大家共同的师父释迦牟尼佛,所以称“本师释迦牟尼佛”。 因此,我经常讲,净土宗的人,你们天天念阿弥陀佛,怎么不念媒人呢?你怎么认识阿弥陀佛的?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要往生西方”,你要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啊,您带领我往生阿弥陀佛那里”,那就对了!可是大家都忘了本师,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介绍过来的。可是,净土宗的人对释迦牟尼佛,碰都不碰、理都不理。好在佛不会生气,如果生气了那非要跟你打官司不可,太忘本了!不正知。他说“不正知”也是智慧的一种。为什么?它是什么智慧呢?“是烦恼相应慧”,这个名称用得好,大根本烦恼相应,是慧。转烦恼为菩提是正知,菩提就是觉悟、大彻大悟,没有得大彻大悟以前,这一种慧就是“烦恼相应慧”,与烦恼互相感应,所以叫作不正知。 那么,“有义不正知。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另外一派的道理,所谓“不正知”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上讲,不正知就是愚痴的一部分,因为它使你见道的智慧开不了。“令知不正”,你是知道了一点,知道的是“歪哥”(台语),歪哥的智慧,不是佛,佛不是歪哥。“令知不正”啊,所以叫作“不正知”。这是一派的理论。 “有义”,另一派说,“不正知。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所谓不正知啊,贪嗔痴慢都有,都有一分力量而产生不正知,他说这个道理呢,详细道理不多讲,前面提到散乱心里头,已经辩论过,完全属于痴吗?可是,贪、嗔、痴三个是一起的,前面两段文字里头,“影略说故”,这个古文“影略”,玄奘法师用的。现在我们普1726通用“约略”,大约那个“约”。那么,用白话文是“大概”,前面文字里头大概已经讲到过,“影略说故”这个影子已经有了,大概讲到过。 “论复说此遍染心故”,他说《瑜伽师地论》上讲,这个不正知啊,遍满于一切染污心,凡夫染污心里头所遍满了不正知这个道理,这个都是不正知不正见,所以凡夫都在妄想烦恼中。 今天,我们把归纳性的大随烦恼八种讲完了。提起注意啊,“心所”里头(心理状况),所谓“烦恼”二十种:“大随烦恼”有八种,“中随烦恼”二种,“小随烦恼”十种,上次我们提到过的,要能够记得,记不得的,去翻一翻看,上面都有的。希望大家能够记得。下一次,对二十种烦恼心这一篇做整个的检讨、整个的研究结论,总结二十种烦恼心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有何不可whynot

有何不可是一个探索生活工作各种新可能性的电台,这里我们会聊有关人生可能性、有趣生活方式等等,一起对抗庸常无趣、一眼望穿的当代生活。世界如此精彩,我们当然不能置身...

by:有何不可whynot

成才知心—演讲如何不紧张

要坚信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有许多例子证明了一个普通的演讲者经过练习,完全能够成为优秀的演讲者。多做练习是最好的准备。你心里的自信越高,你的表现就会越...

by:成才知心教育

依函说说|何不唠唠

为什么乐此不疲,喜欢聊天?大抵是“一名女性平均每天大约要讲2万个字以上”,而我想要和你分享这段时光。主播依函坐标西安作为追光计划的学员,我想最大的收获是我可...

by:依函FM

觅仙路 |何不语著

逆天修仙、不进则断;无情无嗔、唯有大道。凡人流小说,青年无意中来到异界大陆,成为修仙界的一员修士。他是如何奇遇秘宝,最终一步步的踏上仙路,寻觅到属于自己的路途。...

by:301850人已订阅

人生为何不同

《人生为何不同》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梁亦之翻译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遇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间,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

by:荷植1908

我们为何不幸福

我们为何不幸福播音:妍婷姝

by:妍婷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