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节目文稿 

你好,我是梁文道,我也是这份理想国译丛的其中一个编委。说起译丛你随便想一想,如果你爱读书,你喜欢书的话,你很容易想到——我们国内其实有几套非常著名,影响力很大的译丛。比方说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我想很多爱书人家里面恐怕都有一整面——蓝蓝红红绿绿的,整齐的颜色的书籍——拼凑出的一面书墙。又或者说是江苏人民出版社请到刘东老师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这两套译丛大概是目前我们在市面上看到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译丛了。


那我自己小时候呢,跟译丛打交道的经历反倒是在小学的图书馆,那时候还在台湾。当时呢,就看到学校的教师用的参考图书馆,里面有几铁柜的民国年代的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那时候就觉得好震撼,好想把他们一本一本顺着顺序读下去,那就觉得自己好像能够知道世界上一切的事情。当然,“万有文库”绝对不只是译丛,它还有大量当年中国学者文人,知识分子自己原创的作品,可是这里面译丛始终是占据了相当的一部分,那这又让我想到那个时候啊,跟“万有文库”同一个年代诞生的,到现在都还健在的,世界上大名鼎鼎的日本的 “岩波文库”。有时候去一些日本朋友家里面,在一些日本学者家里面,看到那一整面的“岩波文库”,然后里面有相当多世界各地的经典著作的翻译,而且据说翻译质量也都相当精准,那时候看到就觉得很羡慕,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那么,而且我们还知道,“岩波文库”也好,“万有文库”也好,都是受到更古老的,德国的“雷克拉姆世界文库”的影响,而“雷克拉姆世界文库”,就是一个——你看他的名字就知道,有个“世界”,它是真真正正想把当时的世界透过书籍带到德语世界当中去,这都是一些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译丛,那这些译丛到底有什么共通点呢?我想就是带着一个想法,一个理念,或者宏大,或者专注于某个领域,去把一些对于自己母语读者不熟悉的其他地方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的结晶转移到自己的母语读者世界当中去,这都是各种译丛最基本的形式上的一个前提吧。


那我们要做这套译丛又该做什么好呢?就像知远回忆所说的,那一天我们几个人呢,许知远,刘瑜,熊培云,都带了好多书来。那我至少带了很多的书目,都是一些我们心目中觉得国内还没有出版,但很值得介绍的好书。可是问题在于,难道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口味,然后大家去挑一些自己觉得还没翻译过来的好书就行了吗?那些书可是五花八门,我们该选什么书呢?该怎么来界定这个译丛的范围跟主旨呢?结果后来经过一轮碰撞,我们慢慢慢慢,(我印象中是)总结出几个前提吧,第一,这些书恐怕都是非虚构的作品,而非虚构的作品当中则包含一些相当有价值,对于该专业之外的一般的认真的读者,也就是所谓的commonreader,也都会觉得能够读,而且读得出兴味,读得出意义的这样的一些学术著作,以及一些写得非常认真,严谨程度可能并不下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的非虚构作品,那么大概是从形式上讲,大概是这两类。


再往内容上讲,我们希望这些书呢,能够对我们当代的中国读者构成一种参考意义,这个参考意义就是去看一看别的国家,它们在历史上面走过的什么道路,而那些道路,我们有什么可以学习,又有什么东西应该避免,有什么陷阱在前面,又有什么机会在前面。同时,又透过这样的对照去凸显出我们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那个不一样,可能是我们的历史的经历,可能是我们的社会结构,可能是我们的政治体制,可能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倾向。


除此之外,我记得那时候我个人比较想,特别在那个会上面我提出的就是,我们不能够只是专注于一些发达国家,或者是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欧美国家,或者是一些我们觉得恰好最能够跟中国的历史情况相对照的国家的那些研究或者相关作品,同时也要注重第三世界,比如说,阿拉伯地区,伊斯兰世界,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那这些地方的情况和经验也很有价值,第一,当然在于这里面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参考对照的地方,你比如说,我常常坚持认为,我们重新了解我们清末以来走过的道路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了在那个时候,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情况可能跟我们经历是有可对照之处,但是过去,这片世界的经历常常不入我们一般中国读者的法眼。那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他们所经历的东西可能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可能是我们不会走他们那条道路,将来也不会遇到他们遇到的问题。但是他们的那些经验仍然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至少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真正的打开中国当代的读者对于世界更全面的一个认知,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儿,那结果后来慢慢慢慢我们大家都同意集中出一些范围,一些刚才我们说的那样的一个倾向出来,这套书,大家很欣赏他的整个设计风格,尤其是书籍上面那个m那个字是不是很显眼?每一本书的那个m好像都有点不同,那个字体用的方式都不一样。其实,这是我们当时的设计总监陆志昌先生的主意,陆志昌的设计有个特点,他很喜欢用拉丁字母用罗马字母来做一些的符号性的使用,然后就问我说我能不能给这套书,取一个英文的名字,或者至少是一个英文的关键词,好让设计的时候方便点。于是我就随口就讲,说不如就叫mirror,那mirror这个词出来之后好像各位主编,我的编辑们也都同意。


我觉得这个意向蛮好玩,有时候我们思考一件事情是这样的,就是你可能是先想好全部的,比如说做这套丛书,我们设计好全部的内容,然后再来想这套丛书叫什么名字,给它一个什么符号,给它一个什么logo。但是有时候反过来是这个logo也好或者是这个关键性的隐喻词它出来之后,它也会反过来让我们原来刚才说的那一大堆事情有一个更集中的焦点,更形象化的一个表征,它会出现,能够反过来规约我们对这套丛书的思考。


那mirror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镜子,镜子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所谓“以史为鉴”的说法,那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我们透过这套译丛展现的其他地方的经历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走什么样道路,我们该避免什么样的歪路。但是另一方面,这个镜子也是能够让我们看自己,以及我们身处的环境,周遭的环境。我们人如果不照镜子是看不到自己的样子的,我们不照镜子是没办法把我跟我所在的周边这个环境的关系看得更加清晰的,但是有了镜子之后,至少镜子所呈现出来这个我,以及我所在的位置就变得更明白了,那所以这里面也包含了就是我们中国读者能够在这面镜子看到我在哪里,我旁边还有什么东西?我旁边还有谁?他们跟我的远近关系如何?他们跟我的物理上的距离是怎么样?我希望都能够透过这个镜子展现出来,于是就有了这套理想国译丛。


那么,我记得那时候我们最后还要推选一个我们的召集人或者编委主任,然后我们一致公认——知远就你来嘛。然后当然,知远就能够做,那主要我们找他就因为我们知道主任编委还得写一段这个译丛的一个前言嘛,是不是,然后就催他交稿,我们大家都不想写,就是他写最好,他写的又快,没想到他就发了一个这么短的一篇文字,但也ok,我们觉得也写的很好,所以就这么来了。


那么,整个概念可能是我们当初设想的一个概念,跟它的一个大概的一个轮廓,可是,真正在里面干活,真正在这里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却让每一本书从拿到书号,到翻译到逐步的编辑,选书等等已经完全都是理想国一群非常出色的编辑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任务。特别是梅心怡编辑到位之后呢,领头带着整个译丛继续向前进,做了一番在我现在看来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现在看到这套理想国译丛那个感觉,就像是好像自己哪一年曾经生了一个孩子,然后现在看到他长大成人,跟我原来所想象的可能已经很不一样,但是仍然有那种亲切感。而且看到他越来越茁壮,能够比我活的好,能够做的事情比我大,有点这种感觉,很奇怪是不是。


M系列译丛全览 



Galatea_LJ

导读可以代替阅读吗

回复@Galatea_LJ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alataro

活捉一只道长,道长声音听着舒适

白鸟_92 回复 @alataro

Yt twr to u I o ityuky I ti to ute tr u uriuyyi put u toto ot ur y

白鸟_92 回复 @alataro

You yI r to t

听友416569569 回复 @alataro

@ nkk?m

厚朴旋覆

光听各位老师的声音就已经是很美好的事了,而声音的美好一定是来自于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英雄问 回复 @厚朴旋覆

这里有优质评论,官方快来点赞 @喜马社区

阅绘悦读Miss_Liu

这套丛书,每本书都会导读吗?

无用学 回复 @阅绘悦读Miss_Liu

基本上每本书都会有导读,还会加入新出版M系列译丛的导读~

无用学 回复 @Galatea_LJ

用户您好,导读节目是每位学者大咖在保证自己对原书籍的充分阅读、理解和对领域相关背景资料的查证之后,对原书核心要点和主要脉络的讲述,您可以通过导读节目快速了解到每一本百万字书著的核心观点和逻辑主干,并且只有在节目中才能听到大咖学者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看法,但是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原书的细节,也可以阅读原书,导读并非原著有声书,您可以按个人需求选择是否阅读。感谢您的关注。

崔小如

M系列我读了将近30本啦!好喜欢福山的政治书!日本系列也喜欢!都是好书!

无用学 回复 @崔小如

感谢您的支持,“日本印象”系列和“政治思潮”系列M译丛导读都有安排,即将上线~

健健康康大老王 回复 @崔小如

你可太棒了,福山一直是我喜欢的社会学家,但是书房在那居然一直没读,向你学习!

朵朵珍 回复 @崔小如

日本的那几本确实好

Nomad__

因为道长鸽《八分》,摸到这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