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罗汉像的来历

2022-08-11 23:38:0104:08 109
所属专辑:大英博物馆
声音简介

关于大英博物馆三彩罗汉像的来历,可以参考帕金斯基的《中国行纪》所载:

德国人帕金斯基Friedrich Perzyński1877-1965),19世纪末期以来,一直活跃在北京的古玩市场,专门收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后来,他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中国行记》(Won Chinas Gottern)一书,其中就记录了他在易县寻找三彩罗汉像的经历。

1912年夏,帕金斯基在北京看到了一尊令他叹为观止的三彩罗汉像。看着眼前这尊彷如真人大小的塑像,意识到它的稀少和珍贵,当即想要买下,却被告知其 已经被日本人买走。帕金斯基不肯放弃,经多方打探,最终从日本人处得知,这尊罗汉像来自 距北京西南方130公里的河北省易县八佛洼的某个山洞中。

是年秋,帕金斯基以养病为名 住进了易县清西陵的永福寺。游走于山间,试图找寻隐秘的藏宝洞。当他发现并爬进了位于半山腰的睒子洞时,却失望地发现:洞内竟然没有一尊罗汉,只剩下一尊明代的弥勒像和善财童女像。

原来,在此之前,另外一批外国古董商 以高价诱惑,使当地人趁夜 将罗汉像偷运下山。由于山路陡峭,一些罗汉像在运输中不幸摔碎。而那些保存完好的罗汉像,有些被卖给了外国古董商,有些被当地人藏起来待价而沽。

帕金斯基在他的书中写道:当地政府获悉此事后,也曾虚张声势,采取措施,逮捕惩处了一批盗运藏匿罗汉像的窃贼。当我第一次离开易县后,地方官便下令戒严,并逮捕了我之前派去探听消息的古董商。但不久后,这名商人就被释放了。当我第二次从易县离开后,当地驻军还偷偷搜查了我在永福寺的住所,并严禁当地村民向我出售任何文物。但事实上,地方官员眼红于 罗汉像带来的巨大利益,故作姿态而监守自盗,最终造成这批文物流失海外。

经统计,这组易县山洞内的辽代三彩等身罗汉像一共16尊,至少毁坏了3尊。目前,可查的存世的10尊罗汉像大多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据说其中有8尊经由帕金斯基之手运到海外。这些塑像一经面世,便在古董文物收藏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我们现在 在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展出的罗汉像大都安放在 岩石状的三彩瓷底座上。但帕金斯基当时转卖罗汉像时并没有底座,在他的书中也未曾提及。然而,从这些岩石状底座的尺寸、样式和色彩来看,又像是专为罗汉像匹配的底座。对此,不得不提及 中国古董商人卢芹斋。据说当易县文物现世的时候,卢芹斋也去了,但因到的晚了,只找到最后一尊罗汉像,他将其卖到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馆,同时 他还收购了一些底座,并将它们 转卖给了世界各大博物馆。


附:关于这些罗汉像栖身于睒子洞的原因:


尽管现在学者们 对这批三彩罗汉像的断代争议不大,但如此高质量的铅釉瓷造像,为何会出现在河北深山的山洞中,专家给出的解释还并不尽如人意。


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依山体修造佛窟的例子,但多取决于地势。如敦煌莫高窟,地势特殊,依山体建造洞窟,不仅在荒芜的大漠中为来往旅人提供遮风挡雨之所,也能给他们带去一丝灵魂上的慰藉。而悬崖绝壁之间,更是僧人避世修行的绝佳所在。云冈石窟则直接以山体为基石,佛像直接雕凿在山体之上。然而,在这些石窟当中,很少会发现有瓷胎的佛造像。


分散藏着这批三彩罗汉像的、包括睒子洞在内的那些山洞,位于八佛洼半山腰,海拔五百米左右。这一带山路陡峭崎岖,河北省考古所的考古学家轻装上阵,也需要经过三个小时的攀爬方进入洞口。而这些等身的罗汉像体积庞大、分量沉重,将十数尊罗汉像安放于此洞中实属不易。而且经过专家们的实地勘察,在八佛洼山体 也没有发现 上下山麓的捷径。


于是,关于这些罗汉像栖身于睒子洞的原因,有如下几种传说:

一、灭佛说

最初,有学者猜测这跟中国历史上多次灭佛事件有关。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分别发生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yong平声)、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每次运动都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佛教,拆庙焚经,烧毁佛像。在历次法难当中,一些僧人在逃命时 也会把一些佛像和经书藏匿起来。然而,如前所述,这些造像应该造于辽代,此时佛教正处于昌盛时期,此后也没有大型的法难。故此说法 实在难以立足。


二、战乱说

相比之下,为了躲避战乱,将罗汉像藏起来的说法 就可靠很多。易县,古称易州,自五代起就处在中原政权与契丹政权的交替管制下,在1112世纪时,辽、宋、金诸国并立,此地常有战乱。1125年后,辽被金国灭掉后 战乱更加频繁,故而避乱之说似乎更为可信。

但也有些学者认为,当时佛教较为兴盛,一般的军队 都不会主动去毁坏佛像。而且在战争中,人们可能会更需要宗教的慰藉,祈祷保佑他们获得平安。然而,在真正的战争状况下,这些精美而脆弱的造像难免不受到兵马之灾。

三、修行说

在所有的猜测中,修行说是最为站得住脚的。在很多石窟中 都会修建修行窟,供僧人面壁修佛、闭关修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睒子洞 属于八佛洼山下的寺庙的一部分,是山下的僧人 定期上山闭关修行、打坐修禅的地方。

据成书于1930年代的《易县志稿》记载:八佛洼在峨眉寺沟底之东北支,亦称百佛洞、百佛山……峨磨山在州西北五十里,有崖南俯,俗名白脸山……山半有洞名百佛洼……寺中旧有佛像七十二,皆瓷制……峨眉寺百佛洼慈佛在县西北五十五里峨眉寺后。百佛洼亦称百佛洞或称百佛山、八佛洼,山腰凿石虎,内有大慈佛八尊,小慈佛七十二尊,又依山建阁,内有三彩慈观音一尊,后为外邦人盗去售诸国外,今在英伦者有三,彼邦人以为唐三彩慈云(注:慈即瓷)。


另外,据乾隆年间重修龙门寺的碑文《白玉山龙门寺碑记》记载:龙门寺建于唐宋时期,明嘉靖年间进行过重修。雍正八年,此地因被划入清西陵范围,寺庙的佛殿、配殿、藏经阁和钟鼓楼都进行了修葺(qi)翻新。然而,这块重要的碑文中却并未提及山上的洞窟。因此,找到寺庙和洞窟之间的道路变成了关键。也许,不断发展的航空遥感技术能在不久的将来帮助我们揭开这个谜团。


注:以上内容主要参考大英博物馆官网,更多分享请看爱博文传(auseum.org) 


听友224252727

史料记载分析详实,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此文稿内容是同类作品中的姣姣者!必须力挺点赞👍

爱博文传 回复 @听友224252727

非常感谢

回复@听友224252727
表情0/300

其他回复(1)

爱博文传

非常感谢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