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上次讲到阳明先生离开老家前往龙场,正德三年的春天,也就是1508年到达贵州龙场。龙场当时是个驿站,大家知道驿站是干啥用的?现在物流很方便了,快递今天寄出明天就到,那古代可没那么方便。朝廷为了传递文书等的方便就在一些地方设立驿站,由朝廷管理的。


龙场当时就是朝廷设的非常小的一个驿站,我查了一些资料,大概是洪武年间开始设立。这些驿站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连接地方和中央的一个交通要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朝廷传递信件,送信的人可以到这里换马、歇脚、住宿等,诸如此类。


一.偏远之地 心安即是归处


龙场这个地方在现在贵州省的修文县,按照现在的距离来算,修文离贵阳市大概是40公里左右,不算太远。但是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像在王阳明的时代,尤其对于江浙这些地方的人来讲,贵州就是很遥远、很偏僻的。一路上的情况究竟如何,阳明先生还是做了充分的预备的,龙场那个地方从居民来讲,主要是苗族,和我们汉族的风俗习惯等等是不一样的,语言也是不通的,苗家有自己的语言,以苗语为主。


而且那个位置非常的偏僻,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之中,有蛇虺魍魉、蛊毒瘴疠,非常艰苦,这几句话是《阳明先生年谱》里面的。它是这样一个地方,王阳明对到龙场之后的艰辛,实际上是有充分预备的,他同时还带了三位仆从,一路艰辛地到了龙场。


可是到了龙场当地,现实环境当中的艰难困苦,还是超出了他原先的预料和设想。别的东西可以带着房子总不能带,王阳明到了龙场一看,首先发现的一个问题是,没地方居住,他先给自己搭了一个草庵、草棚子。草棚子当然很矮,从描述来看,大概王阳明个子是不矮的,尽管人比较瘦。他说他搭的这个草棚子,还不能直着进去,必须弯下腰才能进去。


地面上一个草棚子,当然非常之潮湿,不能住的。所以他后来找到一个地方,当地百姓叫做东洞,是一个实实在在、正儿八经山洞。王阳明把这个山洞叫做阳明小洞天,他非常高兴,山洞尽管仍然潮湿、阴暗,但遮风挡雨没有问题,比原来的草棚子强多了,他就真的就住进了这个山洞。


这山洞就是现在的贵州阳明洞,它仍然在那里。阳明洞后来还住过一个名人,那就是张学良。张学良搞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也把他弄到这让他待着。现在变成一个挺有名的地方,首要当然是因为王阳明了。王阳明移居东洞,把它改名为阳明小洞天,算是解决了居住问题。


生活环境突然的变动,古人有个说法,叫做水土不服,这总是会有。我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不大习惯,古人都叫做水土不服。阳阳明先生带去的几个随从,本来是为了照顾王阳明的,结果到了那里因为水土不服,他们从通通病倒了,王阳明反过来要照顾他们。


王阳明得要去捡柴火、要去煮稀饭,还要喂给他们吃,他们还不开心、不高兴。按照王阳明先生年谱的记载,王阳明给他们作歌、唱曲,我们由此可以知道,阳明先生是会唱家乡越调的,他是老家是绍兴,绍兴当然也有绍兴的地方戏,当时绍兴人称其为绍兴大板,后来演变为绍兴戏。从钱德洪的记载可以知道,阳明先生会作歌、会唱曲。他为了引逗这几位随从开心,给给他们唱家乡的越调;杂以诙笑,还给他们讲笑话,解除这几位病中的随从的家乡之思。


提到这些我是想说,当一个人处在这样的艰难困苦当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个环境,可能真是很重要。阳明先生如此的乐观,这实际上就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自信的表现。从他的诗歌当中可以看到,王阳明也向当地人民学习怎么种庄稼;当然当地是苗族,通常的讲法是刀耕火种,就是先放火烧山,烧下来的草木灰之类就是肥料,然后把种子挖个洞播下去就行了。王阳明也跟老百姓一起干活,以解决将来的粮食问题。


因为这样,王阳明和当地百姓的相处也逐渐地熟悉起来,他这样一种随和、宽厚,不以处于所谓的夷狄患难而自怨自艾的胸怀,感动了当地的百姓。当地的百姓也表现出了他们非常纯朴的那种感情,和王阳明相处的非常和谐。当地人民觉得不管怎么样,王阳明居住在那个山洞里头好像总不是个事,所以就去伐木、架屋,给王阳明搭了几间房屋,这样我们就看到有所谓的龙岗书院、有何陋轩、有君子亭等等的一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现在龙场也仍然有,当然我相信那是后代重建的。


二.官场往来 无所不用其极


正当王阳明在龙场和当地百姓相处非常融洽的时候,上级官员却出了问题。上级官员想,王阳明到了龙场很长时间了,也没有来向我磕个头、敬个礼。司州太守就派人来到了龙场,来龙场的这位官员气势很大,对阳明先生颐指气使,意思你算个什么玩意儿,只不过是个被朝廷贬斥的小官员,到了这里那么久了,怎么不来见见上级领导呢?


结果他没想到的是,这种颐指气使,王阳明还没有觉得怎么样,王阳明是“险夷原不滞胸中”结果当地百姓受不了了,把这位官员抓起来狠揍了一顿,事情闹大了,司州太守当然就非常不高兴,然后贵州按察司的副使毛科,也是阳明的同乡,余姚人。毛科先生写信给王阳明,劝他要懂得利害,还是赶紧去向司州太守行跪拜礼道个歉,息事宁人,毕竟他现在是被贬斥的。王阳明是严辞予以拒绝,这个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我说这儿是说明,王阳明的性格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表现得非常清晰的,是个什么性格?各位朋友自己也不妨体会一下。


毛科的信要阳明去跪拜,王阳明拒绝了,没过多久水西宣慰使安氏来了。当时贵州是分水西、水东,其分界线是鸭池河,鸭池河以西称为水西,鸭池河以东称为水东。修文龙场这个地方,是属于水西的。水西宣慰使安氏名字叫做安贵荣,就是水西的土司,当地的最高领导。


这个安贵荣是什么来历呢?就是明初的时候,霭翠的后代,霭翠可能大家反而不大熟悉,但霭翠的夫人可能大家都听到过,就是奢香夫人。这个水西就是奢香夫人的后代,奢香夫人很厉害的,她以后他们就渐渐地用安氏为姓,水西一直是安氏世袭。安贵荣来了以后,倒是送给王阳明很多东西,他了解到王阳明在这个地方各方面生活困难,重之以金帛,副之以鞍马,送了很重的礼。王阳明通通不受,只拿了两石米,鸡、柴、炭这些收下来一些,其他什么金银宝贝,鞍马这些,通通还给了安氏。


安氏为什么要送给王阳明这么多东西?并不是没有目的的,综合别的一些资料可以知道的,安氏这个时候实际上是想废除水西驿站。包括龙场驿在内的驿站不止一个,这些驿站本来是哪来的?就是水西宣慰使安贵荣的祖宗,刚刚提到的奢香夫人,她当年和明太祖达成的协议,朝廷在这些地方设立驿站,奢香帮助朝廷把这些地方都给抚平。


到了现在安贵荣想把那些驿站废除掉,扩展他土司的领地,希望王阳明能够帮他做成这个,帮他说话。王阳明只给他写了一封信,一方面是答谢他送礼物。另外一方面晓以利害:你还想跟朝廷对着干吗?你的权力是朝廷给的,朝廷给你多大权力,你就有多大权力;朝廷不想给你权力了,你那一个边远地方小小的水西宣慰司,能跟朝廷对着干吗?结果打消了安贵荣这样的一个心思。这个事情我们倒是可以看到,阳明先生哪怕是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当中,也是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诸位注意,这个“极”不是极端的意思,大学里面讲“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就是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不论是患难还是富贵,不论是险还是夷,都要行于中道,极者中也。我们是很能体会到阳明先生的那样一个状况的;从其个人的生活状况来讲,完全可以想象那种艰难困苦。


三.圣人之道 参悟生死一念


静下来的时候王阳明可能也会想,十二岁立志做圣人,现如今就处于这么艰难的一个环境之中,圣人之道还要不要坚持?想到圣人,他原来心中所萌动着的那个圣人之志,又勃然地、油然地升腾;所以他老是在追溯一个问题,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就是说,圣人处在和我今日的境地,他会怎么想?


为什么会有此一问?我们都记得,孔夫子当年曾说过一句话,“吾欲居九夷”,因为道不行,吾知之矣。当时学生说这个“九夷之地”,那不是太边远、太蛮荒、太简陋了吗?孔夫子说了一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所以阳明先生在这个时候想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我很看重这样一句话,为什么呢?实际上是说,阳明先生正是早年所立下的那个圣人之志,到这个时候就转换为一种非常真实的圣人心态。正因为他切入了圣人心态,所以他才总是在追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说明他已经在自己的心中,把圣人之志当做为自我之志,正是这种心态的转变,我个人以为导致了他后来所谓的悟道,没有这样一种心态的转变,很难想象,他怎么会悟道的。


按照资料的记载,他当时是怎么悟道呢?阳明先生曾经说过,处在龙场这样的一个万山从棘之中,处在这样的一个非常纯朴的人民百姓之中,尽管言语不通,但是和他们也同样可以进行交往。阳明先生一方面是感受到了和当地人民那种纯朴交往的一种简单快乐;另外一方面,正是这个圣人心态的切入,又使他产生一点隐忧,不只是关于朝廷政治的隐忧,实际上同样和他个人有关。


一切富贵、一切荣华、一切名誉、一切地位,一切什么东西,到这个时候阳明先生说,都可以荡然化去。但是只有一点,毕竟那个现实环境太艰险了,什么东西不能化掉?还耿耿心中,就是生死一念,未曾化了。我们大家也都知道,阳明先生在龙场留下了一篇很动人的文章,叫做《瘗旅文》,按照《瘗旅文》当中的记述,死亡并不是一个想象中的事情,而是正在眼前发生的事情。


《瘗旅文》当中记载了这么个事,某天他在雪地里,那年可能还比较冷的,他看到三个人在雪地里走,一个老的、一个年长一点的、还有一个小的;第一天就发现,老者已经倒下,年长一点的和小的在旁边哭;第二天一个小的在哭,地上两具尸体,第三天就有三具尸体。王阳明亲自带着自己的随从去掩埋了这三具尸体,并且留下了非常感人的《瘗旅文》。这篇文章保留在《古文观止》当中,不一定非得要去读阳明先生的全集,说明它本来是作为我们文学史上的名篇流传下来的。


阳明先生也会想,今天我来掩埋这三具尸体,谁知道明天倒在这里的不会是我王某?当生命当中、生活当中,一切东西,什么富贵也好、荣华也好、名也好、利也好,都已经当然荡然释去不再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只有生还是死成为生活的唯一主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断地逼着王阳明,不断地把王阳明往最后的那个地方逼。


阳明先生找到了很深的一个山洞,他在那里研究周易,把那个地方称为“玩易窝”,玩易窝的确很小,很可能只能容纳他一个人。促使他演周易的也就是那个生还是死的问题,生死一念。


据说某一天的夜里,他在那里打坐,可能就是这个生死一念、生死一念、生死一念不断地横亘在他的心中,不断地把他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方;置之死地而后生,他突然大喊一声,把旁边的三个随从吓一大跳,睁开眼睛一看,阳明先生倒啥事没有,而且还很愉悦,这个事情就叫做龙场悟道。有时候有人问我,他究竟悟了什么道呢?我说我还真不知道,我不是王阳明。我们很难去真实的还原当年悟道的阳明的心态,一定是各个不同的。


四.吾性自足 乃以《五经》印证


但是有一点,从理论上面说起来很简单,龙场悟道的王阳明后来自己从嘴巴上把它说出来,说得复杂一点,只有八个字,那就叫做“圣人之道,吾性具足”;说得简单一点,只有三个字,“心即理”,这实际上就是龙场悟道。阳明先生说,他终于明白了,原来圣人之道就在我心,我们过去总是沿着朱夫子的指导,认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所以总是向外寻求,不懂得反观内心,结果是弄错方向了,犯了方向性错误了。原来圣人之道原本就存在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和圣人之性不多不少刚刚好,圣人有多少,我们便也有多少,这个叫做“圣人之道,吾性具足”。所谓的“具足”,就是充分的、完整的、完善的、毫不欠缺的。这就是通常讲的龙场悟道。


那么这一悟,对还是不对呢?是王阳明先生个人的臆想,还是真的合乎圣人之道的呢?请注意,我这里发表一个个人的想法,悟道的说法,说实话如果讲来历,那一定跟佛教有关系的。从禅宗创立以来,你说你悟了,自己说了不算数,要有师傅来给你印证。你悟还是没有悟,师傅是知道的,他一印证,你悟了,那就悟了,所以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要印证的。


阳明先生远在龙场偏僻之地,他这么一悟,“圣人之道,吾性具足,向之求理于事事物物者非也”,合乎不合乎圣人之道本身呢?有没有人来给他证悟?我说是有的,谁呢?因为钱德洪年谱的写法是比较简略的,如果我们不仔细一点会忽略掉一些细节。钱德洪在《阳明先生年谱》当中记述龙场悟道之后,接着有一句话,“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事实上王阳明从这个时候开始,花了十九个月,尽管没有带那么多书到龙场,但是他熟读《五经》,所以一边记诵《五经》之言,一边以他重新领悟了的心学、心即理的观点、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的观点去解读这个《五经》,最终结果是莫不吻合,他写了一部书叫做《五经臆说》,很可惜我们今天只能看到一些残篇。


这件事情我个人觉得是很重要的,实际上是阳明先生用圣人之说,用《五经》之言,来为自己的悟道进行印证。印证的结果是莫不吻合,所以他最后才敢说,我所说的、我所传的,那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才敢这么说。这个龙场悟道的事情当然很重要,它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我们下次再说,谢谢大家!

回复@山昕师姐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心成所愿

龙场悟道,其法取之于佛家证悟,心即理,从此生命内在的秩序与世界外在的秩序井然相合,由内观外,心物一体,无真不现,是大功夫。

A上海泰宇郭凯 回复 @心成所愿

心学禅宗二者话同,意通

晴空一鹤_yn

我很喜欢董老师的课!

听友96044561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上次讲到阳明先生离开老家前往龙场,正德三年的春天,也就是1508年到达贵州龙场。龙场当时是个驿站,大家知道驿站是干啥用的?现在物流很方便了,快递今天寄出明天就到,那古代可没那么方便。朝廷为了传递文书等的方便就在一些地方设立驿站,由朝廷管理的。 龙场当时就是

猫一下很开心

喜欢董平教授讲述阳明心学。请问如何可以报考董平教授的哲学班?

涤生至善 回复 @猫一下很开心

今年考研成绩不理想,我还想考个哲学专业呢

猫一下很开心 回复 @涤生至善

对。已经解决了,不能

涤生至善 回复 @猫一下很开心

研究生班吗?

雲水石

反复听,才得其思。👍感谢董老师。

当前评论用户

146375

简介:大家好,我是山昕,非常喜欢传统文化,这些年也一直在学习医易方面的书,最近两三年学习的是五行,发现学习自然规律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情感中,越学越喜欢,也希望在喜马拉雅上能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哦!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