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本期介绍 



随堂讨论

提起“俄罗斯文化”,你第一时间会想到哪些东西?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节目文稿

大家好,我是刘文飞。今天我们来谈一谈理想国译丛中的《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这本书。这是一本好书,好就好在它写得很好看,读起来很好玩,作者把俄国的文化史分解成一段段“野史”,而且大多是与作家、哲学家、画家、音乐家等文化活动家们相关的“野史”,娓娓道来。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小,中译本有八百多页,读起来却不感到沉重。当然,您要把书放在桌子上,然后正襟危坐在椅子上,伸长脑袋去读才行,如果躺在沙发上,捧着这本书读,那还是会感觉很沉重的。


我们说这本书好看,好读,好玩,就是因为这本厚厚的书,就是由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组成的,比如此书的开头和结尾,就是两个精彩的故事。


俄罗斯圣彼得堡是如何被建成的?

全书第一章第一节,写的是彼得大帝建立彼得堡城的故事。全书开头一句是这样的:

“1703年春天一个雾蒙蒙的早上,十几个俄罗斯人骑着马穿过涅瓦河的入海口,这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涅瓦河在这里汇入波罗的海。”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沙皇彼得一世本人,到了海岸边,他翻身下马,用军刀挖起两块泥炭,摆放成十字形状,然后他用手指着这个地方,说道:“这里应该建一座城。”

可是,没有什么地方能比这个地方更不适合建都了,这里荒无人烟,甚至不适合人类居住,可是为了在最靠近欧洲的地方为俄国建立起一座新都城,彼得偏偏选中了这个地方。这里是沼泽,无法打地基,无数原木被打进地下,再堆放石头,当作建筑物的地基。这里地势低洼,海水经常倒灌,彼得堡建成后常常发水灾,普希金的长诗《青铜骑士》就描写过这样的洪灾。


25万士兵、农奴和匠人被驱赶到这里,夜以继日地劳作,在建城过程中死伤过半。短短9年过后,彼得就把俄国的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彼得堡。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在《地下室手记》里称彼得堡是“世界上最人工、最蓄意而为的城市”;《娜塔莎之舞》的作者也说:

“圣彼得堡不是一座城市。它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乌托邦工程,目的是从文化上将俄罗斯人重新塑造成欧洲人。”(第21页)

如今来到彼得堡的人,大多会惊叹于这座城市的和谐和优美,可是当我们了解到这纯属一位帝王的意志之结果时,就往往能体味到这座城市的建筑物中所折射出来的单调、威严,甚至冷酷。


【俄罗斯圣彼得堡今天的城市风光】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与俄罗斯文化史

全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讲的是斯特拉文斯基流亡国外后的心路历程。1962年,这位享誉世界、80高龄的作曲家回到祖国访问,这时距他流亡海外已经整整50年。陪同他回国访问的是他的助手、指挥家罗伯特·克拉夫特,《娜塔莎之舞》的作者费吉斯借用克拉夫特的目光,很贴近地描写了斯特拉文斯基回国后的情感变化。费吉斯先对斯特拉文斯基早年的创作做了回溯,认为包括《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婚礼》等在内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创作,其实质就是其中包含的“俄罗斯性”。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流亡国外的俄国知识分子不同,曾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生的斯特拉文斯基,很早就离开了俄国,他1912年就移居瑞士,1920年加入了法国籍,1939年又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他是国际音乐界最著名的“世界主义者”。


 【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但是,书中写道:

“他与过去的决裂就像是一道撕裂的创口。”(第678页)

表面上看,身在西方的斯特拉文斯基对苏联持十分刻薄的态度,他对苏联音乐评价很低,也经常批评苏联。据说,1957年,有一次在餐馆,当一位德国侍者得知斯特拉文斯基是俄国人,便向他祝贺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引得斯特拉文斯基勃然大怒。从1930年代初起,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在苏联就被禁演,他和他的作品都成了“音乐冷战”的牺牲品。但是,在斯大林去世之后,在解冻时期,斯特拉文斯基却决定回国访问,“虽然他说自己想回国旅行与乡愁无关,但这种感情无疑是核心原因之一。他想要在死前再看看俄国。”(第679页)也就是说,他要看俄国最后一眼。在做了这些“铺垫”之后,《娜塔莎之舞》的作者才借斯特拉文斯基的助手克拉夫特之眼,实际上是借助克拉夫特后来写成的回忆录,来还原斯特拉文斯基在故土起伏跌宕的情绪和行为。


“1962年9月21日,斯特拉文斯基夫妇乘坐苏联飞机抵达舍列缅捷沃机场。在飞机降落的过程中,他紧张地望着窗外,看到染上秋黄的树林、草地、农田还有湖泊。据全程陪同的克拉夫特说,他在激动和强烈的情绪中哽咽了。飞机停下,舱门打开的那一刻,斯特拉文斯基现身,他站在飞机舷梯顶端,按照俄罗斯传统深深鞠了一躬。这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姿态。”(第679页)然而,斯特拉文斯基想回到的不是苏联,而是俄国,因此,他还是要保持一点矜持,面对前来接机的苏联音乐家协会主席赫连尼科夫,斯特拉文斯基拒绝与这位“官方”作曲家握手(书中写到,他还抡起手杖打了对方)。然而,随着还乡之旅的持续,克拉夫特发现,斯特拉文斯基的矜持逐渐冰消雪融了,他像是换了一个人,“他比我记忆中的任何时候都更开心”,他操起流利的俄语,与亲朋故友热烈交谈,饮酒作乐。


 全书的最后,引用了斯特拉文斯基在告别宴会上喝醉酒后所说的一段话(他是房间里醉得最轻的一位):

“俄国土地的气味是不一样的,而这样的事物是不可能忘怀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诞生地,有一个故土,有一个国家——他只能有一个国家——而他出生的地方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很遗憾当时的形势将我与祖国分离,悔恨自己的作品没有在这里诞生,而我尤其悔恨的,是我没能帮助新生的苏联创造出它自己的音乐。虽然我讨厌我生活过的俄罗斯——也包括俄罗斯整体——的很多地方,但我离开俄国并非出于自己的意志。然而,我是有权批评俄国的,因为俄国是我的,也因为我爱它,我不会让任何一个外国人享有同样的权利。”

在引用了这一大段话之后,《娜塔莎之舞》的作者又加了一句话:

“他对每个字都是认真的。”(第686页)

而这也是《娜塔莎之舞》全书的最后一句话。这两个关于彼得堡的故事和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故事,都写得像散文,像小说,它们头尾抱合,前后呼应,赋予了《娜塔莎之舞》这本书以强烈的叙事性和故事性,换句话说,也就是它的可读性和可转述性。


用故事视角理解俄罗斯文化史

不过,《娜塔莎之舞》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叫《俄罗斯文化史》(ACultural History of Russia),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史学著作。但是,许多历史系或者俄语系的老师和学生在买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后,可能会感到有些不过瘾,甚至会有某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这本历史书并不适合用来出考试题,用来复习备考,因为,它似乎没有清晰的文化史分期,没有关于每个时期文化的宏观概括和盖棺定论,甚至也没有对“俄罗斯文化”这个论述对象的内涵和外延做更多的说明,也就是说,没有我们以往在读史书的时候应该抓住的那些“知识点”。其实,这正是本书作者的有意为之,也是他的一贯风格。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Figes,1959.11.20.--),他是英国伦敦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专门研究俄国历史。他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留校任教,1999年起任教于伦敦大学。费吉斯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出版于1989年,题目是《农民俄国和内战:革命中的伏尔加乡村(1917--1921)》(Peasant Russia, Civil War: TheVolga Countryside in Revolution, 1917-1921);第二本书出版于1996年,题目是《人民的悲剧:1891—1924年间的俄国革命》(People’s Tragedy: Russian Revolution 1891-1924)。这两本史著都是以俄国革命为论述对象的,写法也很相近,都运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如乡村苏维埃的档案、私人的信件等,作者自称,他“试图展示的革命,并非抽象的社会力量和意识形态的进行曲,而是触动了真实人物之生活的事件,这个事件是由许多复杂的个人悲剧构成的。”赋予个人和偶然事件以更大的意义,用社会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俄国革命事件,用个人史来阐释政治史,这成了费吉斯的一条历史研究路径。


 【本书作者 奥兰多·费吉思】


在这两部“革命史”之后,费吉斯写下了这部《娜塔莎之舞》,这本书出版于2002年,出版之后受到广泛好评,很快就被译成多种外语。在这之后,费吉斯再接再厉,又推出了几部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比如《耳语者:斯大林时期俄国的私人生活》(The Whisperers: Private Lifein Stalin’s Russia,2007),此书近似“口述史”,作者查阅了俄国“记忆”协会(Общество «Мемориал»)收集到的大量私人档案,自己也采访了上千人,试图从私人的角度,从人物心理感受的层面,来再现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运动。有人将这部作品与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和沙拉莫夫的《科雷马故事》相提并论。但是在2012年,也就是在此书出版5年后,两位美国历史学家科恩和皮杜埃对此书提出异议,因为他们发现费吉斯书中有大量史料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充满对原件的误读、曲解和滥用,由此引发一场学术风波,这场风波对《耳语者》一书影响较大,对于费吉斯的学术声誉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010年和2012年,费吉斯又出版了两部学术著作,似然是以档案文献为基础写成的,一部是《克里米亚: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Crimea: The Last Crusade),作者以1853--1856年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为对象,利用了俄、法、英、奥等国的大量档案,试图从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多个层面来揭示这场战争的起因和实质;另一部是《给我写上一个字吧》(Just Send Me Word: A True Story of Love andSurvival in the Gulag),俄文是«Черкни мне словечко»,此书以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列夫·米申科(Лев Мищенко)在古拉格狱中与未婚妻斯维特兰娜的通信为基础编成,1945-1954年间,对这恋人总共写下1500封信,这些“第一手材料”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场景。


在我看来,《娜塔莎之舞》是费吉斯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无论是就主题还是就写法而言。现在,我们就回到这本书上来,看一看它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首要问题,是对俄罗斯文化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性”的阐释,换句话说,就是考察“俄罗斯性格”“俄罗斯灵魂”“俄罗斯理念”这样一些因素的文化显现。作者在本书《导言》的最后一段,就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

“本书是对一种文化的阐释,而非通史。所以读者应该留心,其中讨论某些文化巨人的篇幅可能与其巨大成就并不相称。我以专题的形式,每一章分别探讨俄罗斯文化认同的不同线索,从18世纪讲到20世纪,但是为了各个专题内部的贯通,在某些地方并不一定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第9-10页)

作者是在告诉我们,这并非一部文化通史,而是关于俄国文化的“阐释”;此书“并不一定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而是采用“专题的形式”展开叙述。也就是说,此书的副标题《俄罗斯文化史》,就像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那样,在一定程度上是“文不对题”的。作者说他的书是“专题的形式”,他在这本书里总共讲了八个“专题”,这八个专题也就构成了全书的八个章节。


本书的前两章,都是在追溯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俄罗斯性的形成过程。第一章《欧化的俄罗斯》从彼得的改革写起,写到1812年,描述了俄国在从18世纪初开始的100多年间,从一个东斯拉夫民族国家逐渐变成一个“欧洲国家”的演进过程,或者说,是俄罗斯民族在这100余年间逐渐认为自己属于欧洲文化的身份认同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自身及其结果,都是充满悖论的,对这种悖论及其深层的民族原因、地理原因、历史原因、宗教原因以及心理原因等等的揭示,就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一个论述主题。彼得的强制改革,一方面实现了俄罗斯国家的“欧化”,制造出了作为俄国文化之社会载体的贵族阶层,制造出了俄国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彼得的改革也用力过猛,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用野蛮改造野蛮”,从而造成了俄国历史中的断裂带,造成了俄国社会上下层之间的脱节和分裂,这为俄国在之后发展道路上的不断摇摆埋下了隐患。


第二章《1812年的孩子》写俄罗斯民族意识在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之后的觉醒和高涨,“1812年的孩子”这句话引自一位十二月党人的表述,这位名叫穆拉维约夫的十二月党人曾说:“我们是1812年的孩子。”但是,不光十二月党人是“1812年的孩子”,当时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全都是“1812年的孩子”,从沙皇到农奴,从知识分子到官僚阶层,因为这场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俄罗斯人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俄国社会中的法国崇拜和欧洲崇拜,极大地唤起了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甚至是面对欧洲和世界的使命感和弥赛亚意识,这“形成了俄罗斯式生活和艺术复兴的基础”(第125页)。贵族阶层在这场“人民战争”中意识到了人民的力量,从而使民族的力量有所凝聚,对民间文化及其所蕴含了历史资源有了新的认识,俄国与西方的差异乃至对立,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关于《娜塔莎之舞》的主要内容,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下一集,我们继续讲解它的其余章节,然后谈谈这本书的几个主要特色。我们下集见。


下集预告

用“个案研究”打开俄罗斯整个文化历史,得到的结论会是什么?

hongtians

好听

回复@hongtians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无用学

今日随堂讨论:提起“俄罗斯文化”,你第一时间会想到哪些东西?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1344857jmok 回复 @无用学

音乐

Artemis_G 回复 @无用学

塔可夫斯基

我是艾跑步 回复 @无用学

苏联建筑、哥萨克舞

clzscx195

“我是有权批评俄国的,因为俄国是我的,也因为我爱它,我不会让任何一个外国人享有同样的权利。”不让外人批评他,就要帮助他成为最好、很好,帮助他成为最好、很好,就是国民要不断的自我批评和自检,不做让他丢脸的事,不做让他被人诟病的事。这是中国人需要深思的,我们的爱国不是堵别人的嘴,而是不给别人留下批评的口实。

clzscx195 回复 @helen71

你是怎么知道他不相信呢?他又没有说。他说了吗?

helen71 回复 @clzscx195

拧巴的面孔,不过是为入墓后的安详,利己者的狡辩,相信他自己都不信。

clzscx195 回复 @clzscx195

吃藥治病,刮骨療毒,治病不諱醫,自檢更安全。

izuki

娜塔莎之舞来啦!我的第1本M系列!谢谢刘老师讲解!

风浪_9a

天鹅湖 洋葱头 伏特加 沙皇 哥萨克 春之祭 无名女郎 卡拉马佐夫兄弟 战争与和平 门捷列夫……

1314345mbid

老师说话的语调真的挺影响听众感受。听到目前梁文道老师刘文飞老师昝涛老师讲的上班当bgm都很能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