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伤寒九十论》·伤寒胁痛证第六十四

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可忍,或作奔豚治。予视之曰:非也。少阳胆经循胁入耳,邪在此经,故病心烦喜呕渴,往来寒热,默不能食,胸胁满闷,少阳证也。始太阳传入此经,故有是证。仲景云: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满干呕者,小柴胡汤主之。三投而痛止,续得汗解。


小柴胡汤

【方药】

柴胡半斤(12克) 黄芩三两(9克) 人参三两(6克) 半夏半升(洗)(9克)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各9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煎服】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欲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_陈金升_

罗博士指出了方向

回复@_陈金升_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1560055kzki

感谢罗博士辛苦的付出。

炎焱熊

非常好,记得那次我老婆感冒上医院打针吃药花了一千多还没好!最后上个小门诊给开点999感冒灵颗粒和小柴胡颗粒就给治好了!现在我老婆对这两个药非常重视,家里常备

最北萝卜丝

有组团一起学习的吗?

罗粉227459353 回复 @最北萝卜丝

你建个微信群呗😊

听友417253671

非常喜欢罗老师讲中医。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