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解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1、若眼前的孩子,是儿时的自己,你会如何对待?


各位同学,好久不见。

没更新的这半个多月,在忙着准备新付费专辑,转述的是一本今年非常火的书,有太多同学都向我推荐,是关于中国经济的。具体哪本书我先卖个关子,同学们可以留言猜猜看。应该很快就能在喜马拉雅上线了,到时候还请同学们能多多支持。

之前一段时间我们解读的几本书聊的都是比较宏大的议题:《枪炮、病菌与钢铁》讲述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跨越数千年的时空遥望中国历代经济变法;《可能性的艺术》通过比较政治学,知晓世界上诸多国家的政治现状为何会是眼前的样子。

接下来呢,我们就回到自己的身边,回到家庭之中,来聊聊亲子教育。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我孩子也会庆幸我读过它。


选择的这本书叫做《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是英国的一位从业超过20年资深的心理治疗师——菲利帕·佩里。同时她还是专栏作家、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并且参与制作了多部BBC关于儿童教育的纪录片。

这本书当年在英国一经出版立即爆火,随后日本、韩国、德国、法国等31个国家授权出版,并长期霸占多个国家教育类书籍排行榜的榜首。

这本书和其他的亲子教育书都不一样,它并不打算教我们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没有介绍什么特别的育儿技巧。它只聚焦一件事情:如何培养深厚的亲子关系。从亲子出发,到与我们父母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再到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所以这本书在英国出版之后,不仅引发了家长们的热烈追捧,就连没有孩子的人也争相去读,用于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亲子教育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它是滋养心灵的土壤,决定了孩子将读过一个怎样的童年时光,是在快乐还是抑郁当中成长。我们当然希望亲子关系能够成为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就像那句话名言所说的一样: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佩里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曾经见过无数的父母受困于亲子关系,她的工作让她能够观察到很多家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且找到让关系恢复的办法。

我们需要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待亲子教养,绝对不是用一些技巧和诀窍来驯养孩子。家长要学会的是如何与孩子相处,而不是如何去操纵和控制他们。

我之所以会选择和同学们分享这本书,是因为我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的温暖、感动与治愈。它让我面对与接纳的,不仅仅是我的孩子,更是我自己。那个抬着小脸含着眼泪张开双手要抱抱的孩子;那个大哭着被拽进幼儿园的孩子;那个放学背着书包一边挥手一边迎面跑来的孩子;那个戴着红领巾手里拿不及格试卷低头认错的孩子;那个声嘶力竭咆哮之后转身摔上房门的孩子。没错,他是我们的孩子,同时,他更是当年的我们自己。

我们孩童时期的情绪与感受,已经随着时间而变得模糊与遥远了,现在我们长大之了面对自己的孩子,取而代之的是以成年人标准判断的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障碍,比如说糟糕的环境,金钱的压力,时间的紧迫和身心的疲惫等等,但是其中最大的阻碍来源于我们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长的,以及上一辈给我们留下的影响。某一天你会赫然发现,那些经历埋伏在我们的意识之中,随时随地蓄势待发。很多时候我们和自己孩子所说的话,和当年父母跟我们所说的如出一辙。小时候跟父母的经历,正在我们与孩子之间不断的重现。

如果这些经历是积极正面的,让孩童时的我们感觉被关爱、被需要,那当然是很好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正好相反。

这本书一次次的把我拉回到小时候,让我重拾当时的情绪与感受,无论是喜悦、悲伤、无助、愤怒、恐惧还是爱。把它们找回来,认真的体会和反思。当时我是什么感受,现在回想起来又作何感想。我应不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也有一样的感受呢?

想到这里,或许我们也就知道该怎么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怎么引导他们的行为,怎么回应孩子的感受。

把记忆中那些积极美好的留下来传递给孩子,把那些不愉快的部分彻底抹去,让家族中不断重复轮回的伤害,到此为止。

“我骂你、打你、管教你,还不都是为你好?”抱歉,以爱之名,并不是我们能够去伤害孩子的理由。没有人能超越时代的桎梏,当然不应该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去苛责父母,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做得更好。

为人父母是一件苦差事,经常让我们心力交瘁,甚至是沮丧崩溃,但同时也是我经历过最有趣、最快乐、最有爱的时光。

读完这本书你真的会有这样的感叹,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而我的孩子也会庆幸我读过它。


让我们生气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的经历


作者佩里说:我们从上一代承袭了很多东西却不自知,这让我们很多时候都意识不到,我们生气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眼下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过往的经历。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话说有位7岁的小女孩,爬到攀爬架上下不来了,于是哭着寻求妈妈的帮助。坐在一旁刷手机的妈妈抬起头有点生气,他觉得女儿在无理取闹,因此大声呵斥:“你马上给我下来。”

女孩儿费了很大劲才自己下来,她小心翼翼的过来牵妈妈的手,妈妈还在气头上,就把她的手甩开了,女孩委屈的大哭了起来。

一个星期之后,母女俩又来到了公园的攀爬架面前。女孩显然还记得一个星期之前发生的事情,用怯生生的眼神看着妈妈。妈妈也感到一阵愧疚,问女儿说:“你想玩吗?”女孩点点头。

这次妈妈没有坐到一旁刷手机,而是站在旁边陪着她。女孩爬上去又下不来了,伸出手向妈妈求援,妈妈耐心的提供了帮助。

女孩下来了之后张口说:“妈妈,为什么你上次不帮我呢?”

这个问题让妈妈想了好一会,她回答说:“是这样的,在妈妈小的时候,你外婆总是非常担心我出意外,时时刻刻都在叮嘱我要小心,这让我觉得我没有能力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我不希望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你身上。所以上周你下不来的时候,我觉得你可以自己做到,不需要别人帮助。我回忆起了以前的事情,突然就一肚子的火,把气撒在了你身上,是我不对。”

女孩抬起头:“原来是这样啊,我还以为你不在乎我了。”

“当然不是,妈妈非常在在乎你,是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不是在生你的气,而是在生我自己的气,对不起亲爱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在和孩子相处的种种时候,我们是不是经常都混淆了自己负面情绪的真实来源,很多时候我们生气,并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过往的回忆被勾起了。

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相似事情,引发了我们的负面情绪,比如是孤独、绝望、嫉妒或者是不自信。因此我们本能的选择了一个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不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把它当做是孩子的错误行为,直接发飙。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愤怒并不是孩子触发的,而是过往的经历唤醒了心底的负面感受。那我们就不会牵连孩子,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放松下来。

作者特别提醒说:你不一定每一次都能为自己的感受追溯到过去的源头,但是请记住,它一定是存在的。

有位父亲,他一岁半的儿子总是会把食物到处乱扔,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暴跳如雷。佩里问他说:“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把食物掉在地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吗?”父亲想了想回答说:“我爸爸会用餐具狠狠抽我的手。”

回忆了自己童年的感受之后,他开始同情年幼自己,同时对儿子也有了更多的耐心。

成为父母之后,我们终于体会到自己爸爸妈妈当年的不容易,我们会更加的感激他们,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同自己的孩子。

好好的思考一下,在跟孩子年龄相仿的时候自己是什么感受,这种同理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孩子。

话说有个4岁的孩子,在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大堆礼物,兴高采烈。可他却因为没有把新玩具和小朋友们分享遭到了爸爸严厉的批评。

从逻辑上来说,孩子收到很多的礼物并不是孩子的错啊。回想小时候,如果家长非要让我们把自己的新玩具分享出去,我们是不是也同样不乐意呢?而且当时的我们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东西可以分享。这位爸爸的负面情绪其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四岁自己的难过,然后以指责孩子应该成熟大方一点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时代在前进,每一代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实是飞跃式的进步,看着我女儿满屋子的玩具,很多玩具就只被宠爱过5分钟,就被丢到了角落。我真的很嫉妒她,回忆我4岁的时候,玩具就是几块磁铁,和一对自行车上拆下来不要的脚踏板。

当年家长批评我的开场白经常都是说:“他们当年有多么多的艰苦不容易,现在我的生活这么好,怎么还这样这样……”你一定有和我相同的经历吧。

与自己的童年相比,我们对孩子有所嫉妒太正常不过了,勇敢的承认这点,而不是把气出在孩子身上。

当下次要发飙的时候,停下来想一下,这真的是孩子的错吗?如果是相同岁数的我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即使孩子确实有问题,需要我们去引导,但是用生气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时候不管我们说什么,孩子只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愤怒,而听不进去任何道理。

不仅仅是面对亲子问题,每当负面情绪来袭的时候,愤怒,焦虑,自卑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反思一下,这种情绪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好好回想一下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什么时候。如果真的有反思过,我们会发现,其实这种情绪反映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习惯,而并非完全是当下的情景所导致的。

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只有我们有过这样的反思,找到了它的根源所在,我们才能接纳和管理负面情绪。

这本书经常都需要我们掩卷沉思,要不断的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思考,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


父母主动修复关系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对于关系的修复。

在理想的世界里,我们一定会克制自己,永远不对孩子大吼大叫,威胁他们,让他们感到难过。但是在现实世界里,是绝对做不到的。

关系总会出现裂痕,而作为父母需要主动去进行修复。如果我们在孩子面前失控了,需要郑重的和孩子道歉。

就像刚才所说的那个在攀爬架上下不来的女孩,被妈妈训斥了之后,他觉得妈妈不再关心自己了,当她知道妈妈只是把自己的气撒在了她头上之后,也松了一口气。

父母主动修复关系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即使是事情发生几个月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错了,我们还是应该坦然的向孩子认错。

主动道歉会不会有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以后孩子会不会更不听自己的话呢?放心吧,不会的。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个永远正确,十全十美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可信的父母。

如果我们假装自己从来都不犯错,不愿意承认自己情绪起落的真实原因。这会让孩子过度相信你,甚至过于相信任何人,变得盲从。这对孩子自信心和自立能力都是破坏性的。

就像黄执中所说的:中国式家长大多习惯沉浸在自我感动的漩涡里,忽略了和孩子真诚的心与心的沟通,这导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甚至成为一些孩子多年都解不开的心结。

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待着子女的感激,而孩子一辈子都在等待着父母的道歉,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扭曲的,也是可悲的。

话说有一位父亲,他和妻子本来是打算丁克的,但是在妻子40岁的时候改变了想法,通过试管受孕有了孩子。他本以为带孩子都想电视剧里一样,小婴儿会乖乖的躺在婴儿床里,家里一片温馨美好。

可真相当然不是这样的,有了孩子之后他的生活完全改变了,需要两个人没日没夜的照料,父亲即愤怒又沮丧。当孩子长到两岁,自己的生活还是完全围绕着孩子,他越来越暴躁,感觉自己已经没办法和母子俩继续生活在一起了。

这位父亲找到了佩里。

佩里让他聊聊自己的童年,他说:“我是来解决我的家庭问题的,和我的童年有什么关系?”身为心理治疗师的佩里,感觉这位父亲是在刻意的逃避自己的童年记忆。

原来他的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很少来探望,而在他看来,这就是“正常”的童年,大部分孩子的童年父亲都是缺位的。

佩里问:“你对父亲的遗弃有什么样的感觉?”他说自己不记得了。

也许他是在回避自己的痛苦,也许他认为:既然当年父亲离开我,并没有什么,那么我现在离开自己的孩子,他也不会有感到伤害吧。这样一来他也就不需要打开自己内心那个沉积着复杂情绪的盒子了。

但是佩里告诉他:“把你心内的盒子打开很重要,不然你就没办法察觉孩子的需要,你也会把自己从父亲那里接受到的情绪传给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这位父亲开始开始哭诉自己父亲的离开,他说:

我的童年里父亲角色的缺失,让我不知道怎么与父亲相处,以至于我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的孩子相处。我心中的怨恨是过去造成的,这和我的孩子无关。

现在,我已经明白自己对孩子的意义,我的呵护不仅让他现在感觉很好,也让他长大之后不会和我一样心中有所怨恨。

这位父亲借由对过往的回顾,接纳了父亲的离开,接纳了自己的情绪,也因此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必须要先释放暗藏在心底的悲伤,才能释放内心的爱。


想要疏离孩子怎么办?


作者佩里说,如果只给新手父母一条意见的话,那就是: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情绪。

你不会记得自己在襁褓时是什么感受,但是你的孩子会提醒你。或者你在某个年纪开始感觉孤独,等孩子到了这个的年纪,你也会想在感情上疏离他。就像刚才那位想要离开的爸爸,他不想面对孩子在自己身上所触发的情绪,他想要和他自己的父亲一样选择离开。

当然,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到不了直接遗弃孩子这一步,但与孩子的疏离是一道连续的光谱,在最严重的那端是遗弃。当孩子想要我陪伴,我让他走开,想要让我看他画的画,我只是做做样子敷衍一下,没有认真的对待,这其实也在疏离的光谱之上,是一种程度轻微的遗弃。

每个家长一定都有这样的感受,想要把孩子赶走让他自己玩,想让孩子多睡一会,以免占用自己的时间,也有的家长找各种理由不愿回家面对孩子,经常加班出差,忙这忙那。 真的是有无比重要的事情,还是以工作的借口逃避呢?其实我们的心里是有答案的。

带孩子真的很累,而且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我们的,这再正常不过了。

但我们要知道:孩子只会粘着我们这几年,等他慢慢长大,我们完全可以重拾工作、朋友和休闲娱乐,重回原来的生活。未来肯定有一天,孩子将不在需要我们,他会想方设法的离开我们。

遗憾的是,想要遗弃孩子的父母是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很难阻止把自己幼年时受到的对待继续传递下去。

如果你觉得自己时时刻刻都想要逃离孩子,你真正需要远离的,可能是孩子在你身上所触发的感觉。你需要抱着同理心回顾自己在小时候的经历,发觉孩子对你的需要与渴望。

这本书要我们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关键所在。而这正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东西,因为把焦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是容易的,把自己的愤怒归咎于孩子做错事是容易,而去探究孩子的行为如何唤醒了我们心底的感觉,从而改变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困难的。

希望这期节目,能让同学们能够洞悉到一些真相,接纳和疗愈自己的曾经,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与渴望。

徐德平

下一回讲讲阿德勒心理学吧

回复@徐德平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刘迦欢

好久没听小书童了,喜欢这本书

1_s1ldtl

发飙也很正常,父母也是人,教育并不是在执行KPI

听友452913546 回复 @1_s1ldtl

所以发飙后的勇于道歉就很有必要,哪怕事后几个月才想起来。

周越华

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女孩绝对不会问父母那样的话,因为智力没达到,而是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管因为同样的错误挨过多少次打骂。现实往往是小女孩第二次照样会往上爬,并让妈妈帮忙,根本不会记得上次妈妈因为同样的事情发过脾气。

维维壹笑没有闪

我就是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的阴影。

汉唐倪倪派自学

说得太理性了,绝对不适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