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你好,我是武志红,欢迎来到我的课程“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

2022年一月份,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

一个男孩过生日,家人为他准备了蛋糕,但在蛋糕上插满了课本,男孩看到后,气得大哭。男孩妈妈解释说,快期末考试了,他天天打游戏,我想提醒他好好复习,好好考试。

考试的隐喻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把做任何一件事,都视为一场考试。

这位妈妈,想让孩子做一个好学生,应对好考试。但是,如果把过好生日也视为一场考试的话,那可以说,作为考生,她不及格,她搞砸了。

还可以说,在这件事上,她是低水平的。当家长水平如此之低时,还想去教孩子,那孩子很难会成为高水平的考生。

看着这个貌似搞笑其实挺悲惨的视频,我被深深触动,内心里无数的故事、素材和思考被激荡,连到一起,最后我觉得:

十几年前就想写的《考试心理学》,终于可以写了。

那时想写的,主要就是针对考试的,但现在明白,一切都是一切的隐喻。正如我前面所说,考试的隐喻无处不在,这部作品可延伸成《学习、阅读、考试和做事的心理学课》这样一个主题了。

或者也可以简单说是《把事做好的心理学课》,甚至《成功心理学》。然而成功心理学这个概念被用烂了,不能用了。

成功心理学这个概念被用烂也很有意思,我们这么想出人头地,这么在乎成功,但地道的心理学就硬是不能坦荡地去诠释这件事了,不然就显得很低俗。

这样一看,这个世界很有趣,人性很有趣。但幸好心理学可以很好去观察、去认识人性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着这个有点儿悲惨搞笑的视频,我想起了另一个非常暗淡无光的画面。

那是一天晚上,跟着朋友去拜访她的一家亲戚,她说这家的男孩非常聪明,也因此得到了爷爷奶奶的重视。

但是,到了后发现,这家亲戚的妈妈正在教孩子数数。真的是用很原始的方式数数,手指头用完了,妈妈就教儿子把脚趾头也用上……

这个场景吓到了我,离开后我问朋友:这真的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并且他已经读小学了呀,竟然还用这么原始、笨拙的方式教数数?还是从一数到十的级别的?

朋友也很纳闷,她说她也有几年没见这对母子了,以前这真的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现在看起来也真是笨了很多。

这孩子真有可能是被教笨的,这样教,别说聪明孩子,就是普通孩子,也会被教傻吧。

这个暗淡无光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数数这么简单的事情,生生被弄成了悲惨世界的感觉,甚至还有一点儿恐怖片的味道。

但是,学习、考试和做事不该这么悲惨凄苦。

像过生日,就该好好过生日,一场快乐的生日会,会让孩子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他会因此更愿意好好去活,更愿意去学习。

如果过生日都这么苦,那或许推理,其他时候也都挺苦挺没劲的,于是他会更加想逃到游戏的世界之中。

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是1974年出生在河北农村,体验过严重的物质匮乏与贫穷,但在学习、阅读和考试这些事情上,我都算乐在其中。

小学的时候我就纳闷,为什么有些同学,成绩那么容易受老师影响?喜欢一个老师,成绩就变好,不喜欢一个老师,成绩就变糟。

我就不同,三四年级时,我很不喜欢一位老师,但她教的那门课,我就是最好之列,她对这种局面也是挺生气的。

在我身上,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因为喜欢一个老师,就爱上这门课;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本来挺好的一门课也不爱了。

此外,中小学时,我从未逃过课,因为真的热爱学习,一直到了大学,因为想更加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才开始有逃课。

高中时,要分文理科,可我都喜欢,所以真的是觉得遗憾,干嘛要分科啊,十来门课一起学不行吗?可以想象,我这种感慨会被同学们唾弃,因大家都觉得压力大,想减压,并且其实我成绩那时还比较普通,只是中上水平。

除了热爱学习,我还是考试机器,每当到了毕业考试这种级别的大考试,我都会超常发挥,小升初、中考和高考都是。

到了这样的关键时刻,我都是吃得更多,睡得更香,镇定从容,同时还有一份微微的兴奋……

作为考试机器,我自然也是不能很好地明白:为何有些同学,平时成绩极好,一到大考试就发挥失常。

对此,我先是初中时领悟到,考试不仅仅是学习水平之战,也是心理战,高中时则形成了考试轨道的概念,然后在高考冲刺阶段苦思考试技巧,结果在高考前一鸣惊人,第一次考了全班第一名,高考又是第一名,这是我整个高中仅有的两次进入全班前十名,也因此考上北京大学。

后面我会有文章详细讲述当时的情形,也包括自我分析,不过先说一下,我首先是有很好的学习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考试技巧乃至大心脏才能发挥作用。

心理战和考试轨道论,是作为中学生,对心理影响考试发挥的直观思考,等进入北京大学心理学后,逐渐有了心理学视角,我开始不断反思,前面讲的这些现象,心理学可以怎样解释。

虽然读到了临床心理学方向的硕士,但说实话,刚毕业时并不能很好地懂得,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

但这份思考一直在继续,等2005年开始在广州日报做心理专栏后,最初找到的一个解释是,很多考试焦虑是「来自别人的焦虑」。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考生背负的只是自己的焦虑,那么这份焦虑是相对容易承受的,但如果是家人通常是父母,给了他太多焦虑,那么这焦虑就太大了,因此容易发挥失常。

这个解释很有力量,然而并不能解释所有考试焦虑。等2007年开始做心理咨询师之后,一个又一个的长程咨询,帮助我逐渐在形成一些新的、更根本的思考。

一个重要的思考,是关于全能自恋的。全能自恋是婴儿最原始的心理,婴儿觉得和整个世界浑然一体,并希望自己一发出一个欲求,世界就得立即、马上、完美地回应自己,就像自己是神甚至造物主一样,不然就会发出全能暴怒,恨不得摧毁些什么。

随着长大,人逐渐会摆脱原始的全能自恋,降低了期待,也不再认为必须“立即、马上完美地回应”是真理,也因此减少了全能暴怒带来的破坏性。

但是,太多人心中仍然留着相当程度的全能自恋,因此有相当的全能暴怒,这导致的焦虑,是更为根本、更为普遍的焦虑。

原生家庭产生的「别人的焦虑」,和全能自恋产生的焦虑,都是相对好认识到的。

再接下来的思考,是关于思维与体验的这对矛盾产生的焦虑,这更普遍,也更微妙,难以觉知到,不过不难说明白,不难理解。

体验即人的感觉、情绪和情感,它是真实世界。思维则是体验的符号,是镜像世界。

真实世界的特质是“真”,这是体验的特质;镜像世界的特质则是“假”,这是思维的特质。特别强调一下: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

例如你喝到一杯水,就体验到这杯水的很多特质,如果你不喝,体验没发生,你只是去思考这杯水,那你怎么都思考不清楚这杯水的味道。

思维有巨大的好处,它严重简化了信息,而且形成体验的符号后,人就可以进行更便捷的记忆,以及各种进一步的思考了。

但是,思维有各种问题,特别是,它一旦脱离了体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更要命的一点是,人很容易犯“向思维认同”的错误,即把思维等同为“我”,不自觉地觉得“思维就是我,我就是我的思维”。

当发生“向思维认同”的错误后,人就觉得,做事情就该符合思维的特质,因此会拿思维的特质去要求体验。

思维是快的,体验是慢的,所以向思维认同的人,总是着急,总觉得事情太慢。

这份着急,导致了无数问题。例如最前面提到的那位妈妈,她就是因为着急,而把儿子的生日会给毁了。

着急的对立面,是活在当下。如果这位妈妈能懂得活在当下,她就会好好地先把过生日这件事弄好。

其实比快和慢更要命的特质是,体验是真的,思维是假的。思维只有和体验结合,才有了真的特质,如果思维脱离体验,就成为彻头彻尾的假。

假意味着,成长发生不了,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被掌握,才能成长。

这才是思维与体验这对矛盾要命的地方。犯了向思维认同的人,总是希望快,总觉得体验太慢,但是因为一直在思维上使劲,结果是,自己成长不了,至少是成长不好。

于是会出现这种现象,有的人在一件事上做十年,他水平仍然是普通,但另一个人做上一年,水平就远超过做了十年的。

对这种现象,我们容易以为是天赋和基因在发挥作用,但更常见的原因是,前者主要是在脑袋上使劲,在思维上使劲,而后者是在体验层面投入,在体验层面使劲。

不仅如此,思维上使劲的人,感受到的是压力,是苦,而体验上投入的人,感受到的是动力,也即内驱力,而且会乐在其中。

结果就是,前者觉得,为了生存,人得学习、阅读、考试和做事啊,可这些都是好凄苦啊,我不愿意,但是为了出人头地,还是好好勤奋好好努力吧。哎!

但后者觉得,哎呀,这事情怎么这么有意思呢,哎呀,太好玩太有趣太有意思了,于是学习、阅读、考试和做事等,都变成了享受。

别人的焦虑、全能自恋带来的焦虑、思维与体验这对特质带来的焦虑,这就是我为考试焦虑找到的三个因素。

这三个因素,自然也是可以累积和相互作用的,例如思维与全能自恋很容易结合,这会带来更进一步的问题。

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做事的四个层级:困苦、普通、高手和天才。

低水平的人,常常是被全能自恋所困,哪怕非常简单的事也完不成,也有人哪怕获得了第一名也不会享受。就像有无比巨大的障碍在阻碍着他们,他们的努力容易被切断。难以把事情坚持下去,是困苦级别的核心特质。

比起低水平来,普通人有了一个巨大的进步——能把事坚持做完。完成,远胜完美。能到这一步,你就可以给自己一些鼓励、认可和夸奖了。

普通人的问题是难以有很好的成长,时间和年龄,对他们构成了诅咒,于是导致,35岁的人不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职场上更有价值。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向思维认同这件事,因此他们主要在思维上使劲,然而思维是假的,于是出现不了很好的成长。

对普通人而言,学习和工作都很辛苦,都要靠努力、毅力,坚持着完成,于是人生就有了凄苦味儿,只是这个苦还是可以忍受的,在困苦级别那个苦,常常是无法忍受的。

到了高手这儿,事情就很不一样了。高手都是在体验层面,他们没有被思维困住,于是在他们打开了体验的那些领域,做事就成了享受。

高手都会体验到心流,而心流品质的不同,又决定了高手能达到什么样的层级。

到了天才这里,一个极为重要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合一”。思维与体验合一,人与事情合一。

如何能达到合一,我总结的一句话是,当拿出了全部的“我”,就能遇见全然的“你”。

对此,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有个很好的说法,“全然投入到一件事中,整个世界都会为你打开”。

其实,从困苦到普通,再到高手乃至天才之境,还可以看到一个主要因素,那就是“关系的深度”。

困苦级别的人被全能自恋所困,很难与事情建立关系;普通人能够和事情建立关系了,但是他主要是用思维与事情建立了一个比较假的关系;高手则是拿出了真实的自己,在体验层面和事情有了真正的关系;天才则是拿出了全部的自己,于是和事情建立了全然的关系。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这是我喜欢说的一句话,这也成了我们这个课程一开始我都会重复的一句话。

讲到这里,我想起伟大的诗人鲁米,他有一句美妙的诗句:

“不要问爱能成就什么,色彩缤纷的世界就是答案!”

这个世界是值得的,你是值得的,当你越来越能投入到深度关系中,你就会看到这个世界是何等的五彩缤纷。



撒哈啦_bn

内容挺好!就是说话的语速等让人听久了有点累。当然不能强求,换着时间慢慢听吧。🌹

回复@撒哈啦_bn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听友19110701

感觉讲话都快没气了,听着好难受

书写回忆录

这样的课程免费的我都不敢上,更不用说付费的!

听友84767503 回复 @书写回忆录

不想上没人逼你

Judy周周

老师您好!把音质调整好,太多噪音。

希尔维Sylvia

这个呼吸声太奇怪了,请问能否调整一下呢?

嘉木园园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