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当疫情进入了新的阶段,囤货的热潮又再次到来。如今,各式各样的药品成了紧俏商品,而在这数日之间,一种特殊的储备品,却出人意料地最先卖断了货。

黄桃罐头。

12月9日,罐头品牌林家铺子在某社交平台发文辟谣称,黄桃罐头本身没有任何药效作用,并劝网友们理性囤货,不要盲目跟从。该厂家还表示,目前货源充足,不必惊恐,也不必疯抢。

网友:黄桃罐头没有药效但是有魔力

按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事多半掺点营销,但放在黄桃罐头上,还真说不好——

买不到药没事,桃罐头不能少

为了应付或将到来的危机,人们未雨绸缪屯起了针对性药物,黄桃罐头也赫然在列,甚至比一些感冒药更加难抢。

它虽身为罐头食品,如今却被视为消炎药的 " 平替 ",被算在药物储备里。

这源自于一种南方人可能不太懂的东北/北方“迷信”:不管大病小病,来口黄桃罐头就好;要是危机时刻,罐头更不能少。

药店也上架了黄桃罐头:

如今,根据晒出的囤货情况可以很容易地判断一个人的家乡:如果他的储备里有黄澄澄的桃罐头,那对方多半是来自东北。

黄桃罐头为何成为北方的“药神”?

在一代北方人眼中,它就是“康复神药”。大到手术,小到感冒,来一口黄桃罐头,马上能一蹦三尺高。

这种玄之又玄的形容,一度让南方网友们不可置信,直到大量北方孩子出面证明:在他们小时候,这就是一种正儿八经的“良药”。

黄桃罐头身上围绕着的传说,让它成了如今互联网上最具神话感的食物。

但这种神秘的现象,其实背后并没有太直接的缘由,只是诞生于上一代人的集体习惯。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罐头属于北方的“贵重食品”。对于寻常家庭来说,只有在走亲访友、逢年过节时才会舍得捎上一罐。

对于寻常家庭的小孩来说,也只有赶上“特殊时期”才能尝上一口。

小朋友生病发烧,胃口不好,再加上怕苦不愿吃药,每逢此时,家长们都会开罐黄桃罐头喂服。

久而久之,这代人便有了孩子一生病就喂黄桃的习惯。

冬季的北方,相较之下更难吃到新鲜水果,会更倾向选择罐头产品,这种“生病喂罐桃”的现象在以东北为首的北方更加常见。

除此之外,老一辈的人们对桃这种水果也有着一定迷信。古人认为,桃枝能驱邪,桃亦能寓意“健康长寿”,而到了当代,“桃”因与“逃”同音,也有着吃桃“逃过一劫”的说法。

结合这些因素,这些吃桃罐头长大的孩子们,也便有了“一生病吃桃就好”的印象。

尽管他们已经不再是受父母照顾的孩童,但其实身体早已养成了条件反射——每当感冒发烧,总是想来口甜入味的黄桃。

它不单纯是种食物,人们也打心里清楚它没有实际功效,但它就是能象征着“康复”,象征着“安心”,象征着能被父母照顾的时光。

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属于一代人的“安胃餐”。

“comfort foods”是各国都有的说法,或可理解为“疗愈食物”。

菲律宾人在生病时会会吃名为 Arroz Caldo 的汤;芬兰人会选择水果越橘;匈牙利人生病吃大蒜蜂蜜;巴基斯坦人会做名为 Khichdi 的病号粥。

这些安慰食物在味觉上有着极大的不同,似乎难以归类到一起,但在另一方面,它们却有着一个高度一致的共同点:这些食物都是童年生病时父母、家人喂过的。

这些诸如黄桃罐头一样的“安胃餐”,能从味蕾开始,联结着童年。吃下一口,就仿佛能回到那个令人安心的时候。

它能满足自己的胃,也能传达一个讯息:现在,我能照顾好自己。

心已死梦以碎

多备点罐头也是好的,因为如果一旦没电了的话,你们懂得

回复@心已死梦以碎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听友396684563

嘻嘻,这么神奇的事情保密工作还是没做好,让南方的小伙伴偷学去怎么办?岂不是更难买到了?偷偷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小时候为了吃这个神药还会装病哦……哈哈😄

阳仔_11

有没有我们心里比你清楚,不用你多管闲事

垃圾娃娃

这个是丰富的维生素 吃也没啥不好 别吃太多

垃圾娃娃 回复 @Arthur年华

黄桃作为水果含有维生素C和大量的人体所需要的纤维素 胡萝卜素 番茄黄素平时能多读点书吗 能吗!!!

Arthur年华 回复 @垃圾娃娃

有毛的维生素

听友119011997

表示不能理解

小可_szn 回复 @听友119011997

罐头含糖高,热量高,吃了能给身体提供能量,吃了就能不难受了。

听友418314167 回复 @听友119011997

90年00年去看望病人就送罐头、鸡蛋和麦乳精还有点心,因为那时候物质不如现在丰富,可以选择的也少

老黄james 回复 @听友119011997

是一种情怀。以前长辈病的要死了,临死想吃一瓶黄头罐头,吃完就好了。

紫韵柔石

小时候只有感冒才能吃得到的桃罐头,生病得到特殊照顾的幸福感,开心人就精神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