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1990年7月,八国联军兵临紫禁城,紫禁城里一片风声鹤唳,戒备森严,人人行色匆匆,不发一言,整个皇宫上下,被一种憋闷的气氛笼罩着。

准备西逃的慈禧坐在颐和轩的坐榻上,微闭着双眼,似乎在闭目养神,大太监李莲英和崔玉贵侍立两旁,大气不敢出一下,以他们多年跟随太后的经验,太后的嘴角歪着,这是心里憋着气呢,说不定谁就要倒霉了。

过了一会儿,慈禧慢慢睁开眼,对着李莲英说道:“小李子,去把珍妃给我提到这来。”

李莲英答应着便出去了。

被三所西边被钉死三年的房门终于打开了,珍妃走了出来,此时的珍妃脸色苍白,头发披散着,全身恶臭,旗袍早已破旧不堪,勉强蔽体而已。

李莲英将珍妃带到颐和轩里,慈禧一见珍妃,慢悠悠地说道:“洋人马上要打进城来了,外面乱糟糟的,兵荒马乱的,谁也保不定会发生什么事儿,我们要避一避,但是带你走不方便,你留在这里万一受到侮辱,就丢了皇家的体面......”

珍妃听后,马上坚定地说道:“老佛爷可以离京暂避,皇上作为天子,应该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这话戳到了慈禧的痛处,当即恼羞成怒,大声呵斥道:“大胆奴才,你死到临头了,还敢胡说八道!”

珍妃仰起头来说道:“我没有应死的罪,我要见皇帝,皇上没让我死!”

此时的慈禧太后怒目圆睁,大声呵斥道:“不管有罪没罪,都去死,来人,把她扔到井里去!”

李莲英和崔玉贵扯住珍妃的胳膊往井里拖,当看着深不见底的水井,珍妃突然不挣扎了,开始放声大笑并高喊着:“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随着“噗通”一声响,珍妃就这样结束了她年仅二十五岁的生命。

珍妃落井的消息传出宫外以后,家人迅速销毁了她的遗物,并且绝口不提和珍妃有关任何事情。

这是为何?难道仅仅是因为慈禧太后厌恶珍妃,这是珍妃家里人再也不提及她的原因吗?

想当年,珍妃入宫前,也曾经是明媚活泼的一名少女,她是满洲镶红旗人,祖父为陕甘总督裕泰,父亲是户部侍郎长叙,伯父为广州将军长善,家庭显贵。

光绪十四年,慈禧下令为光绪皇帝选秀,经过大半年的千挑万选,最终挑选出31名秀女,又经过一番挑选后,最后有五人入围。

这五位秀女进入了“决赛”的环节,叶赫那拉桂祥的女儿静芬、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长叙的两个女儿。

这五位秀女中,叶赫那拉静芬是妥妥的“关系户”,因为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也是慈禧太后早已内定的皇后。

可为了不落人口舌,在殿选时,慈禧太后却故意摆出一副非常开明的样子,将一柄白玉如意和两个荷包交到光绪手里,告诉他,这五位秀女,如意交给谁,谁就是皇后,荷包交给谁,谁就是妃子。

光绪帝信以为真,还真以为可以自己追求真爱,他拿着玉如意走到了自己中意的德馨之女面前,刚要递出玉如意,就听到慈禧太后恼怒地喊道:“皇帝!”

光绪帝回头看了看慈禧太后,只见她正指着自己的侄女静芬,光绪帝明白慈禧太后的心思,哪敢违抗,只能不情愿地将玉如意递给了静芬,静芬就这样选为皇后,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隆裕皇后。

皇后是选好了,还得选妃嫔,光绪看中了德馨的女儿,慈禧担心德馨的女儿会选为妃嫔将来会和自己的侄女争宠,因此,让德馨的女儿落选,下令出宫婚配,而将一对荷包,分别赏给了长叙的两个女儿,这就是珍妃和瑾妃。

不过,慈禧太后还是失算了,德馨的女儿落选,光绪帝反而热恋上了珍妃。

光绪帝处于慈禧太后的淫威之下,处境一直十分压抑苦闷,珍妃的入宫,在他充满着阴霾的日子里散发出了一束光。

在很多影视剧中都会有这样的一个镜头,会描述珍妃身穿男装在大街上照相,历史上确实有珍妃身着男装的记载,不过那是在皇宫,而不是在街上,她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这样一个不拘封建礼节的女子。

珍妃入宫时,年仅13岁,她天真活泼,又擅长书画和下棋,有时候,常常身着男装,头戴顶戴,身穿马褂,足蹬朝靴,和光绪共饮共食,共玩共乐,有时甚至偷穿光绪帝的龙袍,丝毫没有顾忌皇室的禁忌,偌大的一个皇宫,俨然成为他们的二人世界。

最开始,慈禧太后是非常喜欢珍妃的,珍妃进宫时,天真烂漫,胸无城府,外无心机,还写得一手好梅花篆体字,这给沉闷的皇宫带来了一丝丝生机活力,因此不仅宫女太监喜欢她,连慈禧太后对她也是非常疼爱。

可慢慢的,慈禧太后就不那么喜欢珍妃了,因为珍妃时常管不住自己的嘴,想说就说,无所顾忌,自然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

隆裕皇后不得光绪宠爱,便时常对珍妃进行人身攻击,经常向慈禧太后打小报告,这也导致了慈禧太后不满珍妃的所作所为。

最开始,慈禧太后和珍妃的矛盾也就是普通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的婆媳矛盾,根本没有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让两人关系决裂的原因在于珍妃触碰到了慈禧的底线,把手伸到了朝堂之上,开始收受贿赂买卖官爵。

珍妃在后宫的工资待遇并不低,妃子的年例银300两,嫔年例银200两,而且是分月开支,此外每月、每日还有布匹、茶叶、果蔬等福利。

按理说,这些待遇足够珍妃在后宫悠闲地过上小康生活,可是珍妃花钱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光靠宫里的月俸根本不够用。

缺钱花的问题总是困扰着珍妃,花惯了钱的珍妃亏空也越来越大。

刚开始时,光绪还能拿出自己的俸银接济一下珍妃,但是时间长了,光绪手中也没有过多的银子,珍妃曾多次和姐姐瑾妃借钱,但是瑾妃的俸银也只是勉强够自己开销。

在这种情况下,珍妃没有办法,开始想门路赚钱,但是自己毕竟是个弱女子,身处皇宫,不能随便出去,怎么能赚到钱呢?

这个时候,珍妃的堂兄志锐建议珍妃卖官赚钱,并说由他执行卖官的事情,珍妃则负责在光绪耳边吹枕边风,年幼无知的珍妃一听,感觉这是个好买卖,当即和堂兄一拍即合,干起了卖官的买卖。

接下来,珍妃就与志锐买通了奏事太监,由奏事太监探知有何官缺,告知志锐,志锐就出面寻找买家,谈妥之后,再转达给珍妃,而珍妃则在恰当的时机,向光绪推荐此人。

光绪对珍妃本来就宠爱异常,深信不疑,所以对珍妃举荐的人多数启用,从没有产生过怀疑。

整个卖官过程进展的十分顺利,珍妃也得到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银子,贴补了在宫内开销的不足。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珍妃卖官到什么程度呢?当年她把上海道台这种正四品的官都给卖出去了,在卖官期间,更是闹了不少乌龙,可见胆子不是一般的大。

纸包不住火,珍妃私卖官缺的事慢慢传开了,她便开始被舆论所指责,但是此时的她倚仗光绪帝对她的宠爱,丝毫不知收敛,在帮玉铭谋取四川盐法道一职时,由于玉铭大字不识,令光绪帝颜面尽失,珍妃最终引火烧身。

珍妃卖官的时候只认银子,丝毫不顾及对方的人品和学问,常常闹出笑话,也令朝堂众人感觉离谱,于是便纷纷跑到慈禧太后那里奏报了。

自古美人招妒,树大招风,森严的大清皇宫终究容不下珍妃这么恣意的行为。

慈禧太后得知,恼羞成怒,下令将珍妃的衣服脱去,施以杖刑,打完珍妃,慈禧觉得还不解恨,逼着光绪皇帝下旨将珍妃降为了贵人,并宣布三个月内,皇帝不许召幸珍妃。

谕旨说:“朕钦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朝家法严明,宫闱后妃从不敢干预朝政。瑾妃、珍妃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卖官之事,均著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

慈禧惩治了珍妃之后,接下来就是那些参与卖官的人,此事涉及的人数众多,光是前后打死的太监就有六十余人,珍妃的堂兄志锐得到消息,连夜逃到上海,才幸免于难。

但是慈禧也不想因此和光绪的关系闹得太僵,打完珍妃以后,为了体现自己的宽容大方,特意给珍妃送来了八大盒食品给珍妃补身体。

一年之后,慈禧颁布懿旨,恢复了珍妃和瑾妃的封号。

虽然如此,但心有余悸的珍妃内心非常清楚,以后在皇宫的路更难走。

1895年,康有为发动众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提出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维新思想对光绪皇帝产生了极大的触动,珍妃从光绪言谈中听到一些国家政事,也让她深切地感到只有变法才能挽救国家,所以她非常支持光绪变法。

珍妃的支持给了光绪更大的信心,但是变法损害了慈禧等顽固派的利益,注定不会成功,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慈禧联合众多大臣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了瀛台。

为了进一步迫害光绪帝以及消除异己,慈禧将光绪身边的太监全部处死,并将珍妃交与隆裕皇后处置。

隆裕皇后将珍妃关在了北三所景旗阁小屋,北三所是后宫一个单独的小院落,本来是药房,长期弃置不用,破旧荒凉,院内蓬蒿丛生,十分简陋凄清。

珍妃的房屋阴暗潮湿,霉气熏人,床上只有最单薄的被褥,她穿的是破烂衣服,吃的是粗糙饭菜。

根据《故宫通览》记载,珍妃被囚禁后,生活异常艰难,门均被锁住,打上封条,吃饭、洗脸均由宫女从一扇活窗中端进递出。

此外,珍妃被禁止和宫女们说话,每天吃的是最下等的饭食,慈禧派两个亲信太监负责监视她的一举一动。

最令人痛苦的是,每逢节日,老太监还会按照慈禧太后的旨意来到珍妃住处,让珍妃跪地倾听老太监来列数珍妃的罪状,训斥完毕,珍妃还要叩头谢恩。

此时,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耳闻慈禧太后和隆裕皇后一起折磨珍妃,只有气愤难当,他自身难保,也无能为力。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紫禁城内格外炎热,珍妃已被监禁在北三所将近两年之久。

曾经那个豪放不羁、明艳活泼的大清皇妃如今只是一个阶下囚,一只名副其实的笼中鸟。

此时八国联军早已兵临北京城下,而慈禧在西逃前,做出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决定,下令将珍妃推到了井中,结束了她鲜活的生命。

珍妃死后,尸体在井里泡了一年多,家人是第二年才得知消息,那时候,八国联军退军,慈禧早已西逃回京。

为了不落人口舌,慈禧表示珍妃是为了免受洋人侮辱才跳井自尽的,并给珍妃恢复了名誉,追封为贵妃,又命珍妃的族人去打捞她的尸体。

由于井口太小,珍妃的家人费了很大的力气将尸体打捞出来,据打捞的人讲,尸体面目浮肿,已经辨认不出五官了。

由于尸体长时间被浸泡,已经严重变形,珍妃的哥哥含泪将她蜷曲的双腿勉强捋直,将珍妃的遗体草草埋在了西直门外的田村。

珍妃的去世,最悲痛的莫过于她的母亲,珍妃的母亲只要一提起珍妃的名字或者看到她的遗物,就悲伤到难以自持,于是族人只能忍痛烧了珍妃所有的遗物,再也不提她的名字,族人也绝口不提珍妃的任何事情。

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相继离世后,珍妃的姐姐瑾妃在井北侧的怀远堂东间设了一个小灵堂,立牌位,摆上香案,以示哀悼珍妃,后人也称此井为“珍妃井”。

公元1913年,隆裕皇后去世,已经成为皇贵太妃的瑾妃,才将妹妹珍妃的灵柩从宫女墓地里移到清西陵,葬于距离光绪崇陵百米处的崇妃园寝。

此时距离珍妃死亡已经整整13年时间,珍妃和光绪这对生前无法相聚的情侣终于在死后得以团聚。

古墓幽情,就此埋没了一缕香魂......

珍妃临终前所作词《一剪梅》再次展现了这位清末红颜的悲剧人生:

人折牡丹妒色娇,

瓣也残抛,枝也断梢,

花魂萦绕君王飘。

外寇牙獠,厉鹗飞跑。

昔日东皇甘澍浇,

圣主龙韬,民主歌尧,

西风怎奈雨潇潇,

谢了琼瑶,哭了花朝。

平人_2s

死不足惜

回复@平人_2s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rosesunny222

包罗万象满好听的

gratitude_0s

这一章不符合正史,珍妃没有披头散发浑身恶臭,李莲英也没有在场。

13607711fvv

1990年7月

当前评论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