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2023年全国高考已于6月7日开考。据教育部此前通报,今年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河南、山东、广东、四川、河北高考人数位居前五,河南连续第5年超百万,而山东、广东等地均超过70万人。
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95万到现在的1158万,十年间大学毕业生增长了10倍。
4月份青年失业率首破20%,大学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季
粗略估计2020年和2021年,每年约有200万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占总数的15%左右。2022届毕业生失业人数进一步上升至400万以上,而今年更攀升至500万以上,约占总数的30%。按照大学生在应届生中的比例为64%计算,那么大约有32%的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或找不到工作。当然,这个数据并不完全等同于失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显示,今年4月,16-24岁劳动调查失业率为20.4%,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

国际上的同类数据显示:青年人失业率一般是成年人失业率的3倍左右,但我国青年人失业率20.4%和成年人(25—59岁)失业率4.2%相比,差距已经达到5倍;

在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的背景下,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

“毕业就失业”已经成为“疫三届”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许多大学生成了自由职业者。

我国有2亿人灵活就业者,骑手,滴滴司机,直播自媒体成主要就业渠道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2亿人左右。

据调查,一些平台外卖骑手达到400多万人;在平台上从事主播及相关工作人员160多万人,比上年增加近3倍。

中华全国总工会消息,全国外卖员、快递员、专车司机等就业人员数量达到8400万人,接近一个亿。我国有将近十分之一的就业人口正在送外卖、送快递、跑滴滴、做直播等等。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铁饭碗”成大学生首选


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开始将求职目光投向体制内工作,这也相应地催生了近年来的考公、考编、考教资热潮。

数据显示,国家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近年来面向应届生的招录人数已经由2019年的39.17%上升至2023年的67.4%,但报考人数的大量增加,国考也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尤其是疫情三年,不少行业效益下降,缩招、裁员甚至是收入不稳定,靠近体制内端上“铁饭碗”成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

学历内卷让大学生苦不堪言,“央国政”招聘,研究生起步

一些公务员、事业编制岗位,还有一些国企、500强,研究生成了求职的起步门槛,

浙江杭州某街道办招聘,入职者全部都是清北博士、硕士。

深圳中学招聘教师,成功求职者全部都是名牌大学博士。

博士入职街道办的消息屡见不鲜。大学生直接提高的“外卖小哥”的平均学历。

2020年美团报告中指出,注册的295万骑手中,已有6万研究生,17万本科生。

这是个学历内卷时代。即便招个保安,也可能要大学本科学历。招些街道办事员,也得要名校硕士。一些小学教师岗位一大堆清北毕业生应聘。

当代大学如何面对“就业窘境”

在市场经济下,收入是由市场价决定的。供不应求的就会涨价,供过于求的就会便宜。如今已经不缺敲键盘的大学毕业生,缺的是高水平技工、和能够做「脏累苦危」工作的人。

大学生自己不愿意“脱下长衫”,生活会毫不留情的“剥下你的长衫”


近日, 天地壹号、壹号土猪品牌创始人、“北大猪肉佬”陈生在接受一档节目采访中表示,大学生是普通教育,不要把自己当精英。“我们现在没有就业问题,但会有结构性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关键问题在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如果孩子去做工人、当农民、送快递,他们会觉得没面子。

放不下面子不仅是大学生,还有大学的父母。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阶层,他们不希望孩子寒窗苦读毕业后依然从事着底层的劳动,那样读书的意义何在,上大学的意义何在。

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反而不如早早辍学参加社会工作的同龄人,这让“知识改变命运”的至理名言遭受到信任危机。

“3000块招不到农民工,却能招到大学生”这样的就业环境一度让许多大学生选择“躺平”


每个时代都不易,但愿所有的大学生不要妄自菲薄,都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这样才不至于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自我。

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考生在志愿填报时考量因素依次是学校、专业以及城市。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中国社会上对于学历价值的评判标准更多是凭借学校的名气、实力,其次是学校内专业实力。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的所在地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学校的实力,更多人愿意提前进入心仪的城市就学,以便日后的就业或继续深造。


中国考生填报专业首要考量因素是个人兴趣分析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个人兴趣是中国考生选择专业时首要考虑因素,占比为61.5%,其次分别为是否为热门专业58.8%和专业就业前景及薪资40.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访者缺乏报考专业认知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能力,无法辨别个人兴趣专业和热门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需要综合考量专业发展机遇。

听友222377182

福利全球最差 连每天工作8小时 每周工作5天 也执行不了 太令人失望了

回复@听友222377182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YOYO妈咪2016

肺腑之言,说的太有道理了。

比十八无多一无

我听完了,我也听懂了,感谢鸟叔!你们继续听,我马上要去送孩子去校外补习班了

此心不动AAA

我们需要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1590326tyxt

父母观念真的要变,以我自己为例,大学毕业没选择去成飞,来苏州进工厂做了几年,跳槽一家德国企业,从毕业到工作第7年能拿到Apple和其他公司百万年薪的offer,我完全是从事技术工作,去过注塑车间,冲压车间,电镀车间等基本工作。 从基础做起,耐住性子做实事,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会比白领差

北美鸟叔 回复 @1590326tyxt

实用技能是硬通货。

18602247ctp

太狭隘了 中国文盲多的时候好吗?大学生多是人口素质高 厚积薄发 人生路漫漫 是小鹰早晚会飞翔 小鸡永远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