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将开始长征,对于高级干部谁跟着大部队走,谁留在苏区坚持斗争,一律由博古决定,博古还专门对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交待:“干部的处理我负全责。”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高级干部谁走谁留,全部由博古和李德说了算,当时毛泽东大病初愈,他也险些以“身体不好”为借口被留下来,幸亏周恩来等许多同志据理力争,博古才勉强同意让毛泽东跟随“红星纵队”行动。

毛泽东获准跟随大部队行动后,周恩来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但此时的毛泽东想到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走留,他还担心着瞿秋白,他问周恩来:“秋白同志呢,他是走还是留?”

周恩来面露难色地说:“秋白同志被留了下来,担任中共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兼中央政府后方办事处教育人民委员。”

毛泽东马上激动地说:“现在不是什么职务的问题,留下秋白同志实在不妥,他担任过我党最高领导,目标太大,身体又不好,我请求组织上把秋白同志带走!”

周恩来叹了口气说:“你也知道,组织已经决定了,没有什么变动的余地,考虑到秋白同志的身体太差,准备派人掩护他回城市治病。”

毛泽东越想越生气,终于对周恩来说:“不行,我要去找他们,恳求把秋白带走!”

毛泽东为什么会如此关心瞿秋白呢?因为他们在10多年前就已相识,彼此之间的友谊实在是太深了。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在广州举行,毛泽东和瞿秋白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两人初次相识共事,他们都被对方所吸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毛泽东在会上专门提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说:

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可是漫山遍野都是农民,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中国国民党在广东有基础,无非是有些农民组成的军队;如果我们也注重农民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也不难形成像广东这类的局面。

毛泽东的发言得到了瞿秋白的支持和拥护,他认为毛泽东抓住了中国革命的关键,他感叹说:“我确认毛泽东是一位既有原则又讲策略的党的优秀工作者。”

1927年1月,毛泽东徒步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县的农民运动,他回到武汉后,很快将考察的所见所思写成了2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上报给中共中央。这篇报告称农民运动“好得很”,有力地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

瞿秋白看到这篇报告后十分重视,决定在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上全文发表。此事却遭到了陈独秀、彭述之等人的激烈反对,陈独秀要求删去文中言辞激烈的部分,只同意发表一小部分。

瞿秋白对陈独秀的要求十分不满,他一针见血地说:

独秀、述之就怕这篇文章拿出去,进一步激起“越轨”行动,有损与国民党的合作。什么“越轨”、“合作”?这样的文章都不敢登,还革什么命?我赞成毛泽东这篇文章的全部观点。

在瞿秋白的坚持下,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不仅被印成小册子广为发行,瞿秋白还亲自题写了序言,他在序言中号召:

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该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

1927年8月7日,在著名的“八七会议”上,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当选为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会议还根据毛泽东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用武装革命来回答蒋介石的屠杀政策。

八七会议结束后,瞿秋白专门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准备让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去工作,毛泽东却说:“我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开展农村革命,请中央批准。”

瞿秋白对毛泽东的想法大为赞赏,他在一次政治局常委会上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

8月9日,临时中央正式决定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领导湖南秋收起义。从此以后,毛泽东走上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1934年2月5日,瞿秋白终于到达瑞金,出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教育部长。就这样,毛泽东和瞿秋白又在一起战斗了,不过此时他们到受到了“左”倾冒险主义的排斥和打击,这种情形发展到长征前夕更加明显,所以瞿秋白才会被留在苏区。

10月9日,毛泽东专门来找博古和李德,他诚恳地说:“瞿秋白担任过党的最高领导,留下来目标很大,他的身体出又很差,是不是可以再考虑一下?”

博古听了毛泽东的话后,正在歪着头思考着,但此时李德却发话了,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却有一种不可违拗的坚意:“这是党的决议,不能随便改变!”

毛泽东听后愣住了,他的心像被利刃刮了一下,在汩汩地滴血……

这天晚上,毛泽东亲自来看望瞿秋白,瞿秋白见到毛泽东后十分高兴,他风趣地说:“灯花开,贵人来。今晚的灯花结得这么大,原来是你这位贵人临门。”

毛泽东问瞿秋白:“我还没有进屋,就听见你厉害的咳嗽声,近来病情是不是又加重了?”

瞿秋白叹了口气说:“润之,我这是老毛病了,倒不太要紧的,但是中央苏区的丢失实在比我身体上的病痛还痛心,这回又走得如此仓促,如果再这样折腾下去,非得把我们红军的本钱搞光不可。这次你能随主力转移出去,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希望能尽早出现转机才是。”

毛泽东紧紧地握住瞿秋白的手说:“秋白,我那边的事情你就少操点心,这里的情况会很恶劣,你们留下的同志,势单力薄,你身体又差,一定要多注意,多保重啊!”

中央红军长征以后,在越来越艰苦的环境下,瞿秋白的病情逐渐加重,最终项英和陈毅决定让他经福建取道香港、到上海治病疗养。

瞿秋白于是与何叔衡、邓子恢以及项英的夫人张亮等人一起行动。1935年2月24日,当瞿秋白一行人到达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附近时,突然枪声大作,原来长汀县的地方反动武装发现了瞿秋白等人的踪迹,便一举包围了小径村。

邓子恢指挥队伍左冲右突,激战一小时,仍不能突围,何叔衡不幸牺牲。瞿秋白因为患病,实在跑不动了,便对邓子恢说:“我病到这个样子,实在走不动了,你别管我,快点走吧!”

邓子恢当然不同意:“你走不动,我背你走!”

但瞿秋白下定决心坚持不走,他说:“你快点走吧!不然我们都跑不了,我藏在这里,敌人是不会发现的。”

此时四周的枪声更急,邓子恢只好带领其他人边打边跑,突出了重围,而藏在灌木丛中的瞿秋白最终不幸被敌人发现并逮捕。

瞿秋白被捕后,一直坚贞不屈,他在狱中仍念念不忘毛泽东在正确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上所建树的丰功伟绩,他曾说:

现阶段中国革命是土地革命,毛泽东同志的以农村为革命根据地,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解放全中国,这是正确的革命路线。

这个中肯的评价,是瞿秋白壮烈牺牲前对毛泽东的崇高赞誉,也表明了两人在农民问题关于中国革命的作用上的认识,是多么惊人地相似!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从容就义,他牺牲时年仅36岁。

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才得知瞿秋白牺牲的消息,他感到悲痛不已,后来每当他与别人谈起此事时,言语里总是不胜痛惜。

1939年5月,肖三回到延安,有一天晚上,毛泽东在和他一起散步时,聊到了瞿秋白,毛泽东感叹说:“是啊,假如他活着,现在领导边区的文化运动,该有多好啊!”

1950年12月31日,《瞿秋白文集》即将出版之际,毛泽东专门为此书题词,他在题词里深情缅怀和赞扬瞿秋白说:

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回复@李元华_b7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