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印度,是一个心理上渴望被认同,身体上却拒绝被认同的国家。

因为上蹿下跳的印度,已经不再是印度了。

话说2023年,那是一个秋天,20国集团领导人第18次峰会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然而就在其他19国元首收拾妥当整装待发时。却意外发现东道主印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叫“巴拉特”的国家。

更诡异的是,就叫叱咤风云的印度总理莫迪,竟然也被戴上了“巴拉特总理”的帽子,简直是“诡异妈妈给诡异儿子开门——诡异到家了”。人们不禁要问,那个浑身散发着咖喱味儿的印度哪里去了?

而当同样一身咖喱味儿的巴拉特跳着熟悉的宝莱坞舞蹈粉墨登场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你小子还是印度啊,换了马甲差点儿没认出来!

那么,大名鼎鼎的印度名字不用,为啥印度非要另辟蹊径呢?难道“巴拉特”比“印度”更朗朗上口?

绝不是这样的,毕竟朗朗上口从不是一国名称的首要考虑因素,名字背后的意义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印度将国名改为巴拉特,一定是因为巴拉特比印度更有意义。而这个意义,就是去殖民化。

简单说来,“巴拉特”是带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本土词汇,而印度却是带有浓厚殖民色彩的舶来品。

今天的世界,尤其是英语世界,习惯用“India”指代这个南亚大国,因为这个名字一直以来都是约定俗成的。

而这个“一直”,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殖民时期,从1600年第1个英国人登上南亚次大陆开始,印度就成了这片土地的代名词,从此英国在南亚疯狂扩张,并将征服的所有土地整合为“英属印度”。

而当英国在二战结束后元气大伤,不得不从英属印度卷铺盖滚蛋,并最终抛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字才开始广为人知。

对于印度这个以被殖民史为荣的国家而言,理所当然地继承英国殖民者遗产,并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实在是常规操作。但印度却对同属英国殖民者遗产的“印度”之名深恶痛绝,并一再表示要和这个带有殖民痕迹的词汇一刀两断!

不知道别国怎么想,反正英国是挺无语的。因为印度虽然是英国手把手殖民的,但“印度”这个这个名字却不是英国起的。

最早说“印度”一词的,是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人,话说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一条大河波浪宽,七条支流有特点,于是当地居民称之为Sapta-Sindhu,意思是七条河流,这条大河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印度河。

印度河流淌的土地,最早在我们的史籍中被称为“身毒”,和“印度”的发音接近,然而由于波斯人不擅长发S音,或者说是伊朗语中的“h”与梵语中的“s”同源,所以Sindhu成了Hindu,发音即是印度。

然后,突厥人、蒙古人等征服者,都把踩在脚下的土地称为“印度”,最后被希腊人定型为“India”。

虽然印度不是英国殖民者的“恩赐”,但作为被各路征服者轮番殖民的国家,“印度”这个词,本身就与殖民二字深度捆绑,所以印度最想抛弃的,就是这个词,尽管印度心里对被殖民历史甘之如饴,但面子上的功夫还是要做的。

对印度而言,将国名改为巴拉特并不突兀,毕竟这个词在印度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今天的印度英语版宪法中,第1章第1条写着:“印度,亦即巴拉特,是一个联邦”;而印地语版的宪法则写道:“巴拉特,亦即印度,是一个联邦”。

可以说,印度早就把自己看作巴拉特人。

那么,“巴拉特”到底有啥魅力呢?根据印度方面的说法,Bharat又译为婆罗多,来自古老的梵语,这个词最早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献往世书和史诗《摩诃婆罗多》,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衍生的意思则是 “寻找光明和知识的人”。

相传在古代印度,有一个强大的国王,他在位期间打败了许多雅利安人的小王国,此后这位国王及其后裔被称谓“婆罗多”。

应该说,在数千年的被奴役史中,挑出这样一个扬眉吐气的时代太不容易,尽管是传说。所以印度这种至少做了去殖民化表面文章的行为,还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毕竟,同样曾被英国殖民的缅甸,早已在20世纪80年代将英国殖民者命名的国名“Burma”改为“Myanmar”,意在祛除殖民痕迹。如果印度坚持顶着殖民痕迹的帽子,即便不一定是英国制作的帽子,那么鸡怎么看它,鸭怎么看它?大鹅怎么看它?以后在动物界还怎么混?

所以,国名要改,必须要改,而且一定要改出风格,改出水平。如此,印度的民族自信心有了,莫迪政府的选票也稳了,妥妥的一举两得。

只是,没有了印度之名的印度,还能称之为印度吗?

要知道,今天的“印度”。不仅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更捆绑了很多看不见的元素,比如国家认同感,比如印度洋。

要知道,虽然“巴拉特”或者“婆罗多”自古以来就指代着今天的印度地区,但国家层面的印度,确实是英国殖民者给予的。毕竟印度立国从未经历过残酷的革命或战争,所以英国殖民者留下啥,印度就只能继承啥,包括印度的版图。

因为印度的边界线,本身就是英国殖民者划定的并冠以“印度”之名,所以当与之范围不一致的“巴拉特”或者“婆罗多”取代印度,重叠区之外的地区会自动默认为自己是巴拉特人或者婆罗多人吗?别逗了,正是因为没有革命或战争对社会秩序的重塑,所以印度才只能以“印度”这个名字强化认同,如今主动放弃“印度”,明摆着就是让印度重回分崩离析状态,这本就是作茧自缚的操作。

另外,印度自诩为英属印度继承者,如果改名巴拉特,以后印度果然失去所谓“英属印度继承者”的正统性,此前以恢复英属印度版图为名对邻国的欺凌,也必然瞬间失去所谓的正义性。

更尴尬的是,没有了“印度”的国名,印度想要恬不知耻地将印度洋表述为“印度之洋”的野心也不得不就此搁浅,毕竟印度洋不是为印度而命名,“巴拉特洋”或“婆罗多洋”就更是痴人说梦。

可以说,相比于虚无缥缈的民族自信和可怜的选票,印度改名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所谓,改名一时爽,随时火葬场,印度改名,只能是弊大于利。

但以莫迪政府的尿性,即便千难万难,也要继续下去,毕竟他们撼动不了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改变不了一盘散沙的现实环境,所以只能把这种费力不讨好但容易操作的破事进行到底。

而面对印度的胡闹,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静夜史认为当然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这不仅是当年“汉城”改名“首尔”的惨痛教训,更是因为,国名一改,除了印度国内要付出高昂的改名成本,我们也不得不陪它们闹腾,尤其是此前出版的地图全部要更改,这对我们而言绝对是无妄之灾,我们没有责任和义务为它们的胡闹买单。

想当年,不说土耳其将国名从Turkey改为Türkiye,荷兰改名尼德兰,就连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白俄罗斯”改名为“白罗斯”,我们都没有听之任之,何况无足轻重的印度。

所以,印度折腾是它们的事,但我们作为大国,应该有不怕得罪它国的担当。毕竟,我们表示反对,不仅是打压印度的嚣张气焰,捍卫我们的利益,更是为世界各国谋福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兴礼_43

印度应该是一个文明故国!

回复@兴礼_43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听友262374681

只要你评的顺溜,让相当一部分人听不出来所谓的节奏,评论区里就太平得很。这就是当下的情况氛围,这就是几十年来一直提倡要实事求是讲实话爱国爱家的当下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