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希彦,欢迎大家来听唐诗。

      现在一说到诗,很多人的反应是附庸风雅,或者认为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诗到底有没有实际用途?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南北朝的时候,梁武帝要找陶弘景出来做宰相。陶弘景是位修道之人,他不愿意去。梁武帝要他说出理由。这个时候如何回复呢?很困难,因为一言不当,很有可能大祸临头。

      陶弘景的回复是一首诗,诗是这样说的: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你问我山里有什么?山里有很多的白云。可惜这些白云只能让我自己愉悦,我没办法送给你。

      你看这个回答多么的巧妙,他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没有?说出来了,我喜欢的东西,就算能送给你,你未必喜欢;我的生命境界,就算讲给你,你也未必理解。这里面的意思友好吗?可以说,不是那么友好的,那梁武帝生气了没有?没有。不仅没有再强迫他,后来还以礼待之。陶弘景因此就留下了“山中宰相”的美名。意思是,他虽然在山里,但待遇和地位跟是宰相一样的。

      这个故事的结局为什么如此愉快?是因为这样的回答太有诗意了,这样的诗句,哪怕时隔一千多年,依然让人心生愉悦,何况是梁武帝。

      这就是诗的妙处,它能表达常规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还能让原本不能与你共情的人与你共情。

      所以孔子说,“不知诗,无以言。”

      意思是,没有学过《诗经》的人,是不懂得如何说话的。可见我们的文化历来是很重视语言训练的,对于人类而言,力量最大的就是语言,战国时期那些纵横家,他们可以凭语言挑起或者熄灭一场战争,可谓是一言兴邦,也可以一言祸国。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有本事的人常常会输给一个有表达能力的人,输给一个有共情能力的人。而训练人的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诗。从这一点上而言,学诗也是一个必需品。

       现今人类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相互之间的协作非常紧密和深入,没有好的表达能力,这是没有办法做道的。

       关于诗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来看一封李白的自荐信《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听说天下的谈士在一起,是这样议论的,人生在世,可以不用封万户侯,但一定要认知一下韩荆州。

这个韩荆州的真名叫韩朝宗,是唐代著名的官员,以举荐人才而闻名,著名的能臣李适之就是他举荐的;唐睿宗想传位给李隆基,都征询过他的意见。

       大家去攀附韩朝宗自然是为了做官,李白写信给他也是为了得到举荐,怎么能说只要认识韩朝宗就可以,可以不做官呢?这个逻辑显然是不合理的。但这就是李白的情商。像韩朝宗这样的人,他能够对天下的士子如此之优待,可见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重情重义的人最怕什么,他不怕被人利用,相反,他愿意被利用,只要你是朋友。他们最怕的是,别人对他只是利用,而没有情义。所以李白在这里说的是什么呢,是对韩朝宗的情义,当然,他不能说自己的情义,他们还不熟,说情义就假了,李白说的是天下士子对韩朝宗的情义。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知道,过于热心,过于仗义的人,免不了遇见忘恩负义的人。所以这句话可真的是打着了,一定是韩朝宗爱听的。可以说,韩朝宗这么多年来所受的伤害,李白一句话就把他疗愈了。这就是李白的共情能力。

       这就是诗人的语言,他不仅是表达力超强,共情力也超强,可以说,作为一封自荐信,这第一句就已经很成功了。

       这篇《与韩荆州书》里面还有很多我们现在很熟悉的词语,比如“一登龙门”,“脱颖而出”,“笔参造化”,“学究天人”,“雕虫小技”,你看,这些我们今天还在频繁使用的词语,都是出自这篇文章。一千多年前的话,我们今天还是觉得这些话这么的好用,或者说,我们还是找不出另外一句更好的话来替代它,这就是语言的穿透力,他不仅能穿透人心,还能穿透时间。可以这么说,我们可以不认识这些诗人,但是不等于我们的语言里,我们的思想里没有这些诗人,这就是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早就化入了我们的血液,化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刚才我们所说的是诗的外在功能,那诗对于我们的内在,有什么作用呢?

      《左传》里是这样说的,“诗言志”,意思是,诗更重要的还是关乎我们的内心,关乎我们的内在,诗歌对我们内心是有开启作用的,一个生命中有诗意的人,他面对苦难的人生,他发生抑郁和焦虑的概率会低很多。

当然,前提是那些打开我们心胸格局的诗,而不是寻愁觅恨的诗。这就是为什么历代学诗多从唐诗入手。唐诗的特点是什么?是大,心胸大,格局大,连肺活量都大,我们可以来感受一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的诗。

      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王勃的诗。

      你看这种雄跨古今,睥睨天下的气势。可以这么说,这样的诗句,千百年来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心胸。现在学传统文化的人很多,如果只是学一堆道理,很容易成为偏狭的人,固执的人。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大人君子的文化,大人君子的气象和格局如何培养?从小就要培养,于是就有了《唐诗三百首》这样的启蒙读物。

那唐诗到底该如何读呢,我们下期再讲,谢谢大家。



虛空素履之往

喜歡劉希彥老師的課程,琴音,以及中醫著作。

回复@虛空素履之往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晴天里de细雨

期待太久了的听希彦老师讲唐诗,一听就停不下来了

黄小麦_gp

太好了!生动、深入、高远!

希语惜语

期待已久,终于可以听了,马上订阅!

听友80728899

诗在古代,本就是小道。写诗读诗的,也不过是士大夫们。芸芸众生,绝大多数,在泥巴里抛活。 你说诗有什么实际用处? 于当时,不过是士大夫闲情偶寄。于现在,但是有实际用处,养活了一批又一批人。 一群不写诗的人,靠研究古诗,名利双收。 如果诗本身有用 尔等怎么不写诗,跑去研究古人的诗? 诗有用,不过是千百年后,成为文化遗产的缅怀之用。

北游ah

和学校语文老师不一样的诗讲,细腻有穿透力,思路感觉被打开了,有意思

大家讲坛 回复 @北游ah

欢迎收听,感谢支持

当前评论用户

131342

简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