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冲突(4)

2024-01-30 08:44:1525:00 6623
所属专辑:勾勾读世界
声音简介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的前因后果(4)

原创 桅杆677
走进历史的深处
2023-07-06

七、中苏关系:从同志、盟友到反目成仇

莫斯科交锋: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经历了从不信任、盟友、论战、直至反目成仇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成立才2个月,主席放下建国之初的千头万绪,出访苏联,足见新中国何等重视对苏关系。主席此次出访苏联,名义上是给斯大林祝寿,实质目的是要“废旧约、签新约”,即废除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时签署新的同盟条约。但条约问题一经提出,苏方和斯大林大为意外和愤怒,认为中方提出的收回东北主权的草案“不能接受”。苏联的根本想法,是要维持雅尔塔协定所确立的国际体系,保持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既得利益。因此,最初的会晤中,中方在条约问题上就碰了钉子。苏联采取冷处理和拖延战术,使主席倍受冷落,与刚到莫斯科时的“隆重接待”形成鲜明对比。对此,主席强硬坚持,抱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态度。在此期间,密切关注主席访苏的美国政府为了拉拢中国,分化中苏关系,公开宣布“美国的防御圈不包括台湾,无意于使用武力干预中国内政,也不会卷入中国内战”等等。这使苏联和斯大林意识到,如果不接受中国的条件,中苏同盟就无法建立,苏联在东方阵营的盟主地位就将动摇。经过长达2个多月的交锋,苏联不得不做出实质性地让步,同意放弃依据雅尔塔协定从中国东北所获得的全部权益。1950年2月14日,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主席此次访苏,达到了“废旧约、签新约”等全部目的。但斯大林对此却非常不爽。

博弈朝鲜半岛:自沙俄时代开始,苏俄数百年来对中国东北孜孜以求。但新中国刚一建国,就迫使苏联吐出对日作战所取得的东北权益。斯大林本就不相信“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担心中国会不会成为另一个南斯拉夫。在东北主权上的交锋之后,斯大林对新中国更加不信任。苏联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尤其是没有不冻港。上述权益交还给中国后,苏联在远东的战略优势就大打折扣。为了维持这种战略优势,苏联支持或纵容北朝鲜发动了朝鲜战争。因为朝鲜战争无论胜败,其结果均对苏联有利:北朝鲜胜,苏联即可控制整个朝鲜半岛,以替代在东北失去的战略利益;北朝鲜败(这只有美军参战才有此可能),则美军将兵临鸭绿江畔,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必将无力对抗,只得求助于老大哥。苏联即可名正言顺地帮助中国“保护”东北,归还东北权益也就无从谈起。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缺席安理会会议,放弃行使否决权,实质是为美国干涉朝鲜战争开绿灯。其目的非常明显:让北朝鲜在战争中失败。这样,苏联即可援引《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名正言顺地将新中国置于苏联的“保护”之下,同时维持其在远东的战略优势。但出乎斯大林的预料,新中国做出了“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决策并且取得最终胜利,破了斯大林设的这个“局”,保住了东北的权益,彰显了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决心和能力。同时,新中国勇于承担国际义务的精神和行动,也使斯大林改变了对新中国的不信任态度,中国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所争得的东北权益,开始从纸面上落到实地。

无私援助:自抗美援朝开始至珍宝岛战斗爆发,中苏关系先后经历了十年蜜月期和十年论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真正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苏联在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向中国提供了大规模的援助。尤其是赫鲁晓夫上台后,为获得中国对其支持等多方因素考虑,进一步加大了对新中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最终落实150项)。这些项目实际完成投资近200亿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中国1953年的GDP刚过1000亿元。当时中国工业人才严重缺乏,苏联派遣大批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来华指导,不仅保证了项目建设,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工业人才。苏联还免费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援助,尤其是原子弹、导弹等军工技术和设备,大大缩短了“两弹一星”的发展进程。中国借助苏联的项目援助和大量低息贷款,迅速建立了比较完备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如果没有苏联的大规模援助,新中国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迅速从一个农业国走上工业化道路。可供对比的,是与新中国基本同时建国、当时工业基础还略强的印度,至今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仍然没有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虽说苏联的对华援助,也是基于其国家利益考虑,但其援助是实实在在的,规模也十分巨大,说是无私援助并不为过。对此,我们也没有必要选择性忘记。

十年论战: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苏两党关系开始发生逆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分歧和矛盾日益激化,从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论战,进而把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中苏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1958 年,起因是苏联向中国提出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无线电台等要求。中国认为这一要求不仅有损中国主权,而且是企图以军事合作之名行控制中国之实。此后,双方的论争持续激化,1960年7月16日,苏联正式照会中国,限期召回在华的全部苏联专家,销毁技术图纸,撕毁双方几乎所有经济合作合同。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苏联又偏袒印度,双方由同盟关系逐渐演变成敌对关系。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苏共一直以老子党、苏联一直以老大哥自居,习惯于对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其他党、其他国家发号施令。加之两国、两党历史上的恩恩怨怨,不可避免地交织在论战之中,致使双方现实中的矛盾和分歧更加难以调和,难以理性对话。正如中苏论战的当事人之一邓小平在1989年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所说的:“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中苏论战,表面上是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统之争,实质是国与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之争,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利益冲突。这种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论战方式表达出来,使分歧和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从盟友变成敌人。

八、世界格局:中国单挑两大阵营

处境孤立:自冷战开始,东西方阵营对峙,实质是美、苏在全球争夺霸权。基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苏联在二战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加之美国从1962年开始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到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苏联在军事领域及全球争霸中开始占据上风。但由于美苏都建立了庞大的核武器库,形成了所谓“核恐怖平衡”,双方都意识到一时间谁也吃不了谁,遂试图缓和冲突和对立。1965年8月5日,美英苏三国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旨在限制后起国家发展核武器的权力,其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美国政府当时最为棘手的是越南问题,希望苏联向北越施压。苏联对此也积极回应,并撇开中国,斡旋和推动了1967年5月的美越巴黎秘密会谈。在全球重大事务上,两霸“共治世界”的意图开始显现。中国当时在国际上的处境十分孤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封锁,与苏联等东方国家关系也持续恶化。中国的朋友,主要就是陆续从西方殖民地独立出来的亚非拉小国。也就是说,中国当时是在单挑世界两大阵营。如果美苏“共治世界”的意图成为现实,中国的处境会更加孤立和困难。如何打破两霸围堵这一战略困局,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中国当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高层认识到:美苏“共治世界”只是暂时的,相互扼制才是其既定的和长期的战略,表面的“共治”掩盖不了其争夺世界霸权的实质。

突破困局:认清了本质,也就有了破解之道。当时对中国而言,苏联是最大、最直接的威胁,也是最凶狠的对手。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布拉格之春等事件中,苏联派出军队直接干涉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兄弟国家。勃列日涅夫还公开宣扬“有限主权论”,为武装干涉其他兄弟国家制造理论根据,其大国沙文主义嘴脸显露无疑,也为中国敲响了警钟。自抗美援朝战争以后,美国对加入东方阵营的新中国一直充满敌意,处处围堵。但自1962年直接介入越南战争后,美国经济上几被拖累,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军事上也处于下风,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已经显露疲态。美国急于扭转这一颓势,却明显处于一种矛盾心理:既希望苏联帮助其从越南脱身,又很清楚苏联不可能真心帮忙。可以佐证的是1967年5月开始的美越巴黎会谈,持续数年,毫无进展。因此,中国可以利用美苏争霸这一本质矛盾,打破其“共治世界”的图谋,进而从困局中寻求突围。实际上,当时美国已有联合中国的意愿,中国也有意借助美国的力量。但中美相互敌视长达20年,双方虽有共同利益,却严重缺乏互信,也无法直接表达和沟通。为突破困局,中国决定在持续多年的中苏边境问题上做文章,一方面表明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消除苏方在争议地区无休止的挑衅和既成事实的强占企图,进而促进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一方面通过宣示一种决绝的态度,向全世界、尤其是向西方国家发出明确的信号。

边界冲突:前文说过,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强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中国领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从此成为中俄(苏)东部界河,但具体边界并没有勘定。从沙俄时代到1949-1959年的中苏关系蜜月期,两国4300多公里的东部边界相安无事。由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中岛屿的归属没有界定,世代居住在江边的边民依时令上岛渔猎采摘,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下来。随着中苏两党论战扩大到国家关系领域,苏联终止经济合作,撤走专家,平静的边界也开始紧张起来。按国际惯例,两国界河上的岛屿,通常以主航道中心线划分岛屿归属,例如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因状如元宝而得名,苏联称为达曼斯基岛)和七里沁岛等众多岛屿,明显在主航道中心线的中方一侧。但苏联根本不管这一套,仍然沿用沙俄“先强行占领、再谈判确认”的侵略公式,无论这些岛屿在主航道中心线的那一侧,他们都派人去实际控制,然后就认为“不存在争议”。苏军边防部队从1960年开始,对上岛的中国边民先是驱赶,进而破坏中国边民的渔采器具,殴打上岛的中国边民,行为极其粗暴和野蛮。苏军的行为必然招致中国边民的反抗,双方的冲突即由此爆发,并持续不断,每年都有数千起,且有逐步升级之势。为解决边界争端,中国提议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

边界谈判:在中国政府的倡议下,1964年2-8月,中苏两国在北京举行第一次边界谈判。谈判期间,苏方一直不承认存在不平等条约,不承认有边界争端,极力回避“边界谈判”的提法,称之为“核定边界线的苏中协商”,对谈判明显缺乏诚意。因而前几轮会谈毫无进展。中方为推动谈判,建议双方交换并对照按各自理解标出的边界线地图,以便找出具体的争议地区。在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双方交换了标有各自主张的边界线地图。经过对照,双方东段边界存在争议的地区涉及岛屿600多个,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双方随即组成专家工作小组,具体研究、讨论东段边界的这些争议地区。双方的专家基于国际惯例和专业判断,遵循主航道中心线划界原则,对600多个争议岛屿的归属全部进行了划分,确认其中的400多个属于中国(包括珍宝岛和七里沁岛),其他属于苏联。双方专家唯一争执不下的,是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被苏联占据的黑瞎子岛。到6月底,除黑瞎子岛以外,双方代表团已就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在内的东段43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走向达成一致,工作小组已经形成协议。苏方代表团向苏共中央报告,建议将有分歧的黑瞎子岛地段“挂起来”,双方先草签已达成一致的工作小组协议。此时,苏联方面却节外生枝:1964年6月8日,苏共中央发出党内文件,责成其相关部委临时修改涉及中俄边界历史和地图的历史教科书,删除一切不利于苏方的提法和表述。

意外中断:此时,双方的边界谈判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工作小组协议已经接近完成。苏联此时采取的行动表明,苏方对达成边界协议明显缺乏诚意。中方对此大为不满。7月10日,日本社会党访华团拜会主席,在谈到苏联占据日本北方四岛问题时,主席说:沙俄一百多年以前,把贝加尔湖以东,包括伯力、海参崴、堪察加半岛都划过去了,那个帐是算不清的,我们还没跟他们算这个帐。这个谈话并没有触及具体的边界问题,其目的可能有二:一是解决边界问题的意愿不强,因为反正拿不回来,将问题挂起来,在对苏关系中就始终握有一张牌。后来的珍宝岛冲突,就是利用了“领土争议”这张牌。二是希望给苏方施加些压力,推一推正在进行的边界谈判。但从中也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大量故土被占的怨恨情绪,即使是伟人也不例外。日本报纸刊很快登了主席的这个讲话。苏共中央立即以此为借口,指示苏方边界谈判代表团不得签订协议,致使谈判中止。9月底,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专门返回莫斯科,劝说赫鲁晓夫同意签署两国东段边界工作小组协议,却无功而返。其实,中国当时是准备签订工作小组协议的,如果苏联高层接受契尔沃年科的建议,后来的珍宝岛一仗就打不起来了。只是历史没有如果一说。实际上,在中苏论战进入高潮的背景下,实在不是解决边界问题的良好时机。尤其是苏联方面,当时无意全面、彻底地解决中苏边界问题。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争议地区均被苏联实际控制,拖而不决对苏联更为有利。当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后,当时苏共内部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根本无暇顾及边界事务,双方自此再未提及恢复边界谈判问题。

(未完待续)

13182060bcg

👌🏻

回复@13182060bcg
表情0/300

其他回复(1)

其他用户评论

勾勾读世界

照片很珍贵。

1510192pncr

苏联也援助印度了吧

勾勾读世界 回复 @1510192pncr

现在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