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岳阳楼记》今犹在,不见当年范仲淹下篇:庆历失败被贬的范仲淹借《岳阳楼记》表心意
在中国历史上,人品正直,能治理地方,还会领兵打仗的人少之又少,能数得上来的就那么几个:诸葛亮、王猛、王阳明…等等…范仲淹也是其中之一。
1043年,西北战事平息,范仲淹被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刚一升官,他就把工作重点指向了改革。
下过地方,上过朝堂,喝得了清粥,也吃过猪肉,范仲淹清楚地知道,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很多人卖儿卖女才能活命,很多人占有大片土地,很多人贪污无数钱财:
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但政府的职责就是尽量让它公平一点,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他们都是希望用一腔热血消除黑暗、迎接光明的理想主义者。范仲淹、富弼、韩琦、滕子京、欧阳修…等…他们奋力一搏,主导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改革就是砸掉无数人的饭碗,再让无数人端起新饭碗。可往往要砸掉的是拥有反抗能力的富豪,而希望端起饭碗的是没有力量的农民。所以,大部分改革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也不例外。
"庆历新政"只持续了一年,就因利益集团反攻倒算而难以为继。改革派的大将也纷纷离开朝廷,到地方上继续发光发热。范仲淹去到了邓州,滕子京去了杭州。
1046年,范仲淹收到滕子京的画,请他为新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他喝了一杯酒,看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烟波浩渺的洞恋湖上,打鱼的船只、天上的飞鸟、堤岸的芳草以及岳阳楼诗意地浮现在画面中,有一种难以育说的韵味。
这里不仅仅是洞庭湖,更是大宋的江山,是祖祖辈繁衍生息的地方。肥沃的上地、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明,都在这里传承,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改通人和,百废俱兴。
......
予观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
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源;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可如今,这片土地上是什么景象呢?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如果农民遭遇蝗灾、旱灾,本就不多的土地也要被迫卖掉,亲生的儿女都保护不了。
官府也好不到哪里去,只领工资不干活儿的官员太多了,贪污腐败横行,军队战斗力低下,这哪有一个大国的样子?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行。
......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借画借文字感慨到:我这一生的奋斗,难道是为我自己吗?不是的。
面对这样的局前,我只能尽力去做,有不符合规矩的地方,我就提建议;地方没有治理好,我就努力干;西北边境战争连绵,我就去奋斗数年。身为宰相,我想和同伴改变这一切,让天下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稳定的收入,遇灾时能有保障。如果世界能变得如此美丽,那我做梦都能笑醒。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可惜,我们毕生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想触动利益阶层比登天还难。可人生就是这样,努力奋斗了,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庙堂上,我就尽宰相的责任,济世安民;在地方上,我就尽臣子的责任,为君王分忧。虽然我的努力没能得到回报,但只要正气长存,就会有人继续我们的事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优,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新人,吾谁与归。
一篇《岳阳楼记》,惊艳了时光。千百年来,它早已成为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激励着历代英雄豪杰策马扬鞭,鼓舞了无数君子以此为圭臬,在范仲淹的理想道路上,前赴后继。范仲淹用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成就了千年不朽的大功业。
范仲淹在被贬睦州时,曾写过一篇《严先生祠堂记》,盛赞东汉严光 的气节和操守: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其实,这更像是他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些伟大的灵魂和他们的作品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范仲淹,这位北宋的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岳阳楼记》却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们缅怀他,不仅是因为他的文采斐然,更是因为他那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当我们站在岳阳楼上,俯瞰着滚滚长江,感受着那份壮阔与豪情,心中不禁涌起对范仲淹的敬意。他的文字,如同这江水一般,浩渺无垠,深邃悠长。他的人生,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奋斗与拼搏。
今天,我们重读《岳阳楼记》,不仅是为了回顾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我们铭记范仲淹的精神,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胸怀天下之志,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鑫cvbn

haohaotangtang???

桃花源缘_北辰剧社 回复 @鑫cvbn

我检查一下

回复@鑫cvbn
表情0/300

其他回复(1)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