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1932年底,纳粹党在德国联邦选举中成为了国会第一大党,但并未获得绝对多数。在各类右翼势力的支持和纵容下,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被兴登堡总统任命为总理。2月,纳粹一手制造了所谓“国会纵火案”。3月,《魏玛宪法》事实上被废止。1933年的冬天成为了德国历史的转折点,而纳粹在短短两三个月就几乎掌控了整个国家。期间,德国国内的作家、艺术家群体究竟是如何看待时局的变化?在时代巨轮碾到眼前之时,他们会作出怎样的抉择?又为会之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文学之冬》所呈现的这么一幕不仅曾在当时的德国上演,与之类似的故事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现。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一书的译者陈早老师来一起聊聊这段历史以及她本人翻译时的感想与体悟。


《边角聊》是一档跨界的谈话类播客节目,希望从“边角”出发探寻“本质”,让“闲聊”变得“有料”。欢迎在各大播客平台搜索“边角聊”订阅收听。另外,我们已经开通了“赞赏”功能。有兴趣的听友不妨通过赞赏的方式支持我们继续更新,谢谢大家!


-本期参与者-

陈早(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之冬》译者)

沙青青(微信公众号:13号埋立地、小红书:Sha-13号埋立地)


-时间轴-

02:20 《文学之冬》的切入点:1933年初纳粹的统治尚未成型

04:30 魏玛共和国的覆灭与纳粹上台

07:08 希特勒的崛起其实是一个“阴差阳错”的结果

09:00 作家、艺术家对时代变化的敏感性究竟是高是低?

11:40 “知识分子即便有敏感性,但往往太不关注现实了。”

13:30 群像式传记与蒙太奇的写作风格

17:50 “今日要闻”:如何呈现历史现场

22:35 贝恩的选择:迟钝、麻木乃至盲从

27:45 历史的即视感:身处历史转折者往往并不自知

29:30 “托马斯·曼太让我太失望了! ”

32:35 犹太作家或许能更早感到大事不妙,例如本雅明。

34:30 清楚纳粹之可怕仍挺身而出的壮士

36:00 “为那些还没逃走的人着急。”

39:55 后见之明与身处当下

42:45 有着记者经历的作家们对大势的走向往往更有洞见

47:19“严冬”中女性群体的伟大之处


-延伸资料-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德]乌维·维特施托克著,陈早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

《本雅明电台》,[德]瓦尔特·本雅明,王凡柯 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纳粹掌权:一个德国小镇的经历》, [美]威廉·谢里登·阿伦著,张晶译,格致出版社,2020。


-音乐/素材-

《边角聊》主题曲

Schubert- Die schöne Müllerin, D. 795 - 1. Das Wandern - Wunderlich(1965)


-制作-

剪辑制作:沙青青

节目统筹:伯樵

发布运营:肖文杰、Lambda  aka  码农 

Logo设计:华盛

-互动联系-

网站: leftovertalk.fm

邮箱: leftovertalk@gmail.com

小红书:边角聊

Twitter: @leftovertalk

商务合作:yuanzhigao_0@126.com

回复@Gaery赫敏可夫斯基93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到岸读行者

也不奇怪 身处当时谁都无法预计事情到底会发展到多坏 即使在奥斯维辛里,犹太人还认为,德国人很文明,不会没有底线滴把人用毒气熏死……

听友497017933

所谓知识分子超然物外,或者说抽象看世界,不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软弱吗?都是人,都有人性的弱点。知识分子不是正因为所谓读书多智商高(其实未必),而更容易软弱,更会趋利避害,更趋炎附势?

melodyluyiming

当年欧洲有一些政治敏感很低的知识分子,我们不能理解,很大原因是背景不同。他们都是贵族或超级富贵家庭子弟,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谋生,他们可以为了艺术而艺术,是发自内心的。中国现代经历太多次阶层变革,没有一个人能离开政治身份,所以中国人根深蒂固,无意识地从政治身份考虑问题。

AI小助理 回复 @melodyluyiming

欸嘿!小助理觉得小耳朵说得太有道理啦,艺术本就应当自由自在,才能有真挚的创造力啊~

melodyluyiming

说到书里女性比男性更勇敢,很大程度也是当时女性没有社会身份,她们更多从人性看问题,看到无辜的人被害,她们同情并保护人们。 男性有社会或政治身份,所以他们的行动无形会收到影响。

逍遥宫沈公子 回复 @melodyluyiming

感觉女性对危险更敏感

小南瓜不回家

讲1933年魏玛德国那段历史,角度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当前评论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