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简介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气温上升,又到郊游拍照的季节。

 

这时啊,大妈——这一中国特色群体又会成为自媒体们创作和调侃的对象,因为他们拍照的姿势,不管在东北还是在江浙,都出奇一致——披着丝巾,花枝招展,夸张的笑容,有的身手矫健还爬上了树,作眺望远方雄鹰展翅状。

 



一切就好像是商量出来的。

 

在年轻人看来,这是非常怪异的审美情趣,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两篇比较有见识的文章——他们都解释了为什么大妈要这么拍。

 

第一篇来自公号“壹读”——《春天为何树上开满大妈?》,刷屏APP上,很多刷友推荐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提到——大妈们的这种“树枝审美”,源自于她们的童年记忆和青春时代。

 

他们一生中最黄金的年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她们只能从身边有限的渠道中学习什么是美。当时,大众媒介中的电影明星成为她们主要的审美来源,譬如《归心似箭》中的斯琴高娃,再比如《高山下的花环》中的盖晓玲。当时的女观众以女影星为学习楷模。



 

而那个年代女明星照片,往往以花草树木入景,譬如海棠春睡图、遥指杏花图、人面桃花图等,也爱跟植物产生互动,比如摆弄花花草草,比如倚靠、骑坐在树枝之间等等。鲜花衬托脸色,树枝辅助构图,报刊也爱用这种拍摄手法,比如当时最火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

 

这篇文章还提到一个现象:爬上树以后,大妈们的姿势也很一致——舒展双臂,夸张而僵硬,而这种拍照姿势,来自于她们年轻时候的另一种审美渠道:文艺团和样板戏。样板戏在五六十年代颇为流行,还经常下乡,这种戏最大的特色就是——充满生命力、蓬勃向上,姿势要饱满,精神得澎湃。大妈们登高张开双臂,宛如雄鹰展翅,要的就是这种健康的感觉。

 

第二篇文章来自“大象公会”,它解释了另一种流行——为什么热爱挥舞丝巾。

 

同样也有年代因素,从古至今,丝巾其实并非大妈专利,欧美老一辈明星,奥黛丽·赫本、费雯丽都有挥舞丝巾拍照的经典照片。

 

文艺汇演中的姑娘们是不少中国人最主要的审美来源,当时只有她们,可以经常化妆和使用鲜艳饰物。当时很多文艺汇演中的女主,都是用丝巾作为装饰物。于是,舞台上飞扬的丝巾,构成了当时女孩们心中对美最深刻的记忆。

 



大象公会还提到另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恰好,这份美人人都追求得起。

 

丝巾用布极省,即便在匮乏时代,也是最简便易行的装饰。据口述史料,1970年代前期,每个职工只发一尺五寸布票,而光一条短裤需要三尺布。一块小小的丝巾费布极少,是相对合算的选择。

 

丝巾除了作为装饰,还能遮挡风沙、防晒防虫、擦汗裹伤,是某种意义上的生产工具,这一实用性工具被不少天津阿姨沿用至今。正因如此,丝巾与那一代中国人的审美,牢牢挂上了钩。

 

不少人在回忆录里提到了女知青颈间鲜红或雪白的丝巾。丝巾可以是女孩送给恋人的礼物;爱人分别,挂在梢头的丝巾就成了青涩的记忆。

 


 

对中国大妈来说,年轻的时候,追求美受到限制,而在步入中年后,因为事业家庭,因为照顾孩子,淡忘了对美的追求,而到了今天相对宽裕的时代,这种青春期的美好记忆终于复苏了,很多大妈在回答为何要这样拍照时,答案都惊人一致——再不穿,再不玩,就没有机会了。



 

嗯,看了这篇文章,希望你对长辈们多些了解与共情。

 

来刷屏APP,涨见识。

1890197gzft

宽容与纵容的区别就是:“中国大妈”的这些行为是一味地自私自利为所欲为的前提是在强奸公众的视听,一群无聊无能无力的人群...

回复@1890197gzft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不晚

60-70年代的欧美时尚也与丝巾搭配有关呀,如罗马假日中的赫本就带丝巾的

张崇燚 回复 @不晚

我服了

在路上_ufa 回复 @不晚

中国大妈

幸福味道_rW

不管大妈们是不是为了找回美好的青春而爬树拍照,就上树而言,真不雅观,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植物的生长,这种爱美当时不可取。

韩四月_ir

不管大妈们是不是为了找回美好的青春而爬树拍照,就上树而言,真不雅观,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植物的生长,这种爱美当时不可取。

新莎

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身的素质,修养。

小灰Hui丶 回复 @新莎

对的

夙鴃央 回复 @新莎

嗯,很有道理

evra2008

除此之外,大妈们还很喜欢在公众场合兴高采烈的、旁若无人的喧哗,这个让人挺受不了的。

你在等字后 回复 @evra2008

来新疆体验体验,不只大妈,还有那……。如果有人能在那边的学校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算我输😂素质,不能太……

当前评论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