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斌刘少斌京东大鼓专辑

2万

他出身雇农,自幼喜好听书,22岁到25岁在热河卖艺。民国初年,农村经常闹灾荒,经常是十年九不收,在农村实在无法生存,28岁的刘文斌为了糊口进天津谋生。他先后住在天津老城的城西义和斗店、孙家大院、吴家大院等处,也有时常住宜障后。当时他以剃头为业,是住在很多人伙居的小店儿。白天出去串胡同剃头,晚上休闲时唱上一段在家乡喜爱的大鼓书消遣。在农村种地时,他边干活边哼着小曲,已经学会了许多小段和长篇鼓书,像什么《刘公案》、《拆西厢》、《洪月娥做梦》等。当时下层的贫苦百姓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故此他唱的大鼓深受伙伴们的喜爱。有些人听得时间长了,觉得大家生存都不容易,白听也不合适,有时就主动地多少给些零碎钱。随着观众不断增加,攒起来的零钱反比剃头赚的钱还多,所以他也就逐渐的以唱大鼓作为另一条谋生之路了。因为平时总唱,自己也就自然地久练久熟了。自此以后他带着大鼓走街串巷演唱,经常活动在大沽路的小营市场一带。


"撂地"演出的条件很差,支个大布篷,用木板钉上几条板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刮风一半,下雨满完。"刘文彬还常说:"人歇工,牙挂队,肠子肚子活受罪。"由于刘文斌没有江湖门户,进天津城后曾受到城里的艺人和地头蛇们的排斥,在演出时被人家踢了场子搅局,还没收了大鼓。这是因为他没有江湖师父带道,也不懂得"春典"(江湖术语)与他们盘道。在天津城干这行是不成了,只好回到店中向老乡们告帮。


要想再干这行就必须拜师,他带着行李回到宝坻后通过老乡介绍,在庙会上拜了宋恩德老先生为师。宋先生还专门向他传授了艺人们用的"春典"、门户规矩,据回忆他还在庙会上请了许多艺人们吃了一顿驴肉、烙饼,花去了他整整一年赚的钱。宋恩德老先生是个半盲人,绰号叫"宋瞎糠"。按辈分刘应是"文"字辈,取艺名叫"文斌"。刘文斌的这一支祖师是"梅"家门,排字是按"继、承、龙、元、玉、唐、文、书、化、其"。刘文斌的平辈师兄弟很多,天津的齐文洲、李文俊、唐山的靳文然、齐文丰、刘文迅等都是"文"字辈。


经过一番周折的学徒之后,刘文斌闯过江湖关后又再到天津献艺。这时还结交了许多各行艺人,又进一步地开阔了艺术眼界。他对京东大鼓的演唱进行大胆改革,先把上场的那一句唱词抹去,改为:"表的是……"开门见山,直接入活。在简洁的基础上再加上嗓音宽厚,字正腔圆且韵味十足。通过不断演出,还固定了许多基本唱腔。加上他演唱的曲词准确、通畅,在唱腔方面还吸收了一些农村小曲、地头调。他还有一种唱法,就是吸收老学究儿背诵古诗词的平仄韵味,这种演唱嗡声嗡气,用的是背工嗓(头腔兼脑后音),被人戏称"坛子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