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手天才迈克尔 拉宾(1936-1972) 6CD-1 320K

8524

专辑英文名: Michael Rabin 1936-1972

专辑中文名: 迈克尔·拉宾 1936-1972 更新完毕

艺术家: Michael Rabin资源格式: APE

版本: EMI

发行时间: 1991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专辑介绍:

Michael Rabin 拉宾(1936-1972) 

     美国小提琴家,4岁从父母学琴,有神童之称,9岁进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是加拉米安的得意门生.1947年还不满11岁就作首次职业性公演,1949年在美国音乐俱乐部联盟举办的音乐比赛中获一等奖,1950年两次与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获辉煌成功,从此引人注目.拉宾的演奏,音色浓烈,富有激情与动力感.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伊萨伊,是他激情与辉煌技巧的结晶.拉宾成名后,很快就染上毒瘾,因吸毒而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因神经系统不平衡而英年早逝. 

     一提到Michael Rabin,我们印象中立刻浮现出来的有两样东西:一是他的这套EMI全集,另外就是关于Rabin其人的各种描述、评论性书籍文章。 

  Rabin生于1936年,其父亲是纽约爱乐里的小提琴琴手,母亲毕业于茱利亚音乐学院,可以说Rabin家庭是音乐氛围很浓厚。Rabin的确天生对乐音和节奏有敏锐的感觉——他在一岁的时候就能够打出正确的节奏,三岁的时候已经对和音有令人惊讶的辨别能力。在五岁的时候,他双亲安排他学习演奏钢琴。后来又一次他去看病,恰好那位医生业余爱好小提琴,办公室里挂着几把他收藏的小提琴。Rabin拿起其中尺寸最小的那把,调了几下音就开始“演奏”,并且还很倔地“爱不释手”。Rabin父亲看出儿子的真正喜好,过不久就正式开始教他小提琴演奏。Rabin进步相当快,才“上”了四节课就让其在乐团里当乐手的父亲感觉到必须找一位真正的小提琴教育家来教小Rabin才不会辜负他的天赋。于是Rabin最终拜了Ivan Galamian为师学习。 

  Ivan Galamian的名字在唱片界不太出名,但是如果说到学生则是鼎鼎有名的——Ivan Galamian的出色学生包括MichaelRabin、Itzhak Perlman 和PinchasZukerman等人。Rabin在1947年(10岁)时进行了他第一次职业性演出——由Artur Rodzinski指挥HavanaPhilharmonic合作演出了Wieniawski的第一小协。两年之后在CBS录下了第一张唱片,曲目是Paganini24首练习曲里的其中11首。接下来的一年里(13岁),举行了他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首次演出,从而一举成名。当时的《纽约时报》对他的评论是“优雅并且发音甜美”(原文:play with real grace and beauty oftone),我觉得这是相当中肯的,比较真诚、客观地描述了Rabin演奏的风格,既没有不着边际的抬高也毫无别有用心地贬损。 

  当一位艺术家去世之后,对于他的评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多,并且呈现出多元化,换句话来说就是“越吹越神乎”。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是人们肯定不会满足于以往已有的观点和信息,从而会从以往所掌握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分析,从中抽取出某些信息加以个人理解上的引申;其次是该艺术家已谢世,正所谓死无对证,就算现在有录音录像技术又如何?

  对于Rabin这个情况,现在吹得最牛的恐怕是说他“技巧超级惊人”。不错,Rabin的确是技巧型的演奏家,技巧的确是小提琴家里少有得好。但是现在问题不在于Rabin的技巧好不好,而是Rabin之所以能有如此独特的风格,十分重要的还是在于他的发音和演奏气质上。可能有部分人认为Rabin是那种技巧过人,但思想不成熟的神童;甚至有人批评Rabin的演奏太“粗”,不够细腻。这是有失偏颇的。有时候一个人聆听的感觉会受到事先阅读介绍资料的严重影响的。举个例子吧,事先告诉你“西盖蒂的运弓存在明显的缺陷”(这是客观的事实)和不给你介绍西盖蒂的基本情况先,让你听西盖蒂演奏的贝多芬小协录音,两种情况下你的感觉肯定是不同的。现在回顾起来,我还是觉得如果想比较好地去欣赏Rabin的演奏,事先还是不要看太多纯粹的赞美或批评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都是根据已有的资料信息里这里抽一句话,那里摘录一句,然后加进自己的评论——这样做最危险的地方就是原本这些资料是有各自的有机属体的,现在把他们都从各自的所属的主体里抽出来,断章取义地去进行想当然的引申,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也难以服人,长久以往必定会越传越歪不知所终了。正所谓一部历史流传久了就会变成神话。因此毫无准备地先去聆听得出自己的初步感受,然后再和各种信息比较,就可以发现其中哪些是有根据的,中肯的;哪些是主观成分居多的——当然毫无准备也不意味着真的头脑空白,一些基本的事实事先知道也是必需的。比如说Rabin的演奏个人风格很强烈,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气质优雅和发音甜美也算是客观的,可以接受——除此之外,还可以参考当时一些资料和Rabin的描述性介绍,这些都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相当可信的。 

  Rabin的惊人天赋令同行深有体会,Szell说Rabin是他30年之内见到的最有天赋的艺术家;D.Mitropoulos甚至还称Rabin是“the genius violinist oftomorrow”,可见Rabin的名气不是炒作出来或者是吹出来的。 

  凡是神童必定要经历“成熟”这一关的考验。这关过得好的话能够顺利成长,成为一代宗师;出了差错的话其人生可要走弯路了。Rabin在50年代中后期踏进20岁,也是经历过类似的成熟的苦恼——他的演奏技术日趋成熟,但思想上的深层次方面却慢了一拍——这个对于他的事业来说并不是缺点,事实上,这个时期他的演奏,体现出难得技术精湛,同时气质上却天真纯洁的风格。很多时候对于Paganini、Wieniawski、Mendelsohhn、Bruch等人的作品,是否一定要“老气横秋”才显得够味呢?同时Rabin的演奏有着清纯的细腻感情,这个可以在他和Hollywood BowlOrchestra合作的圣桑《引子与回旋曲》里深切地感受得到。50年代末的Rabin已经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很多事情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些不是我凭空捏造的,这都有当时的第一手的纪录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