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科举制度如何选拔、任用优秀人才

2023-06-01 10:28:3217:18 1687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礼记
声音简介


古代的王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层层把关、非常严谨。

对于不学无术的继承者,则逐出中原;对于贤者,则论其才能,位定后禄之。相比现在世界上的民主选举制度,哪个更戒慎惕励呢?


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


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

拿到这一份特殊的学生,不听话的、调皮捣蛋的、不专心学习的。这个王很看重这些大官的后代们,希望他们个个都成将、成才,对不对?所以,这个时候怎么样来改造这批人呢? 王就叫三公、九卿、大夫、元士,元士就是善士,通通进到学校里面,重新去示范,去习礼,把这种谨慎的态度,再感染给这些难以感化的人。就是叫他们亲身去示范,当然不是全部的人,但是就会偶尔派这个、偶尔派那个,让这些都是大官,去看看你们这些人,为什么不好好学。

不变,王亲视学。

 如果这些大官都出动了,这些顽皮的小孩还不能改善,王亲视学王就亲自到学校去视察。为什么王要亲自去视察?你就可以知道古代这个王,多么重视这个基础教育。以前的诸侯也好,卿大夫也好,都是世袭。世袭的话,他要传下去的嫡子,为什么刚刚里面传到太子,讲到嫡子这么重要,因为他们就是要接撑国家的人,他们如果不学诗书礼乐,没有把自身品格调整好的话,这个国家的前途非常堪虑,各位,对不对?所以这个大学就等于是,治国平天下的一个学堂,专门训练的,就是将来要接撑国家的重要人物,接掌整个教育的重要人物,所以这个王要亲自视学,表示非常看重。

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

然后王亲自出动了,他这些学生还是不愿意改善他的学习,然后这样的人,就休想要掌握天下国家。

王三日不举,不举这个乐,就是说古代的王吃饭时候,食前方丈,然后吃饭的时候,还要配乐队,还有人唱诗歌,还有人跳舞等等。什么时候可以享用这个呢?天下太平的时候,王都可以享受这样的规格。但是现在,有诸侯的儿子,有王的儿子或庶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治国平天下,以后怎么能够堪任国家元首呢?王很不开心。

三日不举乐,也就是说,吃不敢像以前那么丰盛,然后也不凑乐,也不跳舞了,就是肃静的反醒。然后屏之远方。就把这些不听话的人,已经给你们这么多机会了,一层一层级报上来,还有这么多年的感化,你们都还不听,那怎么办呢?屏之远方。就把他休了,把他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就是逐出中原。

为什么要逐出中原?就是不让你在这个家族里面争权夺利,为什么?因为你礼乐也不学,你诗书也不学,你不学无术,而想治天下。

  各位,我觉得这一点,古代比我们严谨。就是你要治天下,你得学,你得了解基本的治国的道理,你得了解人情世故,你得了解怎么样守规矩,你得了解怎么样放轻松。都了解了,才可以有这个根本,来治理天下国家,做为百官的领袖,各位,对不对?

你不学,小胥那边你也不甩; 大胥那边你也不甩;去到乐正你不甩;去到大乐正那边你还是不甩他。之后呢,王派了三宫,派了大夫,派了元士去给你视察,你不甩他,最后王亲自出动,你还是不甩他,最后王当然很不开心,三日不举乐。而后怎么样?好,把这些人全部赶出中原,意思就是不准你们来领导国家的意思。


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西方曰棘,这个棘,它应当是僰,棘字下面加个人,所以应该是念僰(bo)。这个西方的少数民族叫僰,所以就把他放到西方,僰族那一边,等于是西方的最边边。

东方曰寄,东方,把他逼逼逼,把他逼到寄居于农夷。

终身不齿一辈子不让他主掌国家的大政。终身不齿,这个齿,本来是年纪,但有时候,看上下文的连接,有时候指他的爵禄。

终身不齿,意思是说,他虽然是太子,他虽然是公卿大夫的嫡长子,但是他不学无术,就一辈子不让他继承他父亲的置业,就是等于是别人继承了。各位要注意,所以古代这些达官贵人的嫡子、太子,进到大学里面学习,是个非常戒慎的事情,是个非常重大的事情,如此的重大,你还不好好学习,我怎么可以把天下国家交待给你。

屏之远方。各位这一点就比我们现在好的多了,我们现在的人随时,不论你是三教九流,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报名,我要选总统,因为民主科举。不管你内不内行,不管你会不会诗书礼乐,不管你会不会治理天下国家,反正是你所表演出来的,百姓只要买账,投票给你,你就可以上去了。

所以我们就极为容易,会选到那些爱作秀的、能作秀的人,能够掌握群众心理的,能够用各种的方式来向我们百姓买票的人,我们极为容易选举给他。而那些有远见的,告诉我们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样牺牲奉献,我们应该怎么样为子孙谋福利,我们听不下去。说你牺牲眼前的利益,为往后谋福利,各位,我们听不下去。我们希望怎么样?债留子孙,能花的钱,现在花一花,各位,对不对?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当我们再看这个古文的时候,我总觉得,我们现在到底比古人优秀到哪里呢?好像没有什么优秀。古人难道这么笨吗?我们所认为的封建制度难道是这么差劲吗?诶,从这些古文字里面你仔细去品味,好像比我们还要文明,看得好像比我们还要远,对小孩的教育的用心,好像比我们还要深。这个小孩教了可以用就用,不能用还屏之远方,各位,对不对?我们现在的人,能花钱买文凭,管他有没有学,对不对?所以,我们到底现在比古人,是英明在哪里呢?有时候真是令人想不透。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

刚刚是讲不听话的,现在是讲说优秀的人。这个大乐正,就把下面所承报上来的造士,造士就是官,这些大学的教育,造士之秀者,里面的表现,是更为杰出的,以告于王,把所有各级学校里最优秀的,这些人的名单,呈到王的面前,呈到天子的面前。


而升诸司马另外一份名单,则交给司马。司马是什么呢?司马是夏朝的官名,他是做什么的呢?他是掌邦政,对我们现在来说,叫做内正部长,差不多是这样的,或者是总理、行政院长差不多是这样的人。把这份优秀的名单除了呈一份给王,让王知道,哪一个人,百姓之间有谁是优秀的人,哪一些人。达官贵人的元子、太子里面有哪一些是优秀的,呈给王。为什么要呈给王?如果达官贵人里面,他们是世袭的,那些王子、嫡子、太子,哪一个是优秀的,王就请他来接掌,不就是顺理成章了吗,他就知道说哪一个人可以治国平天下。

那在百姓平民之间,有哪一个可以上朝当卿大夫,可以来帮忙治理天下国家,所以要呈一份给王。司马后来就变成了是,好像现在的国防部长,披着战马去打仗的司马。但是在最前面的时候的司马,并不是这样,就是掌邦政的人。那么,另外一份的名单给司马,就是让司马去知道说,谁是优秀的人,将来可以挑选的人。

这份名单给王,给司马之后,这个名单上面的人都叫什么呢?叫做进士。各位,古代的人不是考状元、考秀才、考进士,进士就是说他的名单,已经进到可以有爵位的地步了,叫做进士,一层一层的考核,不是可以作弊的,没有办法用钱去买的,都是必须会有才学的,因为什么?一层一层的受过了考选的。

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

刚刚不是讲有一份名单已经在王那边了吗,一份名单是在司马这边,但是王毕竟没有直接看到这些人,那也没有这个时间好好的一个一个去考选,那谁来考选呢?就是司马。司马辨论官材,辨论就是辨别,论定,这哪一个人适合当什么官的材料就做官材。他当什么官,他是一个什么材料。

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然后呢?慢慢的考核然后从进士里的那份名单里面,他又认为特别贤明的,把这个名单重新筛选一份,告诉王。

而定其论。定,现在给王的这一份名单里面,各人的专长做出结论,哪一个人应该适合什么官守,对于礼有长才的就教礼;对于乐有长才的就教乐;对于治理国家有长才的去治理国家,这些叫做进士。把名单进上去,叫做进士。

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论定他是适合做什么的,他专长在哪里,而后给予所专长的官守,叫做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给他的官守之后,然后正式给他爵命。就是像派任啊,就有个派任书,叫做爵命。

位定然后禄之。然后等你这个官爵定下来了,然后给予适合他的奉禄。他应该是什么奉禄,应该是有什么才艺,按照他的官守爵位来定。那爵各有高低,有八命,有九命,有七命、六命、五命、四命、三命、二命,那每一命不同,所赏赐的东西都不同的。 

那个几命就类似于什么?类似于我们现在什么勋章什么勋章,有拿过几个什么样不同的勋章,那爵不同,位就不同,禄也就不同。所以古代的人当官,所谓的科举制度,现在的人非常批评科举制度,我不知道他们批评什么,但是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又比科举制度要强到哪里呢?

古代的科举制度起码不能够作弊啊,一官一官真才实学上去,然后名单一官一官往上呈,呈上去之后,还一官一官的考核。所有要治理国家的人,都必须经过四术、四教、诗书礼乐的陶养。

平民百姓,依照你的长才,有专长的,个个也都可以进来,表现优异的都可以进来,那你没有这个诗书礼乐的专长,你表现也没有优异,那就应该留在百姓之间做百工,对不对?对术有专长,可以治理国家。

所以,以这个角度来看,古代在考选一个人才,恐怕比我们现在还要严谨。现在不论你懂不懂,选票反正选上了,你都可以做总统,都可以做领导人,这是一个比较随便的态度。

好,以上就是谈到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大略情况,当然,细节没多谈,大略就是这样的一个骨干。

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

大夫废其事,什么意思?废其事,就是不堪他的责任。你做了大夫,你坐在什么位子上,那么你没有能力,把你位置上的职责把他做好,叫做大夫废其事。现在的人也是一样,比如说你是管理一个公共的什么事务,这公共事务管的一团糟,就是废其事。

终身不仕。他只要事情没做好大夫他的职守,就罢黜他回乡,一辈子也不可能再用他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你做了大夫,就是国家的重要干部,你还不能够说自我检点,自我惕厉的话,那一辈子不会再有让你当官的机会。所以每一个做上大夫的人,都会非常戒慎惕厉。

死以士礼葬之。过去大夫死一定是以大夫的礼来葬他,但是大夫废其事,不堪其任,他根本没有能力做大夫,他就降一级,降到哪一级,就是士,所以死的时候,用士礼来葬他,其实就是等于在屈辱他了,侮辱他的意思啦。

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为了激发那些已经在朝为官的大夫,你得要认真负责的去行使你的责任,也激发这些为官者的荣誉感。我不能够说把事情做不好,然后丢尽了我的脸,丢尽了家族的脸,以后丢尽我小孩的脸,“你爸不是干过大夫的吗?怎么你葬他的时候,用士礼来葬他呢?”“哎呀,没办法啊,因为他没有把事情做好啊。”所以每个人,都会惕厉奋发,都会以自身的职守为荣誉感。无论如何都要去完成它,这个就是古代的人,以一个很简单的制度,激发出这些所有在朝为官的人,把他对自身的职守的荣誉感,这个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

有发,就是国家有打仗的事情,现在将要出兵,这个出兵,本来是司马他的职责。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大司徒是管什么呢? 管教育的,那去打仗是谁负责呢?是司马,但是你作为一个将士,要不要懂得“将”要有什么样的礼?礼就是规则啦,规矩。作士兵要不要懂士兵的规矩?这都要得啊,对不对?

那作为一个士兵,譬如说我们讲最简单的道理,我们现在俘虏了敌军,那之后怎么处理这个敌军,要不要有个规矩?,要有个规矩。就是俘虏了之后,你不可以再杀他,你可以暂时把他囚起来,关起来。可是你不能说,我明明可以关他就好,我却把他给杀了,他已经投降了,你怎么可以杀他呢,各位对不对?就象是这样的,这个叫做礼啦。

为将有为将的礼,作兵也有作兵的礼,这个礼一定要先教明白。

所以大司徒不是教他们怎么样弄刀弄枪,大司徒可没这个能耐,他是文官,弄刀弄枪是司马的职责,但是还要先教教他们礼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三军将士有什么样的规则。等于是要先教育,不然没教育就上战场了,就是草菅人命。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潇凡666

科举制度

听友216699805

王制第五(20) 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 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仕于家者,出乡不与士齿。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

1881725lzbg

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仕于家者,出乡不与士齿。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

猜你喜欢
讲座 ∣清代科举制度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愉主讲

by:春俏读书

血榜:中国科举疑案丨解读10个典型科举考试案例丨全面了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在古代设科考试,选拔知识分子任官的制度,因此科举与政治、社会密切相关,甚至成为统治者、权臣进行政治斗争、实现政治意图的重要手段。而统治者...

by:声声孤兮

宋代科举制度与文学演变|文化|历史

【内容简介】自隋唐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就从多方面影响着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生活,尤其对读书人的影响更为巨大,因而也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制约。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极大完...

by:北方文艺_电子书

科举文

这是一个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

by:小二卯子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訂版)

如果它們不是同樣地屬於我和你,它們就毫無意義或近於毫無意義,……如果它們不是同樣地既接近又遙遠,它們就毫無意義。——惠特曼·《自我之歌》

by:龙元富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