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烟台山】市井与传奇

2017-06-16 17:42:4911:49 1899
声音简介

片头

朋友从北方来,感叹着说,喜欢福州缠绵曲折的小巷。印着水痕的青石板,转角爬出墙的三角梅,仿佛嗅得到黄梅雨的温润。而这样的巷子,在我心里,总是固执得认为都藏在烟台山上。上坡下坡,左转右折,我走过的,不留一点痕迹。你走过的,全都是我眷念的气息。

 

仓前行九里,感受老街巷里的新时光

福州城市游记,万科相约巴晓光的《别处远方》

作者亲自朗读——踏歌寻遍烟台山

 

第三集/ 市井与传奇

 

上一集,我们在马厂后街和康山里悠游。走出马厂后街,右转就是对湖路。对湖路前行不过几分钟,就到了和麦园路的交界处。从此处望去,明朝时你的眼前所及,曾经遍地植梅,仓山古名藤山,所以诗中云:藤山南北万株梅,十里浮香璧月来。清初梅林毁于战火,乾隆年间垦荒种麦,故名麦园。当然,梅香雅韵,下一站我们到了梅坞顶会发这怀古之幽思,这一站,我们面向麦园路凭风而立,左手向上是槐荫里,右手向下是进步路,要去哪里呢?左手思想,右手咖啡,我们便依着直觉拐进槐荫里的小巷吧。

 

烟台山所有向下走的路,好像都比较温暖,而所有往山上行的路,都有种阴郁的气息。朋友曾经对我说,你不觉得,往上走的每个高墙后都象藏着一段聊斋。

 

槐荫里的巷弄弯曲向上,我们就邂逅了传奇的槐荫里5号了。

 

▲槐荫里5号


现在已是普通民居的槐荫里5号,据考证旧时可能曾是曾是英国领事公馆,即英国领事用以娱乐招待的场所。这座建筑为三层,院落长宽各30米,为西洋复古风格,院内古樟三株高达10多米,据推算应建于清末1890年以前。这处曾经的英国领事公馆,内部设有舞厅、餐厅、主卧、客房、地下室等,目前保存还好。辛亥革命后,上海一商人从英国人手中购得此楼。

 

五口通商后,福州便在三坊七巷的文人传承外开启了另一条文化脉络,在这座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边,一座古称藤山的山顶上,地球另一端的洋人来了。蜿蜒的小巷里起了巍峨的洋楼,亮起了白炽灯,早起手杖触地的清脆声响盖过了鱼丸摊的叫卖声。夜晚,槐荫里5号的舞厅里乐声悠扬,欧洲美女的裙摆转出了曼陀罗的旖旎。这里变作了福州的城外城,变作了百年后我们痴迷寻访的旧时光的印记。

 

洋人们来了又走了,可传奇依旧继续。

 

40年代的某一天,槐荫里5号的门前站定了一位身着旗袍,气质优雅的美女,她的脸庞是那样熟悉,路边的人不禁惊呼:胡蝶!她转头,脸上露出了迷人的微笑。她就是电影皇后胡蝶,来福州时曾在槐荫里5号小住。而同样在此小住过的还有戴笠,据传这是他来福州处理江秀清期间的住所。50年代,这座充满传奇的楼为福清籍华侨张珠治先生购得,现在张先生后裔依然居住于此。就在我今年探访它的三月的一个下午,已经破败的院子里传来了诵经和吹打声,院门上贴着“张府老人丧事”的白纸。这座楼,迎来了多少人,又送走了多少人,逝去的人已朽腐,独有槐荫里5号依旧静默着,在历史的年轮里充任着一个又一个可供辨识的座标。

 

▲电影皇后胡蝶


槐荫里5号的隔壁是一栋三层的红砖洋楼,一棵高大的榕树横亘在大门之上,这座楼是槐荫里4号。1932年到1942年福州地区中共地下党的发报电台曾秘密设于此地。现在这里是仓山区广播站。

 

延榕树遮蔽天日的小路继续向上,树木的光影流连着光阴的故事,绵雨连月,巷子里的墙剥落了,上面露出了“最高指示”的红漆标语,诉说着这里百年来岁月交替斑驳的历史。巷子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棵高大得惊人的古老榕树,它的躯干横过了整条道路,遮天蔽日,须根密密麻麻,齐整地一排排垂落下来,好像在树干上晾晒了成百上千织布的麻线。这里一定留下了许多孩童幼年的回忆,或许他们现时已是身在海外的耄耋老人,但我相信,他们踏上故土,只要看见这棵古榕,童年的回忆立刻就会活过来,那样的明晰与真切。

 

透过老榕树横过的院墙,你能看见一座古朴的大屋黙立园中,这就是民国时期的美国领事馆。白色外墙的砖木结构两层楼房。1854年美国首任驻福州领事颛士格立到任,民国时期,修建了这两座洋楼,后来成了福建卫生学校的馆舍,现在,这里为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使用。

 

一路行到顶,即至乐群路,左右皆有风景,但我依然建议先向左转。

 

几步路,你就看见一座三层红砖西式洋楼。这就是文革后中国第一所省级神学院“福建神学院”。1941年福州的美以美基督教会改称为卫理公会,总部即设于此。1988年福建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在此基础上新建福建神学院教学及宿舍大楼。

 

再向前,是福州高级中学的校舍。当年的福州英华中学鹤龄楼就坐落于福高校园内,乐群路9号。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为罗马旋门式砖木结构三层房。还记得吗?林徽因回福州曾在英华中学演讲,就是这里了。现在,鹤龄楼是福州高级中学的校舍。

 

▲鹤龄英华书院(哈佛大学藏)


福高斜对面,有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虽破败却气度依然,门口挂着区消毒站的牌子,这就是仓前天主堂。

 

福州成为通商口岸后,外国传教士接踵而来。从1848年~1936年约80余年期间,这些教士租用民房,或利用旧式民房改建成教堂,保留原来建筑的外貌,但内部装饰西化,采用拱卷、柱廊、线脚之类呈现其特有的造型和格调。而仓前天主堂正是民国初,由天主教北境代牧区向洋行购买一座3层砖木结构楼房,作为主教公。屋西南端建一座小教堂,即仓前天主堂。后亦为法国领事公馆租用作为领事官邸。

 

福高院墙外,旧仓前天主堂对面有条小巷,池后弄。依山势,各种砖制、木质的房屋挨挨挤挤,铺排在下山的石阶山路两旁,仿佛已落魄,却没几步就能碰到命名为福庐、仁庐、馨庐、华庐这样雅致名字的红砖老房,让人遥想当年的家世不敢小觑。巷子不宽,路两边洗菜的阿姨大声用福州话聊着家常,下两步,一位老人边削苹果,边用苹果皮喂身旁的大狗,路中鸡鸭悠闲地觅食,整条巷子里充满了老福州寻常人家的慵懒、淡然与从容。

 

这些老宅,于我们,是历史的寻访,于它,现在已是市井里最朴素的生活了。

 

烟台山的故事,在声音里继续

福州城市游记,巴晓光的《别处远方》

作者亲自朗读——踏歌寻遍烟台山

欢迎收听第四集/ 前世与今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